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又叫做潮汕工夫茶,是廣東省潮州、汕頭一帶所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飲茶習俗。所謂工夫茶,并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故工夫茶的“工夫”指的是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
據(jù)《中國文化百科》記載:“工夫茶,中國茶俗之一。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潮州地區(qū)最為流行,是清代以來繼唐宋茶俗而興起的一種茶道?!背敝莨し虿枋⑿杏谒纬?,在清代時期聞名全國,并隨著潮人的足跡傳播海內(nèi)外。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州工夫茶。
作為中國茶藝的古典流派之一,潮州工夫茶集合了中國茶道文化的精髓,是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沉積。“壺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工夫茶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遍及海內(nèi)外,默默地起著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濃濃的茶香滋潤和安撫著人們的心靈。體現(xiàn)了人們“和、敬、精、樂”的精神。
在潮汕地區(qū)有著各種各樣的文化組織活動,如茶葉博覽會、茶文化節(jié)、茶文化講座、茶文化交流、茶藝表演等,這些組織活動促進了潮州工夫茶的文化發(fā)展,為普及潮州工夫茶科技、文化和歷史知識,推廣宣傳飲茶有益健康的生活理念發(fā)揮了積極的推動和引導作用。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一,潮州工夫茶文化的學術性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惜的成績,此外,潮汕地區(qū)的茶企也積極參加制定茶業(yè)相關標準,實施茶園標準化生產(chǎn)。
1、國家標準
2018年1月28日,我國首部由人社部組織編寫的工夫茶藝職業(yè)技能培訓鑒定教材——《中國(潮州)工夫茶藝師》在北京首發(fā)。這意味著潮州工夫茶藝將成為全國工夫茶藝培訓的藍本。
2、地方標準
《潮汕工夫茶》由廣東省質(zhì)監(jiān)局發(fā)布的廣東省地方標準《潮汕工夫茶》正式實施,這也是內(nèi)地首部工夫茶標準。
潮州工夫茶以香氣重濃度高著稱,以烏龍茶沖泡為最佳,特別是潮汕本地的鳳凰單叢和水仙為最好。鳳凰單叢茶以“形美、色翠、香郁、味甘”著稱,沖泡時幾步之外便可聞其香,飲之回味無窮。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和沖三者求之,水與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才能泡好茶?!恫杞?jīng)》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現(xiàn)代而言,以山泉水和礦泉水泡茶味道最為甘醇?;罨穑匀灰阅咎亢烷蠙旌俗詈?,其他次之。
潮汕功夫茶,最大的特點是:茶具精致小巧、烹制考究及以茶寄情。泡飲潮汕功夫茶,一般選用半發(fā)酵的烏龍茶、鐵觀音等,相對來說,潮汕功夫茶,更講究的是茶具器皿。
潮州工夫茶藝可分為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潮州工夫茶八步法、潮州工夫茶十六步法等。潮州工夫茶從水質(zhì)、器皿到?jīng)_泡方法上都有特定的講究,沖茶自然離不開水,陸羽在《茶經(jīng)》中寫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睕_茶和斟茶的方法則講究高沖低斟。
