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態(tài)特征
油用型雜交種。屬中熟品種,生育期90天左右。株高175厘米左右,花盤向下傾斜,葉片上沖,呈塔型分布,葉形為心形,無分枝,舌狀花為黃色,管狀花黃色;盤徑22厘米左右,結(jié)實率高,無空心,適合密植;千粒重62克左右,皮殼率18%。瘦果形狀窄卵形,黑底灰條紋,長1.1厘米,寬0.6厘米,籽粒排列緊密。籽實蛋白質(zhì)16.65%,含油率48.8%。高抗盤腐型菌核病、根腐型菌核病,中抗黃萎病、黑斑病、褐斑病。
2、產(chǎn)量表現(xiàn)
第1生長周期畝產(chǎn)198.5千克,比對照G101增產(chǎn)0.2%;第2生長周期畝產(chǎn)202.2千克,比對照G101增產(chǎn)3.2%。
3、栽培技術(shù)
1.避免重茬,深翻整地,適時耙地保墑。
2.春播4月10日至6月10日,畝保苗3800~4500株左右。
3.施足基肥,并重施磷鉀肥。生育期間中耕鋤草2~3次,現(xiàn)蕾開花期結(jié)合頭水培土追肥,畝追施尿素15~20千克,灌漿期灌二水,可顯著提高產(chǎn)量。
4.成熟后及時收獲,收獲期過晚,籽粒易發(fā)霉變質(zhì),影響品質(zhì)。
4、適宜種植區(qū)域及季節(jié)
適宜在甘肅、新疆、內(nèi)蒙古、河北和山西≥10℃活動積溫2200℃以上地區(qū)及相同生態(tài)區(qū)春季種植。
1、形態(tài)特征
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約216天。苗期發(fā)育早,冬前長勢快,植株整齊,花期一致,植株矮壯,分枝性強。株高171.6厘米,有效分枝8個,單株有效莢果數(shù)321.5個,莢粒數(shù)22.1粒,千粒重3.47克。芥酸含量0%,硫苷含量17.74微摩爾/克,含油量44.26%。低抗菌核病,抗病毒病,抗寒性較好,抗倒性較強,抗裂莢性一般。
2、產(chǎn)量表現(xiàn)
第1生長周期畝產(chǎn)172.5千克,比對照湘雜油2號增產(chǎn)11.78%;第2生長周期畝產(chǎn)186.7千克,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chǎn)11.3%。
3、栽培技術(shù)
1.適時播種: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下旬播種,苗床播種量每畝0.4~0.5千克/畝,苗齡35天左右;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播種,播種量0.2~0.3千克/畝。移栽密度0.8~1.0萬株/畝;直播密度定苗2~3萬株/畝。
2.合理施肥:每畝施45%的復合肥30千克作基肥,基肥中畝配施硼素含量10%以上的硼肥1千克。
3.田間管理:移栽要及時查補苗,直播要及時除草促苗,田間保持排水暢通。綜合防治菌核病、蚜蟲等病蟲害。
4、適宜種植區(qū)域及季節(jié)
適宜在湖南、江西省秋播種植。
1、形態(tài)特征
甘藍型半冬性胞質(zhì)不育三系雜交品種。全生育期219天,比對照中油雜2號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葉綠色,頂葉長圓形,葉緣鋸齒狀,裂葉4-5對,有缺刻,葉面有少量蠟粉,無刺毛;花瓣黃色、覆瓦狀重疊排列;籽粒黑褐色。株高174.6厘米,勻生分枝類型,一次有效分枝數(shù)6.5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229.5個,每角粒數(shù)20.9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發(fā)病率5.32%,病情指數(shù)2.98,病毒病發(fā)病率1.04%,病情指數(shù)0.67,低抗菌核病;抗倒性強。籽粒含油量41.73%,芥酸含量0.40%,餅粕硫苷含量21.25微摩爾/克。
2、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11~2012年度參加長江中游油菜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65.6千克,比對照增產(chǎn)7.9%;2012~2013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217.3千克,比對照增產(chǎn)6.7%,兩年平均畝產(chǎn)191.4千克,比對照增產(chǎn)7.3%。2013~2014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87.5千克,比對照華油雜12號增產(chǎn)3.4%。
3、栽培技術(shù)
