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是一種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它與祭祀、節(jié)慶、游藝等民俗活動密不可分,經(jīng)過不斷的衍生發(fā)展,在民間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廣東彩扎以篾骨紙裱為主,同時輔以表面彩繪,分為“站活”和“坐活”兩種,“站活”一般制作大型作品,如“鰲山”、“靈厝”、“彩樓”等;“坐活”一般制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飛禽走獸等。
1、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的扎作技藝源于明代,清代乾隆年間正式在佛山當?shù)嘏d起,其造型汲取了廣東石雕獅子的特點,形體和裝飾設計上均采用夸張而浪漫的表現(xiàn)手法,多追求神似。佛山獅頭的扎作過程由竹篾扎廓(造型骨架)、撲紙(成型)以及表面裝配(飾)等步驟組成,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南方獅頭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
2、麒麟制作
清溪麒麟制作保留了客家麒麟的傳統(tǒng)工藝風格,已有近150年歷史,造型遵循麒麟的傳統(tǒng)形象特征,以龍頭、狼額、獨角、短刺、鱗片、須毛為基本元素,其較大特點是體形靚麗,可分為圓角麒麟、尖角麒麟、直角麒麟、硬耳麒麟(兩耳固定)和軟耳麒麟(兩耳會擺動),其高約75厘米,寬53厘米,縱深65厘米,標準重量只有1.25千克。
3、遂溪獅頭
遂溪獅頭相傳起于清代,與遂溪當?shù)匚瑾{相伴而生。遂溪獅頭制作時選材講究、工序獨特、手法細膩、技藝傳統(tǒng),制作的材料以輕軟柔韌的竹、韌紙、綢緞、羊毛、兔毛與各色絨毛為主,有選竹篾、扎骨架、撲紙、彩繪、縫布、配飾和點睛等工序,制作完成的獅頭色彩艷麗、造型夸張、形態(tài)生動、神韻俱佳,舞起來既輕盈靈巧、又堅固耐用。
2008年6月7日,彩扎(佛山獅頭)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編號:Ⅶ-66。
2014年11月11日,彩扎(麒麟制作)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Ⅶ-66。
2015年11月10日,彩扎(遂溪獅頭)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編號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