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木雕是福建境內生產的木雕藝術品的統(tǒng)稱,以龍眼木、黃楊木、檀香木以及紅木為多,歷史悠久,唐代已經開始采用福建木雕裝飾建筑,還用于佛像和刻書,到了明代,福建出現(xiàn)了較多擅長佛像和裝飾雕刻的藝人,清代的福建木雕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乾隆年間已經有貼金透雕作品被當做貢品,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尤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tǒng)工藝聞名于世。
龍眼木雕是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藝品,也是中國木雕藝術中獨具風格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品,福建優(yōu)秀民間雕刻藝術。因其使用的雕刻材料是福建盛產的龍眼木而得名。龍眼木雕的表現(xiàn)題材多為古典的老翁、仕女、仙佛、武士等,并以雕刻壽星、漁翁、彌勒、達摩、仙女等人物見長。草蟲、花卉、果盤和牛、馬、熊、獅、虎及金魚、仙鶴等也是龍眼木雕常用的題材。
龍眼木雕收藏價值在于它以天然逼真取勝,造型生動穩(wěn)重,布局合理,結構優(yōu)美,既有準確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動的夸張變形,刀法上既有粗獷有力的斧劈刀鑿感,又有渾圓細膩嫻熟的刻畫,人物形神兼?zhèn)洹⒁录y流暢、富有不同的質感,產品色澤古樸穩(wěn)重,具有“古董”之美。
莆田木雕是在福建省莆田市境內生產的木雕藝術品的統(tǒng)稱,材料以龍眼木、黃楊木、檀香木以及紅木為多均顯出各自的風格特征,莆田木雕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尤以立體圓雕、精微細雕、三重透雕等傳統(tǒng)工藝聞名于世。
莆田木雕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唐代已經開始采用莆田木雕裝飾建筑,還用于佛像和刻書。由莆田雕刻名手平雕的宋代馬遠所繪關羽像至今仍存放在萬壽庵內。到了明代,莆田出現(xiàn)了很多擅長佛像和裝飾雕刻的藝人,莆禧天妃宮內的媽祖木雕像,不僅臉部表情好,手腳還可以上下左右活動,至今保存完好。清代的莆田木雕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乾隆年間已經有貼金透雕作品被當做貢品。清末名匠廖明山善用寸木雕鏤人物、花草蟲魚等,其孫廖熙等五兄弟均為雕刻名手,作品曾在巴拿馬世界博覽會上獲得多個獎項。
泉州木雕是泉州民間工藝品種的重頭戲,以各種木材和樹根為原料,按質地來說,可分為硬質木雕與軟質木雕,木質選擇一向十分慎重;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鏤空雕刻、浮雕、立體圓雕、鏤空貼花等;按雕刻技法,可分為剔地雕、線雕、透空雕、貼雕等,獨具一格,泉州的木雕藝術精雕細刻,花團錦簇,是恰如其分。
東山縣生產的金木雕是民間傳統(tǒng)工藝品,始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廣東大埔縣木雕匠人在修建關帝廟時傳入。當時的金木雕不僅廣泛用于裝飾廟宇殿閣中的梁柱、斗拱、神龕、屏風及各種佛、神像等,還作為香案、窗門、檐、床、柜、桌、椅的雕花裝飾,被民間茶館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嫁喜慶的妝套家具及器物等運用。東山金木雕工藝精細,用材講究,品種多樣,題材廣泛。
潘山廟宇木雕技藝可上溯至清雍正年間。潘山廟宇木雕技藝根據設計圖紙,利用不同木料的紋理和特性,運用劈、削、雕、剔等各種手法完成的佛像、門神、神轎、神座、神龕、神桌及花格、門窗、屏風、龍柱、壁堵、龍柱等系列廟宇作品。
福建木雕刻工細膩、布局豐滿、層次分明、立體感強,涉及古代神話、傳說、民族服飾、民俗等各方面的內容,體現(xiàn)了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是研究了解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狀況及思想認知水平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和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福建木雕產品遠銷至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各國及臺灣各縣市區(qū),產品遍布臺灣全島,成為海內外木雕工藝、宗教文化交流的又一渠道,其產品在海內外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較高的經濟價值。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莆田市申報的木雕(莆田木雕)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8。
2021年5月24日,木雕(泉州木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2009年5月31日,東山金木雕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Ⅷ-60。
2011年12月,木雕(潘山廟宇木雕)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Ⅶ-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