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彩
對于骨簪中尤為神奇的著色技藝,王啟敏亦有記載:把木炭搗成粉狀后,滲入所刻的骨頭圖案紋中,再抹上蜜蜂臘把碳粉封閉,然后用小火慢慢地把蜂臘熔化并滲入紋中,能使所刻的圖案染色永不褪色,更使刻紋的黑白墨跡清晰可見。
2、造型
黎族骨器選用的多為獸骨、牛骨或牛角,既可以作為生產(chǎn)、生活的工具,又可以作為藝術、宗教用品,骨器的制作主要分為,洗刷去油脂、截料、修整成型、磨制、鉆孔雕刻、裝飾著色等六道工藝。
骨器的種類有骨簪、骨叉、骨梳、骨刀、角號、骨鏢等,其中工藝最精美、藝術價值最高的,當推“骨簪”。骨簪的花紋圖案豐富多彩,風格各異,而且不能預先畫模,需要雕刻者自行構思、創(chuàng)作,然后直接雕刻成型,對雕刻者本身的技藝水準、審美品位等,都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骨簪是黎族婦女最重要的裝飾品之一,如今已難得一見。而白沙潤黎婦女的“人形骨簪”,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人形骨簪雕刻的是側(cè)身人形頭像,通常長15-20厘米,寬1.5-2.5厘米,厚0.7-1厘米,一般分為三段。上段為人頭頂上的帽飾,像人佩戴的高帽,或纏在頭上高高的包頭,或盤得高高的發(fā)結(jié)。長度占整個人頭像的三分之二,上雕花草和幾何紋,頂端打幾個小孔,系上流蘇。中段為人臉部分,即頸項和臉部。頭像有單人頭像和雙人頭像,雙人頭像是脖子以上分開,兩個側(cè)面人頭像,兩頂高帽,共同一個下段。下段相當于人的軀干腿部,占全長約四分之三,并根據(jù)曲線的變化而分成不同的格。每格所雕的花紋都不一樣,有各種動植物紋、水波紋、弦紋、幾何紋、圈點紋等。
1、傳承價值
白沙黎族自治縣黎族骨簪精美,雕刻技術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碼也極為豐富,其雕刻精致,圖案精彩,文化內(nèi)涵豐富,體現(xiàn)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也蘊藏著黎族社會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寶貴實物資料。
2、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骨器制作技藝(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