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皮紙紙質(zhì)薄而柔韌,色澤淡黃,紋理質(zhì)樸美觀,具有防蟲蛀、不怕潮、寫字作畫歷經(jīng)千年不褪色等特性,在古代不僅深受書畫家的青睞,也廣泛應用于行政公文和百姓日常生活。保存至今的一些重要文物,比如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北宋蘇軾的《三馬圖》以及新疆吐峪溝石窟寺新發(fā)現(xiàn)的唐玄奘法師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寫本殘片,用的都是來自西域的桑皮紙。明清時期,桑皮紙還被官方用于錢幣、公文、契約等方面。
1、采集桑樹皮
需要采集桑樹皮,這個過程通常在春季進行,因為此時桑樹時的生長最旺盛。采集時要選擇直徑在3-5厘米之間的健康桑樹,然后用刀片沿著根部切開一條長約1米、寬約1米、寬約10厘米的薄皮。
2、清洗和晾干
將采集到的桑樹皮清洗干凈,并且晾干。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保持皮料的完整性和干燥度。
3、浸泡和煮沸
將晾干后的桑樹皮放入水中浸泡2-3天,直到其變軟并去除其中的雜質(zhì)。然后把浸泡好的桑樹皮放入大鍋中加水煮沸30分鐘左右。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攪拌以防止粘連。
4、撈出冰冷
卻將煮沸好的桑樹皮撈出,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卻。這個過程有助于干去除殘留的污垢和雜質(zhì)。
5、壓榨和曬干
將冷卻好的桑樹皮放入壓榨機中,壓榨出其中的水分。然后將壓榨好的的桑樹皮晾曬至干燥。這個過程需要注意避免陽光直射,否則會使桑皮變硬。
6、削皮和研磨
將晾干好的桑樹皮進行削皮,去除其中的粗糙部分。然后使用石墨筆或成墨汁在桑樹皮上畫出圖案,并用刀片刻畫出細節(jié)。最后使用砂紙對圖案進行細致地打磨,使其更更加平滑。
7、涂膠和上色
將打磨好的桑樹皮涂上一層膠水,等待其干透。然后使用顏料對圖案進行上色,使其更加鮮艷明亮。
8、定型和裝裱
在制作完成后將其進行定型,并裝裱成各種不同形式的工藝品或文化藝術(shù)品。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保持其原始形態(tài)和美觀度。
2018年,新疆標準化研究院起草了桑皮紙的地方標準,由新疆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發(fā)布。包括生產(chǎn)標準、產(chǎn)品標準、環(huán)境標準,著重把桑皮紙的八道造紙程序進行明確,然后對桑皮紙的質(zhì)量、規(guī)格、生產(chǎn)環(huán)境,還有工具使用這些方面做明確要求。
為保護和傳承桑皮紙制作技藝,墨玉縣在普恰克其鎮(zhèn)布達村建成了以桑皮紙制作技藝傳承中心為核心的桑皮紙產(chǎn)業(yè)園,配套桑皮紙博物館、民族樂器工坊、桑皮紙書畫室、桑皮紙展銷廳。
2006年,新疆桑皮紙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自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新疆地區(qū)在政治上與內(nèi)地連為一體,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頻繁,中原的造紙術(shù)隨之傳入西域。起先是和田地區(qū)的居民就地取材,用桑樹制紙,后來此法傳到吐魯番、哈密、烏魯木齊等地,成了西域造紙業(yè)的主角,在西域三十六國時期最為興盛。和絲綢一樣,桑皮紙也成為絲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沿著古絲綢之路一直傳播到中亞和歐洲,是古代中原與西域以及亞歐各國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載體和見證。可以說,絲綢之路有多長,桑皮紙的傳播就有多長;絲綢之路影響有多遠,桑皮紙的影響就有多遠。如今,地處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地區(qū),依然保留并延續(xù)著1300多年前從唐朝傳入的“桑皮造紙技藝”。桑皮紙也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