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新鮮鳀魚,?洋蔥、?大蒜、?西蘭花等。
?處理鳀魚?:將鳀魚的內(nèi)臟去掉,清洗干凈,在魚身兩面各劃2刀,撒一些鹽和白胡椒粉腌制10分鐘。
?煎鳀魚?:準備一個深盤,加熱后淋少許油,轉(zhuǎn)中火,將腌制過的鳀魚放入煎盤,放入幾個獨頭蒜,煎至一面金黃后再煎另一面。
?調(diào)味?:煎好后撒入適量的洋蔥絲調(diào)味,同時準備好西蘭花焯燙后,在準備吃之前一起放入深盤即可。?
成魚體長8.2~11厘米。
體細長而稍側(cè)扁,腹部近圓形。
頭稍大而側(cè)扁。
吻圓而短,前端超過下頜。
眼大,側(cè)位而高,有很薄的脂膜。眼間隔隆凸,中間有一棱。
鼻孔小。
口寬大,下位。
上、下頜及舌均具小牙。
鰓耙細長,鰓孔大,有假鰓,鰓膜不與鰓峽相連。
鱗圓形,頭部無鱗,縱列鱗40~42,無側(cè)線。
背鰭條14;臀鰭條18;尾鰭深叉形。
體上方綠色,側(cè)上方微綠,兩側(cè)及下方銀白色。
1月:鳀魚越冬期,其分布的北界位于7℃等溫線附近,西界位于40米等深線附近,西南界位于蘇北沿岸水的北側(cè)冷風區(qū),水溫8℃附近。
東南部的鳀魚繼續(xù)向東海北部擴展,其東界在水溫13℃附近。
2月:黃海中南部水溫繼續(xù)下降,鳀魚繼續(xù)向東南移動,部分進入東海。
3月:黃海中部鳀魚北界位于36°30′N, 7℃等溫線附近。黃海南部,隨著西部沿岸水域的溫度回升向西擴展,進入水深40米以內(nèi)水域。東南部零界線位于濟州到西南13℃等溫線附近。
4月:4月中旬以前,鳀魚分布的西界位于20米等深線附近,東南界位于濟州島以西125°30′E,即13℃等溫線附近。4月下旬,鳀魚相繼進入環(huán)渤海各灣的近岸產(chǎn)卵場。
同時,黃海中南部的廣大水域仍幼稀疏的鳀魚分布。
5月:上旬,鳀魚已經(jīng)大批進入渤海。在黃海北部,5月初,北上的鳀魚大批達到大連至莊河、海洋島一帶沿海;中旬抵達東溝沿海,另一支在煙、威外海。在成山頭以南的黃海中西部,集中于海州灣沿岸的鳀魚在日照、膠南沿海形成密集群;5月下旬,隨著東部水溫的升高,逐漸東移。同時黃海中南部仍有鳀魚廣泛分布。
6月:下旬,黃海中南部近岸的大部份鳀魚結(jié)束產(chǎn)卵并向較深水域移動,與外海的鳀魚匯合。廣泛分布域32°00′~37°30′N之間水深20之60米水域。
7-8月:渤海鳀魚大部分已結(jié)束產(chǎn)卵,分布于渤海中部及遼東灣口、秦皇島沿海及萊州灣進行索餌。黃海北部,產(chǎn)卵盛期后,7月初開始移向東南較深水域索餌。主要分布區(qū)在海洋島以南即園島東南一帶。
同時煙、威外海的鳀魚向北移動,分布于威海東北和隍城島以東水域,進而與北部南移的鳀魚匯合于北黃海的中西部。黃海中南部大部分鳀魚進入索餌期,廣泛分布于20~80米水深的水域內(nèi)。 相對密集分布在石島東南,海州灣東部和32°00′~34°00′N,水深50~60米之間的水域。
9-10月:渤海鳀魚主要分布于渤海中部各灣口及海峽一帶,數(shù)量明顯少于7、8月份。部分鳀魚已經(jīng)外返。
11月:渤海水溫下降,鳀魚較前一個月更趨近于海峽并開始大批游出渤海。
12月:鳀魚基本上游離渤海,僅有少量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