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漆器使用的主要原材料有:生漆(植物漆)、桐油、木材、麻布、貝殼、各種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金絲以及牛骨、瓦灰、棉紙、豬血等。徽州漆器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漆器一脈相承,鑲嵌漆器是用產自全國各地的天然彩石、貝片、牛骨、蛋殼、珍珠等,通過鋸割、雕刻、開紋而嵌在漆版上。純粹在漆器地色上用彩色繪制圖案的,稱為彩繪漆器。只用貝片鑲嵌在漆版上,與地色一樣平整的,稱為平磨螺甸漆器。
1959年,屯溪工藝廠數位老漆工赴首都,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制作漆畫屏“百子圖”。
1978年,俞金海研究復制出失傳已久的“漆砂硯”,賴少其稱贊其“功同天造”,作家端木蕻良則尊俞金海為“楚漆國手”。
1984年,菠蘿漆砂硯獲省“輕工旅游優(yōu)秀新產品”稱號。
1986年,骨石鑲嵌屏風、四大美人屏風分別獲省“優(yōu)質產品”、國家輕工業(yè)部“百花獎”。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漆器髹飾技藝(徽州漆器髹飾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黃山市徽漆工藝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徽州漆器中的螺甸漆在宋時被譽為“宋嵌”,而菠蘿漆在南宋曾作為貢器。明清兩代漆器工藝空前發(fā)展,這時期雕漆、漆畫、金漆、雕填、戧金、螺甸、百寶鑲嵌等形式爭奇斗艷,蔚為大觀。明代徽州漆工黃成所著《髹飾錄》則是中國古代唯一流傳的漆工專著。
徽州漆器早期主要產地在歙縣、巖寺等地。民國以后,屯溪逐漸成為徽州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許多店鋪及藝人轉移到屯溪發(fā)展,漆器工藝也不例外,屯溪成為漆器工藝制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