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1990年開始籌辦,2000年經(jīng)北京市文物局批準正式成立的,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yè)博物館,是具有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的、積極為社會服務的高水平特色博物館,也是一個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gòu),榮獲“全國博物十大陳列精品——最佳制作獎”。至2013年,民族服飾博物館是國內(nèi)最好的服裝專業(yè)博物館之一,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還有供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使用的多功能廳以及可以與觀眾實現(xiàn)互動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傳習館。民族服飾博物館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飾品、織物、蠟染、刺繡等一萬余件。博物館還收藏有近千幅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拍攝的極為珍貴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飾的圖片。
秉承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設計理念相結(jié)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jié)合”的教學指導思想,博物館立足于服裝學院的教學需要,將傳播傳統(tǒng)民族服飾文化與現(xiàn)代教學相結(jié)合,以教學為根本,以為教學服務為前提,力求為本院學生創(chuàng)造高層次的文化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了解和認知民族文化的根源,為在北京服裝學院建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設計教學體系提供了條件?,F(xiàn)設有民族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服飾文化方向碩士點,已經(jīng)成為學校教學、科研的良好平臺。2008年,博物館被北京市政府正式授予“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稱號。居官網(wǎng)介紹,博物館已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前景廣闊的教學基地、科研基地、育人基地和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參觀信息
開館時間
每周二、四上午8:30-11:30和下午 13:30-16:30
每周六下午13:30-16:30
(注: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館;節(jié)假日、寒暑假閉館)
20人以上團體參觀需提前1周電話預約
門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是北京市首批免費向公眾開放的33家博物館之一,已于2008年3月28日起免費參觀。
建筑布局
金工首飾廳
中國許多民族都有佩帶銀飾的習慣,在傳統(tǒng)觀念中銀飾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在現(xiàn)代觀念中,銀飾是富有和美麗的顯示。各民族崇尚銀飾的習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北方民族與南方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不同,顯示出迥然不同的裝飾風格,甚至在同一民族中不同支系間,銀飾也有很大的差別。例如,苗族中的雷山短裙苗,其銀飾從造型到裝飾紋樣都體現(xiàn)出原始粗獷的文化特征,而文化更為發(fā)達的施洞清江苗銀飾卻精致細密。所以,這些差異極大的豐富了銀飾的種類。
銀飾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胸飾、鐲、戒以及鑲飾衣物的銀泡、銀花、銀片、銀鈴等等。銀飾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有鑲嵌法,鑲珠嵌玉;有鏨花法,雕龍刻鳳;有花絲法,盤絲編花;還有各種焊接、鍛造、鏤空、繞絲、點珠等金工技法,嫻熟的技巧也從另一方面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銀飾。
少數(shù)民族服飾廳
中國民族服飾南北方有著明顯的差異,長衣盛飾是中國北方各民族服飾的重要特色,屬于平原文化的北方各民族的服裝款式在豐富中趨于統(tǒng)一,多為大襟或斜襟式寬大厚實長袍,服裝材料以皮毛、氈、氆氌和錦緞為主,裝飾物則以華貴的金銀、珠玉、珊瑚、松石為主。滿、蒙、藏、鄂倫春、鄂溫克、維吾爾、塔吉克、哈薩克、柯爾克孜、裕固等民族均是如此。
屬于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的服飾多為上衣下裳式,服裝材料以棉麻為主,其服裝的款式變化之多和裝飾形式之豐富可謂瑰麗多姿,這是山地文化的特征所決定的。南方民族中,服飾最華麗的是施洞苗族的銀裝繡衣;最古樸的是黎族、佤族的貫頭衣;最奇的是瑤族的狗尾衫;最秀麗的是傣族的短衣筒裙;而佩戴裝飾物最豐富的是哈尼族僾尼少女,鮮花、草珠、海貝、羽毛、甲殼蟲,自然界一切美麗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她們的飾物。
中國民族服裝的形制可分為長袍、長衫、連衣裙、大襟衣裙、大襟衣褲、對襟衣裙、對襟衣褲、斜襟衣裙、貫頭衣等基本款式,在這些形制中包含著服裝的原始形態(tài)及其發(fā)展進程,因此中國民族服裝被譽為“一部活的服裝發(fā)展史”。
織染繡品廳
中國各民族都有紡織的傳統(tǒng),北方民族善于紡織毛織品,南方民族擅長紡織棉、麻布或織錦。早在漢代,中國織錦工藝就已很發(fā)達,此后不斷發(fā)展,杰作倍出。南方民族的織錦吸收了歷代織錦的精華,并融入了本民族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特征,使織錦成為我國南方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間織造藝術。