1.長江中游地區(qū)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種苗齡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
2.畝種植密度,移栽8000~9000株;直播18000~25000株。
3.重施底肥,畝施復合肥40-50千克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鉀肥配比施用。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蟲害。
4、適宜種植區(qū)域及季節(jié)
適宜湖北、湖南、江西、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蘇兩省淮河以北的冬油菜區(qū)種植。
1、形態(tài)特征
甘藍型半冬性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平均215天。子葉腎臟形,葉片寬大,葉色深綠,葉緣呈波狀鋸齒,花瓣覆瓦狀,花色中等黃色。種子圓形,種皮黑色。平均株高180厘米,一次分枝數(shù)9個,單株角果數(shù)350個,每角粒數(shù)18粒,千粒重3.8克。芥酸含量0.18%,硫苷含量36.77微摩爾/克,含油量41.67%。中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抗寒性較強,抗倒性較強,抗裂莢性一般。
2、產(chǎn)量表現(xiàn)
第1生長周期畝產(chǎn)148.56千克,比對照中油821增產(chǎn)13.71%;第2生長周期畝產(chǎn)185.56千克,比對照中油821增產(chǎn)18.07%。
3、栽培技術(shù)
1.適時播種: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種;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種。育苗移栽苗床播種量0.4~0.5千克/畝,移栽種植密度0.8萬~1.0萬株/畝;直播播種量0.2~0.3千克/畝,定苗2.0~2.5萬株/畝。
2.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苗肥,合理施用硼肥。
3.田間管理:苗期防治猿葉蟲、蚜蟲、菜青蟲;花期防治菌核病。
4.適時收獲:植株主序中部角籽粒變黑時(七成熟),可進行人工割曬或分段收獲機械割曬,待后熟完成后進行人工或機械脫粒。機械聯(lián)合收獲適宜時期為黃熟期(九成熟)。
4、適宜種植區(qū)域及季節(jié)
適宜在湖南、湖北、江西冬油菜主產(chǎn)區(qū)秋播種植。
1、形態(tài)特征
甘藍型半冬性波里馬細胞質(zhì)雄性不育三系雜交種。全生育期218天,與對照中油雜2號相當。苗期半直立,頂裂葉較大,葉色較綠,無蠟粉,葉片長度中等,側(cè)疊葉4對以上,裂葉深,葉脈明顯,葉緣有小齒,波狀?;ò挈S色,花瓣長度中等,較寬,側(cè)疊狀,籽粒黑色。株高169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數(shù)7個,單株有效角果數(shù)268.2個,每角粒數(shù)19.0粒,千粒重3.94克。菌核病發(fā)病率6.23%,病指3.9;病毒病發(fā)病率0.95%,病指0.7,低感菌核病??沟剐灾械?。芥酸含量1.5%,餅粕硫苷含量29.92微摩爾/克,含油量41.59%。
2、產(chǎn)量表現(xiàn)
2009~2010年度參加長江中游區(qū)油菜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畝產(chǎn)173.8千克,比對照中油雜2號增產(chǎn)4.8%;2010~2011年度續(xù)試,平均畝產(chǎn)177.3千克,比對照品種增產(chǎn)5.4%;兩年平均畝產(chǎn)175.6千克,比對照品種增產(chǎn)5.1%,2010~2011年度生產(chǎn)試驗,平均畝產(chǎn)153.8千克,比中油雜2號增產(chǎn)16.5%。
3、栽培技術(shù)
1.適時早播,長江中游地區(qū)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種,培育大壯苗,苗齡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
2.中等肥力水平條件下,育苗移栽畝密度8000~9000株、直播18000~25000株。
3.重施底肥,畝施復合肥40~50千克左右、硼砂1.5千克左右,注意氮、磷、鉀配比施肥。
4.注意防治菌核病等病蟲害。
4、適宜種植區(qū)域及季節(jié)
適宜湖北、湖南、江西冬油菜區(qū)和河南省、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的黃淮油菜區(qū)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