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藝特征
畬族銀器制作技藝在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經(jīng)研究、挖掘、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特征如:銀雕始終拒絕化學藥劑,以祖?zhèn)髅胤胶图兪止げ僮鞅嵏鞣N工藝品,使銀制品保持天然色澤;在“操身”這一工藝上,銀雕工技有獨到之處,通過對銀料純度的控制及銀片坯厚度的控制以提升銀的延展性,再通過特制的束鏨(月牙形)使坯件鏤雕造型凹凸有致、造型到位,這門技藝現(xiàn)代已瀕臨失傳;銀雕工藝在平雕技藝方面采用了特殊手法,通常銀制品圖案的線條是呈直線的,工藝則使圖案的線條呈半圓形,從而使物件立體感更強,層次分明。
長期以來,畬族銀器制作技藝全靠師徒傳承、世代相傳,還要憑悟性和長期實踐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銀片的延展、熔煉溫度的控制等都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jīng)驗掌握。
2、產(chǎn)品特征
感觀特點:銀雕制品表面天然光亮,色澤鮮活。同時運用獨創(chuàng)的退鏨技巧,使制品線條分明、層次鮮明,具有立體感。
動感特點:傳統(tǒng)銀雕技藝大都為單調(diào)的靜態(tài)雕刻,銀雕則另辟蹊徑,設計制作出了動感十足的作品。如“雙龍戲珠”手鐲,在龍嘴中鑲入滾動的銀珠,使龍珠、龍眼滾動,龍舌、龍身擺動,整件作品呈活靈活現(xiàn)的動態(tài)效果。
精細性特點:現(xiàn)代制銀坊為提高效益,采用機械工藝取代傳統(tǒng)手工技藝,銀雕堅持“操、鑿、起、解、披”五大手工技藝制作,做工考究、精細。
畬族銀器制作技藝不但秉承元代銀雕技法,而且在許多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發(fā)展,如“操、鑿、起、解、披”等手工技藝。其工藝流程復雜精密,每道工序要求之高、操作之精,是其他銀雕制品生產(chǎn)所難以比擬的。
畬族銀器從設計圖樣到雕刻成品,五十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程序:1、設計圖樣;2、熔煉范鑄;3、錘打成形;4、雕刻;5、掐絲鑲嵌;6、組合焊接;7、精修;8、表面處理。
在長期歷史進程中,畬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畬家銀器便是其中之一。畬家人有著佩戴銀飾、崇尚銀器的民族傳統(tǒng),正是這崇尚銀器、世代傳承的民族風情,賦予了畬族銀器濃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及獨特的地域民間文化特征。同時,珍華堂的銀器制作技藝對豐富閩東地區(qū)畬族群眾物質(zhì)文化生活需求、傳承延續(x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團結畬漢群眾,也發(fā)揮著一定的作用。
畬族銀器是中國傳統(tǒng)銀雕工藝與畬族文化相融合的典型表達,是畬族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連續(xù)性,記載著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畬族文化變遷發(fā)展歷史,體現(xiàn)了銀匠的高超水平,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
1、傳承狀況
畬族銀器制作工藝因市場工效低,學藝難,時間長,年輕人多不愿學,隨著老工匠的不斷謝世,傳承問題突出,亟待保護。
2、傳承人物
林仕元,男,漢族,1955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銀飾鍛制技藝(畬族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安市申報。
林陵祥,男,漢族,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銀飾鍛制技藝(畬族銀器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福安市申報。
1、國家榮譽
2011年5月23日,福建省福安市申報的銀飾鍛制技藝(畬族銀器制作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Ⅷ-40。
2、社會榮譽
2001年,中國北京申奧成功,林仕元耗時六年創(chuàng)作出銀雕作品“龍騰五洲”獻禮奧運會,展現(xiàn)福安傳統(tǒng)民間銀雕技藝風采。
2004年6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鼎盛中華”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銀獎。[3][9]
2004年10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金龍戲珠”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民博會暨第二屆中華(天津)民間藝術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2007年7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龍騰五洲”獲福建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珍品展金獎。[9]
2009年10月、11月,福安“珍華堂”代表作品“金陵十二釵”銀雕宮扇分別獲得福建省第五屆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金獎和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特別金獎,作品《天龍獻瑞》獲得金獎。
畬族同胞自稱“山哈”(意為“山客”),歷來崇尚銀飾、銀器,無論是在出生、婚喪嫁娶等人生重大經(jīng)歷和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盛事之中,還是在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中,畬家人都與銀飾、銀器密不可分,銀飾、銀器蘊含著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閩東的畬族銀飾傳統(tǒng)技藝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王審知入閩時,距現(xiàn)代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它在傳承發(fā)展過程中不斷融合定型,現(xiàn)代已成為畬族民俗銀飾制造的典型遺存。
珍華堂畬族銀器制作技藝相傳源于元代銀雕巨匠朱碧山一脈。朱碧山,浙江嘉興魏唐人,元代銀匠,所制酒器精妙,如蝦杯、蟹杯、靈芝杯、槎形杯等,當時達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為榮。其傳世代表作“銀槎杯”,現(xiàn)代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朝中晚期,珍華堂一脈創(chuàng)始人葉常青前往泉州,師從朱碧山的傳人之一劉某某學習制銀技藝,滿師后返鄉(xiāng)開設銀鋪。其孫葉三妹秉承祖藝,精研求新,在福州洋頭口開創(chuàng)“振豐”銀樓,“工徒百余人”。葉三妹以其出眾的操身制銀技藝和銀藍工藝名噪榕城?,F(xiàn)存代表作品有“南海觀音”和“銀藍如意牌”兩件?!澳虾S^音”是件巧奪天工的佳作,利用銀片的良好延展性,融合操身、浮雕、鏤刻等各種技藝,在一張薄銀片上恰到好處地凸雕出雙手合什的三尊觀音像,并拉出微細銀絲幻化成縷縷佛光。
抗日戰(zhàn)爭初期,“振豐”銀樓遭日本戰(zhàn)機炸毀,葉三妹遷至寧德三都澳。不久,葉三妹被推薦參加英國倫敦銀制工藝品賽會,其參賽作品銀藍七層塔榮獲銀獎。20世紀40年代初,日軍人侵三都澳,葉三妹舉家遷回故里下白石鎮(zhèn)。“振豐”老字號寫下了百年輝煌,并為后人留下了由葉三妹親手臨摹繪制的各式銀雕精美圖案摹本及記錄的技法精髓,培養(yǎng)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福安民間銀雕藝人。
1958年間,輕工部曾專門通過福安縣政府召集民間銀雕藝人,歷時三年打制三套銀藍餐具贈送外國友人,在福安銀雕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20世紀70年代初,葉三妹之子葉如發(fā)傳技于女婿林仕元。
1973年,林仕元自創(chuàng)“珍華堂”字號。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鉆研,林仕元概括總結出“操、鑿、起、解、披”等五大工藝精髓,銀雕技藝爐火純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