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由于地理因素,生長著熱帶、溫帶及寒帶植物,所以林木資源非常豐富,為木雕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臺灣木雕藝術發(fā)達,源遠流長。從明鄭時代開始,來自漳州、泉州、潮州、汕頭等地的移民帶來了中原的木雕技藝。早期的木雕作品以廟宇藻飾、佛像及仙道的雕制為主,其題材多與神話故事或民間傳奇有關。經過多年發(fā)展后,臺灣木雕工藝與臺灣本地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相互結合,逐漸快速發(fā)展成為臺灣本土木雕工美藝術的特色。
臺灣木雕手工精良、細膩,技法成熟。所用木料主要有樟木、楠木、肖楠、檜、杉、櫸、黑檀、烏心石等。各類木屬制品使用廣泛,數(shù)量也非常多,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風貌。寺廟、民宅建筑構件很大,小木作以斗拱、吊筒、門簪、雀替、獅座及天花藻井的表現(xiàn)最為精致。同時木雕也應用于廟宇神龕、神樆,神像雕刻、信仰祭祀用器等。在家具裝飾、善書版印等方面的木作雕造鑴刻亦相當精致。
產地上,臺灣木雕以苗栗、安平、臺南、嘉義、鹿港、豐原、通霄、大溪、萬華、羅東、馬公等地的木雕最為著名。
三義木雕多以樟木為雕材,同時也用檜木、檀香木等作為材料,雕刻上重視造型紋理、刀法簡練、題材生活化,在藝術上有天然、抽象、傳統(tǒng)風格等,最特殊的地方是師傅擅于因材施雕,常利用巨根原型,雕成許多生動自然的作品,以天然奇木塑形、以木頭輪紋為景,著重于雕琢之巧,原有許多奇根怪枝難以利用,但有經驗的雕刻師憑借精湛技藝,往往化腐朽為神奇,為木材賦予了新生命,目前三義已成了全臺木雕的集散地。
鹿港木雕以中國傳統(tǒng)風格為主,其題材以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歷史故事及佛、神、祖、仙,吉祥圖案和文房清供、博古玩賞等等,過去木雕作品多用于廟宇建筑或實用家居,老一輩對傳統(tǒng)木雕的看法重寫實、輕寫意。隨著時代變化,木雕的作用漸漸從生活實用轉向藝術收藏,風格與福建雕刻大致相同。
大溪木雕常利用各類樹木的虬根疤節(jié)為原料,利用木材本色和天然造型,隨形設計,因材施藝,刀工、刀法隨意性較強,以天然逼真取勝,大溪木器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木材質量上乘,雕刻工藝精湛。除太師椅、八仙桌、神龕等大件之外,近年又開發(fā)了許多匠心獨具、讓人愛不釋手的木雕制品,中西合璧,美輪美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臺灣木雕外銷日本及歐美等地,成為臺灣舉足輕重的出口產業(yè)。臺灣木雕的這些成就,自然有著祖國大陸傳統(tǒng)木雕技藝的一份功勞。時至今日,臺灣木雕工藝擁有多層次的豐富面貌,傳襲著早年間度海先民帶來的傳統(tǒng)技藝,也注入臺灣原住民、平埔族文化、西洋美學及東洋文化,充分表現(xiàn)出堅忍開拓、調適自然環(huán)境的族群特性,融合薈萃成為臺灣鄉(xiāng)土文化藝術的主流。
在臺灣木雕界享有盛名的工藝大師中,閩粵籍人士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在以佛像為主的人物雕刻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例如,譽為臺灣佛像雕刻“三條龍”的陳俊檉、林起鳳、林邦銓都來自大陸福州。陳俊檉生于1894年,是福州大坂流派創(chuàng)始人柯傳鐘的得意門生。他擅長木雕、泥塑、脫胎佛像。赴臺后,他雕刻了許多佛像佳作,深受臺灣同胞的喜愛。
在臺灣有著“木雕佛像狀元”之稱的林福清,1890年生于福州,他到臺灣后,廣納徒弟,培植后生,基隆的陳連紫、竹北的彭木泉便是其高徒。彭木泉在林福清的指導下,悉心鉆研福州傳統(tǒng)雕刻技法,并在此基礎上加以融匯創(chuàng)新,他雕刻的人物形神兼?zhèn)?,靜中含動,富有個性色彩,被人們稱為“阿技師”。
1945年臺灣光復,三義木雕源起者吳進寶的后人,為再次提升三義木雕藝術品質,專門派人“尋根”福州,重金禮聘福州木雕藝人林永金等四人到三義帶徒傳藝,福州木雕再次為三義木雕注入了新鮮血液。此后,三義木雕產業(yè)水準不斷提升,逐漸由家庭副業(yè)轉為小型工場,進而形成企業(yè)化生產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