1、潮州工夫茶八步法
第一步:治器——沖茶前的準備工作,從起火到燒開水,沖燙茶具。
第二步:納茶——將茶葉分粗細后,分別把茶葉裝入茶壺,粗者置于底、中者置于中、細者置于上,茶葉不可裝得太滿,僅七八成即可。
第三步:候茶——講究煮水,以“蟹眼水”為度,如蘇東坡所說,“蟹眼已過魚眼生”,初沸的水沖茶最好。
第四步:沖點——講究“高沖”、開水從茶壺邊沖入,切忌直沖壺心,以防“沖破茶膽”,茶葉沖散,茶沫溢出,可能把茶沖壞。
第五步:刮沫——沖茶時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壺蓋刮去,然后把茶壺蓋好。
第六步:淋罐——茶壺蓋好后,即用開水沖淋壺蓋,既可沖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壺外加熱。
第七步:燙杯——在篩茶前,先燙杯,一可消毒,二可使茶杯升溫,茶不易涼,也能使茶生香。
第八步:篩茶——講究“低篩”,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篩茶方法,把茶壺嘴貼近已整齊擺放好的茶杯,然后如“關公巡城”般地連續(xù)不斷地把茶均勻地篩灑在各個杯中,不能一次注滿一杯,以示“一視同仁”,但一壺茶卻必須循環(huán)篩酒以至于盡,即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2、潮州工夫茶十六步法
第一步:鑒賞香茗——用茶則從茶藏中取出一壺量的茶葉,置于賞茶盤中,鑒賞。
第二步:孟臣淋霖——沸水澆壺身,目的在于為壺體加溫,即所謂“溫壺”。
第三步:烏龍入宮——將茶葉用茶匙撥入茶壺,裝茶的順序是先細再粗后梗。
第四步:懸壺高沖——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滿壺口為止。
第五步:春風拂面——用壺蓋刮去壺口的泡沫。
第六步:重洗仙顏——迅速例出壺中之水,是為洗茶,目的洗去茶葉表面的浮塵。
第七步: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燙杯,又謂溫杯,轉(zhuǎn)動杯身,如同飛輪旋轉(zhuǎn),又似飛花觀舞。
第八步:玉液回壺——用高沖法再次向壺里注滿沸水。
第九步:游山玩水——執(zhí)壺沿茶船運轉(zhuǎn)一圈,滴凈壺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第十步:關公巡城——循環(huán)斟茶,茶壺似巡城的關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濃度一致,且低斟為不使香氣過多散失。
第十一步:韓信點兵——巡城至茶湯將盡時,將壺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這些是全壺茶湯中的精華,應一點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稱韓信點兵。
第十二步:敬奉香茗——先敬主賓、或以老幼為序。
第十三步:品茗審韻——先聞香、后品茗,品茗時,以拇指與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稱“三龍護鼎”。品飲分三口進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動心”,茶湯香醇甘爽,回味無窮。
第十四步:高沖低篩——沖泡第二泡茶,重復九、十、十一步。
第十五步:若琛復浴——同若琛出浴。
第十六步:重斟妙香——重復九、十、十一步。
3、潮州工夫茶二十一式
第一式:茶具講示——逐一講解展示孟臣壺、若深杯、玉書碨、紅泥爐等茶器。
第二式:茶師凈手——泡茶之前,須先凈手,保持雙手潔凈無異味。
第三式:泥爐生火——泥爐生炭燒開的水,正如柴火灶煮熟的米飯,有獨特的風味。
第四式:砂銚掏水——砂銚:宋代稱急須,是指煮水、烹茶、暖酒的小容器。工夫茶中指燒水的小陶壺。
第五式:欖炭煮水——烏欖炭燒的開水泡茶能起到“活火烹活泉”令茶湯鮮活清甘的效果,同時焰活呈青藍色無煙臭并有淡淡的欖仁香。
