涇陽茯磚茶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它興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數百年來與糧、奶、肉一起,成為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生活的必需品。
簡介
涇陽茯磚茶在歷史上遠銷西北乃至更遙遠的中西亞各國,不僅帶來了當地商業(yè)的繁榮,產業(yè)的興盛,更承載著秦人自強不息、奮發(fā)有為、開拓進取的豪邁情懷。今天的中國,今天的陜西,今天的咸陽涇陽,無疑正處在歷史上又一個全盛的輝煌時期,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咸陽涇陽茯磚茶定會迎來她又一個更加燦爛的美好明天。絲綢之路神秘之茶——涇陽茯磚茶的歷史地位
中國茶按基本類分有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涇陽茯磚茶屬黑茶類;按再加工茶類分有花茶、緊壓茶、萃取茶等,涇陽茯磚茶又屬緊壓茶類。全國一千多種茶品中,唯涇陽茯磚茶品中生長繁殖有一種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學家現定名為“冠突散囊菌”。它是涇陽茯磚茶的獨特之處,因而形成了涇陽茯磚茶的獨特風格。
“涇陽茯磚茶”茶體緊結,色澤黑褐油潤,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湯橙紅透亮,滋味醇厚悠長。適合高寒地帶及高脂飲食地區(qū)的人群飲用。特別是對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涼地區(qū),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況下因而,在我國西北地區(qū)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歷史沿革
古時中國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們正是看到這一點,利用茶來安邊治邊。從宋時起就有以茶治邊的政策,朝廷設有“茶馬司”以茶易馬,與邊民進行“茶馬交易”,統(tǒng)治邊民,從中獲利。涇陽茯磚茶正是歷史上歷朝各代用于“茶馬交易”的主要茶品。
涇陽位于嶺北,本不植茶,但涇陽位處關中腹地,涇河下游,自古是三輔名區(qū)、京畿要地,也是南茶北上必經之地。因而,從漢代始涇陽就成了“官引茶”到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涇,另行檢做,制成茯磚茶后,才沿絲綢之路銷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亞各國,遂形成加工制作輸運中心樞紐。在漫長的集散、加工、制作歲月中,茶商在不經意情況下偶爾發(fā)現加工之茶中長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黃色星狀斑點”茶商們稱其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發(fā)酵中生長繁殖、代謝作用,極大地改變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質,從而形成了茯茶獨有的風格。茶商們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制作工藝、定型,形成了涇陽獨有的茯磚茶品。據史料載,茯茶(散茶)在涇出現是在北宋神宗熙寧年(1068-1077)左右;茯磚茶形成定型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