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圣寺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伊斯蘭教古跡,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光塔路懷圣寺院西南隅,與寺并立。 懷圣寺光塔原名呼禮塔,波斯語音讀作“邦克塔”,據(jù)說因“邦”與“光”在粵語中音近,遂誤稱為“光塔”。一說因塔呈圓筒形,聳立珠江邊,古時每晚塔頂高豎導(dǎo)航明燈而得名。一說塔表圓形灰飾,望之如光潔銀筆,故名。
寺內(nèi)的禮拜殿前有龍眼樹和鳳眼果樹各一,故又有“龍鳳寺”之稱。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約380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為: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jīng)閣。光塔則在寺的西南角。進頭門后,過一天井,就到二門,二門是用漢文書的“懷圣寺”,三門上有匾“教崇西域”
該塔建筑年代說法不一南宋岳珂在《木呈史》中記載有此塔。至于唐貞觀時建塔的說法似不可信,因為那時伊斯蘭教未傳入中國。所以始建時間約為唐末或南宋初年。塔高36.6米,用磚石砌成,建筑平面為圓形,中為實柱體。有梯兩條各自連通前后塔門,沿螺旋形梯及而上可登塔頂露天平臺。在平臺正中又有一段圓形小塔,塔頂原有金雞一具,可隨風(fēng)旋轉(zhuǎn)以測風(fēng)向,明洪武和1669年(清康熙八年)兩次為颶風(fēng)所墜,后遂改為今狀的葫蘆形寶頂。
據(jù)《羊城古鈔》載,古代“每歲五、六月,番人望海舶至,以鼓登頂呼號,以祈風(fēng)信”。當時建塔的目的大約有四:(1)作為船舶的指示探照燈用。(2)指示風(fēng)向用。(3)登塔頂召喚穆斯林做禮拜用。(4)顯示伊斯蘭教的威力,使人起敬。該塔是中國伊斯蘭教大的邦克樓之一,與新疆吐魯番的蘇公塔大小相仿佛。光塔形體獨特,為我國塔林所罕見。雖屢經(jīng)修建,但仍具阿拉伯伊斯蘭的建筑風(fēng)格。
位于光塔路。建于唐初,是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后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為紀念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至圣”穆罕默德,故名懷圣寺。又因寺內(nèi)有一光身柱形塔,故又稱光塔寺。1343年(元至正三年)曾毀于火,至正十年重建;其后明成化、萬歷,清康熙、道光、同治年間先后重修。
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966平方米,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堂和藏經(jīng)閣;光塔在寺西南角,還有回廊和碑亭。寺門前為馬路,周邊為民居。
頭門的門額用阿拉伯文書“清真寺”;二門門額書“懷圣寺”;三門門額書“教崇西域”,為光緒年間御賜。
看月樓是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重建,重檐歇山頂,面寬5.98米、進深4.88米,墻身為紅砂巖石砌筑,厚0.77米,有收分,四面各開一拱券門,東西拱券門連接回廊。上檐施三跳斗拱,天花平棋;下檐施四跳斗拱,風(fēng)格承明制,形式簡樸,以紅砂巖筑墻,四面各開一拱券門,南北券門各通庭園,東西券門各接廊廡,廊廡里鑲有關(guān)于寺院的歷代碑文。回廊闊4.1米,碌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鋪大紅階磚及青石板。
禮拜堂為1935年重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jié)構(gòu),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均為21.1米。面積為445平方米。紅磚墻石腳,重檐歇山頂,明間無金柱,綠琉璃瓦頂,殿前月臺為“咸水石”打制,欄桿則為明代遺物,雕刻精致古樸。棟上題字有“大明成化三年歲次丁亥秋九月二十日戊午重建”、“大清康熙三十四年歲次乙亥臘月十七日己巳再重建”、“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元月二十一日辛未第三次重建”、“唐貞觀元年歲次丁亥季秋鼎建”。
堂前有月臺,深12.56米,總闊18.66米。臺基及月臺為明代遺物,砂巖打制,月臺前方及左右有石望柱,石欄板。欄板雕刻精致古樸的暗八仙及如意圖案。建國后政府3次撥款進行全面維修。禮拜殿兩側(cè)之四方對亭,從梁架結(jié)構(gòu)與雕刻看,應(yīng)為明成化年間所建,清初及以后重建。
光塔,原名“懷圣塔”,具有阿拉伯風(fēng)格,高36米,建于唐貞觀年間,青磚砌筑,底為圓形,表面灰沙批蕩,開有幾個長方形小孔采光。塔內(nèi)有二螺旋形樓梯繞塔心而上塔頂。塔剎原立有一只金雞,1934年重修砌成尖頂形。因塔身光滑,又因教徒誦經(jīng)時,常在塔頂用阿拉伯語呼喊“邦卡”(呼喚之意),粵語“邦”與“光”音似,故人稱“光塔”或“番塔”。另有一說,唐時,塔不遠是珠江邊,該處一帶又是番市碼頭,入夜,塔頂懸燈,以利導(dǎo)航和船泊,故稱“光塔”。
光塔始建于唐代,高36.3米,地平下塔底周長30.516米,青磚砌筑,塔身圓筒形,向上有收分,表層涂抹灰砂,塔身開長方形采光小孔,塔內(nèi)設(shè)二螺旋形樓梯,雙梯繞塔心盤旋而上,各自直通塔頂。塔頂原有金雞,可隨風(fēng)旋轉(zhuǎn)以示風(fēng)向,明初為颶風(fēng)所墜。頂部用磚牙疊澀出線腳,上砌尖形頂,為1934年重修。此塔為國內(nèi)現(xiàn)存伊斯蘭教建筑早具特色的古跡之一。
寺內(nèi)3個碑亭,均為歇山頂,清初重修,仍保持早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