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木雕是指廣東具有嶺南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雕刻工藝及其制品,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潮州地區(qū)就有木雕手工藝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東木雕逐漸成為了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融合了漢族、客家族、海外華僑等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豐富多樣的題材和風格。
潮州木雕唐宋時期即已存在,明清兩代,潮州木雕技藝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藝術基本停頓,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幾的木雕裝飾,出現(xiàn)多層鏤雕技術,與浙江的東陽木雕、福建龍眼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并稱為中國四大木雕。
潮州木雕主要集中于潮州、汕頭、揭陽一帶,潮州木雕因題材廣泛、構圖飽滿、雕刻精細、多層鏤空、金碧輝煌等特點而稱譽海內;揭陽木雕通常以建筑物、家具及供神用器的裝飾物或構件形式存在,題材多表現(xiàn)花鳥蟲魚及人們喜聞樂道的歷史傳說、戲曲故事等,制作時先在樟木或杉木上鑿粗坯,然后精雕細刻,再進行磨光,層層髹漆,最后貼以金箔,可達到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汕頭木雕歷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它應用廣泛,題材豐富,民間傳說、古今人物、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江海水族、戲劇故事等都是其常見的表現(xiàn)題材,作品在全國評比中屢獲獎項。
開平木雕帶有明顯的嶺南木雕風格,大多用楠、樟、椴、黃楊等木,也有用杉木的,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對稱均勻,充實豐滿,形象凝重、粗獷、豪放,包括浮雕、圓雕、鏤雕、陰刻和根雕等,其制作過程分為起稿、選材、過稿、鑿粗胚、雕刻、打磨、修光、上色等多道工序。
開平木雕結構巧妙、造型生動,所表現(xiàn)的人物形神兼?zhèn)?,景物錯落有致,線條流暢,節(jié)奏感強,體現(xiàn)出“多層鏤通,剔透玲瓏”的特點,近現(xiàn)代以來,開平作為著名的“建筑之鄉(xiāng)”,木雕匠人更是層出不窮。
廣州木雕是“廣派”木雕的代表,流傳至今已逾2000年。廣州木雕作品雕工渾厚,結構嚴密,裝飾性強,極具嶺南民間裝飾風格,主要包括廣式家具雕刻和建筑裝飾木雕兩大類,另外還有紅木小件和紅木宮燈。廣州木雕講究構圖對稱,善于從不規(guī)則中構成均勻對稱,又能照顧到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使畫面穩(wěn)定而富于變化,可謂集匠心于一體,賦藝術于作品。廣州木雕在保持當代木雕傳統(tǒng)特色的基礎上,打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木雕擺件,實現(xiàn)木雕作品觀賞性、藝術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結合。
碣石木雕工藝起源于明代初期,興盛于清代初、中期。碣石木雕的產(chǎn)品規(guī)格多樣,花色齊全,分掛件、立體擺件和圓雕。產(chǎn)品造型生動,構圖優(yōu)美,形神兼?zhèn)?,工藝巧妙合理,不變形。一般選用的材料是樟木、柚木、紅木、楠木等;主要工具有鉛筆、紙、尺、鋸子、各類鑿刀、砂紙、貼金筆等。工藝流程:打圖、選料、打坯成形、雕刻紋理、打磨、上漆成品,主要產(chǎn)品有:掛屏、立屏封、各類神像等。
廣東木雕以其精細的雕刻技藝、豐富的內容和濃厚的地方特色而備受推崇,除了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外,還廣泛應用于生活用品和建筑裝飾中,木雕屏風、家具、雕花窗等成為了人們居室中的點睛之筆,展現(xiàn)了廣東木雕的實用性和美感,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它不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形式,更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了中國木雕藝術的卓越成就和文化內涵。
2006年5月20日,潮州木雕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Ⅶ-40。
2013年12月,碣石木雕入選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廣東木雕也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21年11月,開平木雕入選開平市第五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