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小鎮(zhèn)就是特殊的打魚人群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持這一生計的打魚人沒有遠海捕撈的實力,只能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涂及淺海捕魚撈蝦。因這一群體沿襲的是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計,故遼河口民間稱其為“古漁雁”。他們在幾千年的遷徙中,飽嘗了大自然風雨的洗禮和潮浪的淘練,形成了寶貴的、沉淀深厚的漁雁文化。
二界溝的古漁雁主要是從華北的冀中、冀東地區(qū)通過旱陸和水陸遷徙到此地的打魚人,他們是古漁雁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者與傳承者。由于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民間文學和一般海島漁村的民間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鮮明的漁雁生計特點和原始文化遺韻對該群體的歷史與生活、習俗與傳統(tǒng)、信仰與文化創(chuàng)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漁雁民間文學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內容原始,較少發(fā)展和變化。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捕撈生活的依存性與伴生性?!肮艥O雁”民間故事是以捕撈為生計的特殊群體的口頭文學,其傳承歷經千百年的歲月。從內容上看,“古漁雁”民間故事主要反映了這一群體對“漁雁”始祖的追懷,對海王、龍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對遠古時代漁雁生活足跡的描述,對“古漁雁”群體中英雄人物的頌揚,對生產與生活中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解釋等等。這些古老的敘事都與“古漁雁”群體的捕撈生活緊密相聯(lián),有著鮮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獨特的區(qū)域性與行業(yè)性。漁雁群體長年生活在漁船上,識字的人很少,幾乎所有有關航海、漁撈、祭祀等漁俗知識和技藝都是依靠口傳下來的,傳承內容與方式簡單又原始。由于海上生產風浪大、船上空間有限,休息時間短,因而“古漁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節(jié)簡單,語言活潑生動。
第三,實用性與娛樂性。每逢打魚人在海上作業(yè),打根子、打檣網樁、下網、抬貨、踩打樁板、漁船下水等勞作,都有短小、質樸的口頭文學伴隨其中,以激發(fā)人們的干勁和勞動樂趣。閑暇時,又為舊時單調、封閉的“古漁雁”群體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氣。因此,“古漁雁”民間故事曾是該群體重要的精神食糧。
流傳于遼河口海域二界溝的古漁雁民間文學,主要包括“古漁雁”始祖崇拜、“古漁雁”海神崇拜、“古漁雁”龍王崇拜、“古漁雁”祭祀和慶典、“古漁雁”漁具的起源和演變等。歷史上,生活在境內二界溝一帶的漁民,世世代代春來秋去,像候鳥一樣南北遷徙,被人稱為“漁雁群落”。正是這古老而富有生活體驗的群落,演繹了盤錦海域及沿岸這些內涵豐富、神奇美麗的“古漁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為“古漁雁”民間文學。
古漁雁口頭文學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海撈史,也是一部溝通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古漁雁民間文學以口述史的方式,比較完整地記述和反映著這一古老的人類文明,其神話、傳說中的原始性,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古漁雁文學中關于古代漁具、造船、航海、加工的經驗和技術的傳說,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而古漁雁文學中體現(xiàn)的敢于冒險、敢于開拓新航線、敢于發(fā)現(xiàn)新漁場的開拓精神,更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對強化海洋意識、發(fā)展海洋經濟、凈化海洋環(huán)境都有著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盤錦大洼縣二界溝古漁雁口頭文學記載了人類祖先在大自然的恩賜、制約下曾經的遷徙漁獵生活,到了半定居的漁獵時期和定居的農耕時期,也沒有停止。古漁雁行蹤,在中國及世界沿海江河入海口早已絕跡,惟獨在遼河入海口還保留著,堪稱人類遠古漁獵活動的活化石。
由于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群體在中國歷代社會都處于邊緣狀態(tài),文獻對其極少記載。加之現(xiàn)代社會這一生計方式在中國沿海及世界各海口區(qū)域多已中斷,老一輩的古漁雁也相繼離世,古漁雁民間文學瀕臨消亡。基于此,遼河入??诙鐪仙写娴墓艥O雁民間文學更顯珍貴。為了保護這一文化遺產,21世紀初,中國國家文化部將其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洼縣文化部門挖掘、采錄了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說,并搜集漁歌一千余首。古漁雁的后代、漁民出身的文化人劉則亭能講述數(shù)百則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和傳說,是古漁雁民間文化的重要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