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云毛尖是中國傳統(tǒng)名茶,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毛尖,歷史悠久,從六安引種栽培,經茶農精工細制,創(chuàng)造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豪顯露;內質香高味醇,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賽展。
車云毛尖是我國傳統(tǒng)名茶,產于河南信陽車云山。
車云山位于河南信陽山區(qū),境內群峰挺拔,山勢巍峨,蒼山青翠,巨石嶙峋。
特別是千佛塔(始建于唐朝,位于車云山)、馬鬃嶺、右耳巖、鷹嘴石、太峨山、刺鼻尖以及雙寨等八大風景區(qū)把車云山點綴得更為奇麗。這里處處林木蓊郁,清泉長流,每逢遇雨,群山若隱若現(xiàn);雨后乍晴,團團白云,翻滾于群峰之間,其狀如萬馬奔馳,又似車輪滾滾,車云山因此而得名。所產毛尖,外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內質香氣清高,具有濃厚的熟板栗香;滋味醇厚,甜涼爽口;湯色嫩黃,清澈明亮,葉底嫩綠、柔軟。
外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色澤翠綠,芽葉勻齊,香氣清高,具熟板栗香,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勻凈。
車云山位于湖北與河南兩省交界的桐柏山區(qū),境內群峰挺拔,山勢巍峨,蒼山青翠,巨石嶙峋。特別是千佛塔、百廟、馬鬃嶺、右耳巖、鷹嘴石、太峨山、刺鼻尖以及雙寨等八大風景區(qū)把車云山點綴得更為奇麗。
這里處處林木蓊郁,清泉長流,每逢遇雨,群山若隱若現(xiàn);雨后乍晴,團團白云,翻滾于群峰之間,其狀如萬馬奔馳,又似車輪滾滾,車云山因此而得名。
所產毛尖,外形緊細圓直,鋒毫顯露;內質香氣清高,具有濃厚的熟板栗香;滋味醇厚,甜涼爽口;湯色嫩黃,清澈明亮,葉底嫩綠、柔軟。
氣溫
海拔100-300米,常年平均氣溫15℃,海拔300米以上,低于14℃,7月份平均氣溫28.2℃,1月份平均氣溫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
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wěn)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于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
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shù)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tǒng)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shù)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干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復雜。中山區(qū)(內山區(qū))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巖、花崗片麻巖、角閃片麻巖,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qū)(外山區(qū))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qū)。
常飲此茶,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恢復疲勞,解油膩、利尿、助消化,可以提神,醒酒、解毒,對高壓,動脈硬化,都有一定的療效。解放后,此茶已作為全國名茶之一,載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茶》。
烘焙
車云山毛尖加工工藝要推其烘焙技術最為獨特。烘焙在地灶烘籠上進行,一般要分三次進行。一、二道烘焙主要起干燥作用,溫度掌握先高后低,要求薄攤、勤翻、輕放,烘至色翠綠、毫顯露為度。
第三道烘焙被視為關鍵性的工序。用的是低溫長烘,時間長達一小時,這樣“車云山毛尖”濃厚的熟板栗香便產生了。再經適當揀剔,按照品質加以分級,裝入錫罐存放、待用。
采摘
車云山毛尖采摘嚴格,加工十分講究,鮮葉要求采摘勻、凈、嫩,加工炒制分“生鍋”和“熟鍋”。
生鍋用帚把均勻挑動,待葉軟柔后,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成團。
先重后輕,邊轉邊抖,至茶葉開始擠出時,進入熟鍋,進行趕條,至茶葉表面不粘結時,用手理條,采取四指并攏,拇指分開,使茶葉沿著鍋壁輕擦帶動,在掌心翻動,從虎口吐出,要求抓得均勻,甩得開展。
到七、八成干時,起鍋上烘,共需三次烘焙。第一、二次烘焙后時隔一些時間,輕放至色翠綠,毫顯露為度,第三次烘焙達到香氣高、茶足干的目的。車云山茶葉制作技術,已于1981年8月農業(yè)出版社出版《茶葉制造學》作為福建茶葉專業(yè)教科書。
車云山茶葉,歷史悠久,早在清代光緒三十二年,從六安引種栽培,經茶農精工細制,創(chuàng)造出外形緊細圓直,鋒豪顯露;內質香高味醇,甜涼生津,色澤嫩綠,湯清葉綠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賽展。
這里產茶歷史悠久,遠在清代以前即已產茶,到了清代光緒年間,茶葉生產有了較大發(fā)展。當時有個茶商,從安徽請來制茶師傅,仿制安徽的黃大茶、瓜片茶等;本世紀20年代,當?shù)夭柁r在吸收黃大茶、瓜片茶等制法的基礎上,通過多年的反復實踐,創(chuàng)造了一套毛尖茶加工技術,開始了獨具一格的車云山毛尖茶的生產?,F(xiàn)在,武漢市、襄樊市、隨州市、老河口市等地,都是車云山毛尖銷售的主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