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建筑由曾在英國留學的中國建筑師沈琪主持設計,用清朝慈禧太后挪用的海軍經(jīng)費修頤和園剩下的款項做資金,由中國營造廠施工建造。樓群皆為西洋古典形式。其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前后面三間樓門,中部門廳以上三層,兩側及翼樓均為二層,外檐為聯(lián)拱柱廊。樓體滿布精細的磚雕花飾,門窗、天花、地板和護壁板全用優(yōu)質木材精雕細作,華麗壯觀,表現(xiàn)出歐洲折中主義風格。主樓的東、西、北面各有一座樓房,形成一組樓群。在這組樓群的東西兩邊各有一組風格相同的建筑。東部作為海軍部,西部作為陸軍部。大門在主樓前,朝南,面闊五間,灰筒瓦懸山大脊頂,中間三間開門的中國木構建筑形式,東西山墻外露七架梁。門前有3米多高石獅一對,隔街對面有一座懸山頂磚雕大影壁。反映了二十世紀初中國建筑設計和營造施工的高超水平。西洋古典建筑風格如此大膽地運用于新建的清廷軍事衙署,也體現(xiàn)出西風東漸的歷史時代的奇異心態(tài)。
該建筑群東部原為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第。允禟于1726年(雍正四年)被禁錮致死。1733年(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賜允禟宅第于五子弘晝,為和親;西部原為順治帝五子常寧的恭親,到清末時已遞降為公府,分別由兩府后裔承熙、溥廉居此,因此兩府被時人稱為承公府、廉公府,再晚則又分別稱為德公府(承熙孫德茂)、毓公府(溥廉子毓璋)。1885年,清朝創(chuàng)辦了海軍衙門,海軍事務。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后,清政府撤消了已無海軍的海軍衙門。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清朝政府“改定官制以為立憲預備”,實行“新政”,改兵部為陸軍部,將兵部、練兵處、太仆寺合并為陸軍部,1906年清政府用慈禧挪用的海軍經(jīng)費修頤和園剩下的款項興建了東西兩組西洋巴洛克式磚木結構樓房,西部為陸軍部,東部為陸軍部所屬的貴胄學堂。1907年(宣統(tǒng)元年)清政府重建海軍部,撤消貴胄學堂,后將貴胄學堂改為海軍部。自此該建筑群形成為清末陸軍部和海軍部建筑群。
中華民國成立后,袁世凱在1912年將總統(tǒng)府和國務院設于此。1924一1926年為段祺瑞執(zhí)政府駐地。1926年3月18日,學生在此地的大門前請愿時與軍警發(fā)生沖突,死亡多人,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1928年后,這里改為北平衛(wèi)戍區(qū)司令部?!捌咂呤伦儭鼻埃瑸樗握茉跑娷姴考凹讲煺瘴瘑T會所在地。1937年,日軍侵占北平,西院、東院分別由日本華北駐軍總司令部和特務機關“興亞院”使用??箲?zhàn)勝利后,國民政府接管,改為十一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部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用作中國人民大學校舍。1978年起,西院主樓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清史研究所,后配樓仍為宿舍;東院樓群則劃歸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所屬日、俄、亞太、拉美、西亞非等多個國際問題類研究所的辦公地。1984年,該建筑以“段祺瑞執(zhí)政府舊址”名稱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定為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更名為“清陸軍部和海軍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