第六式:開水熱罐——罐:茶壺,俗稱沖罐。用容量較小茶壺配合小杯使用最適宜,壺小能留香不蓄水。沒有茶壺,亦可以用蓋碗代替。
第七式:再溫茶盅——茶盅:即茶杯。工夫茶喜用薄胎“蛋殼杯”,以“若深杯”最為著名。 三只小杯,寓意三杯為“品”,“品物流形”、“田獲三品”、“三為萬物”,三是最穩(wěn)定的結(jié)構。不管人數(shù)多少均只用三個杯,大家輪流喝,體現(xiàn)“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衷共濟圓融一體人文精神。
第八式:茗傾素紙——以手掌大小的白方紙代替茶則,精儉節(jié)約,體現(xiàn)“如非必要,勿增實體”的“大道至簡”精神。亦方便觀察干茶條索、顏色。
第九式:壺納烏龍——工夫茶喜用烏龍茶,也可以沖泡其它茶類。
第十式:甘泉洗茶——洗茶去沫,避免苦澀。
第十一式:提銚高沖——開水沿壺邊定點入水,不能直沖壺心,不可斷續(xù)。高沖令沸水直入壺底去除澀滯。
第十二式:壺蓋刮沫——開水沖滿勿溢,讓白沫浮出壺面,提蓋從壺口刮沫墜落,然后蓋定。
第十三式:淋蓋追熱——淋蓋的作用,一是去沫二是追溫,壺外追熱令香氣沖盈壺中。
第十四式:燙杯滾杯——燙杯目的在于提升杯溫,“湯沸茶香”,熱杯能起香。滾杯令杯緣互碰發(fā)出鏗鏘金玉聲音,猶如器樂鳴奏悅耳動聽。
第十五式:低灑茶湯——低斟出湯,勿令飛濺,勿生氣泡,能含香藏韻。
第十六式:關公巡城——工夫茶不用公道杯,執(zhí)壺循回往復勻速出湯,是謂“巡”,目的在于讓三個杯里的茶湯濃淡均勻份量均等,勿厚此薄彼,勿有分別心。
第十七式:韓信點兵——茶湯點滴務盡,勿使殘留浸泡過久致后續(xù)苦澀。
第十八式:敬請品茗——灑茶完畢,賓主互相禮讓,按照長先幼后順序輪流著喝。同時以客為尊,必須待所有賓客喝過一巡然后才輪到主人喝。
第十九式:先聞茶香——杯面迎鼻,香氣齊集。潮州單叢茶花香果花迥異,品種香型多達108款?! ∑穱L鑒賞,樂在其中。
第二十式:和氣細啜——乘熱執(zhí)杯,杯緣接唇,啜飲而盡,芳香滿溢,甘澤潤喉,余韻綿長。
第二十一式:三嗅杯底、瑞氣和融——掛杯的茶香,溫冷殊異。飲茶完畢三嗅杯底,林語堂說:“氣味芳香,較嚼梅花更為清絕?!?/p>
張華云《潮汕工夫茶歌》
閩粵地相接,姻婭不斷絕。
五娘適陳三,荔枝為作伐。
山水相連系,名茶并英發(fā)。
饒平嶺頭白,溪茗鐵觀音。
嫩芽化齏粉,條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無余缺。
工夫茶 (潮語童謠)
潮汕出名工夫茶,一個炭爐一泡茶。
關公巡城好架勢,韓信點兵來滴茶。
茶香引來四方客,世界潮人親一家。
孟臣沖罐是用宜興紫砂陶制成的小茶壺。傳說孟臣是明代江蘇宜興紫砂壺名匠,姓惠,擅長制作小壺。這種小壺用于泡茶時,色香味皆蘊,壺經(jīng)久耐用,即使以沸水注入空壺也有茶味,盛夏隔夜茶不易餿。茶壺耐熱性強,寒冬沸水注入,無爆裂之憂。另外,此壺傳熱性慢,用時不燙手,使用越久越有光澤,顯得古色古香。
與“孟臣”合稱茶具雙璧的是若琛甌。這是一種薄瓷小杯,薄如紙,白似雪,小巧玲瓏,酷似半個乒乓球,一只杯僅能容七八毫升茶湯。容積如此之小,主要是因為功夫茶多為閑暇時品飲,而非為解渴。古代正宗的若琛甌產(chǎn)于江西景德鎮(zhèn),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樣。
“玉書鍋”是一種功夫茶專用的薄瓷水壺,不但避免了金屬水壺的異味,且保溫性好,冬日里離爐許久仍能保持水溫,久用也不易結(jié)水垢。相傳古時有位工匠設計出此壺后,邀來三五茶友為它命名。茶友見此壺燒出的水清潔如玉,倒水宛若玉液輸出,就取名“玉輸”。后人認為“輸”字不祥,便用“書”字代替。
紅泥烘爐,是選取粵東優(yōu)質(zhì)的高嶺土燒制,高尺余(30-40厘米),置炭的爐心深且小,能使火勢均勻且省炭。小爐有門有蓋,茶人喜用橄欖核為燃料,火焰溫度高而無雜味。這種爐子通風性能好,即使有水溢入,爐火也不致熄滅。有的爐門處還刻有跟茶有關的對聯(lián),顯得古樸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