刺繡是伴隨著織物的誕生而逐漸興起的,其用絲、棉線在布帛、綢緞上借用針的運行形成花紋圖案。刺繡在民間服飾中運用極廣,南北方民族都用繡來裝飾衣物。刺繡的種類很多,有辮繡、鎖繡、絞繡、堆繡、馬尾繡、縐繡、數(shù)紗繡、十字繡、打籽繡、蹙金繡、錫繡、鏤空繡、剪貼繡等等。
唐代時,蠟染的繪制工藝便已發(fā)展到鼎盛階段。當中原蠟染漸被緙絲、織錦、刺繡等工藝取代時,在西南、中南的苗、瑤、布依、仡佬等民族中,蠟染卻依然世代相傳,并以其樸素清新的風格展現(xiàn)出永恒的魅力。
織、繡、染不僅形式多樣、工藝精湛,更有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沒有文字的民族運用織、染、繡的繪畫功能,用花紋圖案來描繪原始圖騰、記述歷史神話、再現(xiàn)風情民俗、寄寓精神向往,使其價值遠遠超出了實用與裝飾的作用。
老照片廳
老照片廳展出的是一批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民族考察圖片,由著名的民族學家、攝影家莊學本先生所拍攝。莊先生拍攝的這些照片內(nèi)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彝族、羌族以及藏族的社會歷史、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具有很高的民族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從照片的內(nèi)容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敏銳的民族學眼光,同時也具有高超的攝影技術和審美意識,作者優(yōu)秀的綜合素質(zhì)使得這批照片不僅具有學術性也具有藝術性。照片內(nèi)容有戰(zhàn)爭場面、有宗教儀式、有日常生活、還有很多反映服飾演變的圖片,非常清晰的展現(xiàn)了上個世紀初,四川與西藏接壤的西康地區(qū)各民族的社會面貌。有些內(nèi)容在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jīng)完全消失了,由此這批老照片顯得更加的珍貴、更具有史料的價值。
苗族服飾廳
在中國南方民族中,苗族服飾是最為豐富多彩的。苗族有一百余個支系,就有百余種服飾,從精細華美的施洞苗服飾到原始粗獷的南丹苗服飾,風格款式各異。貴州是苗族服飾最為精美之地,刺繡、蠟染、紡織、銀飾都極為出色,充分體現(xiàn)出富有特色的苗族服飾藝術。
苗族是一個民族意識和藝術才華都很強的民族,他們不僅將文化傳統(tǒng)傾注于口頭文學,更將它傾注于服飾圖案之中,其不僅有記述人類起源神話的“蝴蝶媽媽”和苗族祖先英雄故事的“姜央射日月”等圖案,更有追述苗族先民悲壯遷徙史的“黃河”、“長江”、“平原”、“城池”、“洞庭湖”、“駿馬飛渡”等主題圖案。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象苗族這樣將服飾圖案作為史書,深切地表達歷史并作為苗族群體的標志世代相傳。
漢族服飾廳
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光輝燦爛的服飾文化。
漢族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以及精神信仰,社會習俗、審美趣味緊密相關。漢族服飾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豐富多彩的形態(tài)樣式,體現(xiàn)了幾千年來漢族人民為適應物質(zhì)需求和精神需求所表現(xiàn)出的聰明技巧和理想創(chuàng)造,也顯示了其與各少數(shù)民族長期的、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漢族服飾的材質(zhì)、色彩、造型、紋飾獨具特色,其針針線線、點點滴滴無不折射著漢族含蓄委婉、典雅端莊、簡約篤實的普遍價值取向和審美特征。
漢族服飾廳展出的是漢族近現(xiàn)代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服飾。漢族服飾既有統(tǒng)一性,又有因不同風土人情、不同時代背景而形成的差異性;其文采斑斕,形態(tài)多樣,遠不是這個小小的展廳所能容納的,但博物館借助文字、表格、圖片等形式,盡可能的全面地介紹漢族服飾的一般面貌。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成立于2000年, 是中國第一家服飾類專業(yè)博物館,也是集收藏 、展示、科研、教學為一體的文化研究機構(gòu)。民族服飾博物館曾榮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 精品——最佳制作獎”,是目前國內(nèi)最好的服裝專業(yè)博物館之一,收藏有中國各民族的服裝 、飾品、織物等一萬余件,還藏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極為珍貴的彝、藏、羌族人的生活圖片 近千幅。民族服飾博物館現(xiàn)有展廳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少數(shù)民族服飾廳、苗族服飾廳、漢族服飾廳、金工首飾廳、織錦刺繡蠟染廳、奧運服飾廳、圖片廳等七個展廳和一個供廣大青少年及公眾學習、了解民族服飾傳統(tǒng)技藝、進行互動交流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服飾工藝傳習館。
奧運服飾廳
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世矚目,它高揚了奧林匹克的理想,更通過獨特的藝術設計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化風貌。北京服裝學院憑借著自己的專業(yè)特長和設計實力為這屆體育盛會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005年12月北京奧組委正式啟動奧運會制服設計項目面向國內(nèi)外招標,學校師生積極參與并組成設計小組,提交了設計方案。經(jīng)過半年多的艱苦工作,以北京服裝學院奧運服裝設計團隊為主提交的2008奧運會、殘奧會工作人員、技術官員和志愿者服裝設計方案從國內(nèi)外200多個方案中脫穎而出,通過了評審。在此之后,學校提交的奧運會、殘奧會火炬接力服裝、中國運動員領獎服裝和頒獎禮儀服裝設計方案也先后通過了北京奧組委、國家體育總局、國際奧委會的評審。學校還完成了這些設計方案以及多項其他奧運服裝的制版、樣衣制作、模特展示等工作。
奧運服飾廳展示的為2008奧運會設計、制作的各系列服裝及相關資料。它們構(gòu)成此次盛會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是學?!懊褡宸椢幕c現(xiàn)代設計理念相結(jié)合”教學宗旨的充分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