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中,技藝和用料自成一體,極為講究,所用材料均取自天然楓香樹油和牛油,用配制成的油料在布上繪圖點花,滲透力強,風干后質(zhì)地柔軟,圖案清晰,色彩對比強烈。
惠水縣楓香印染圖案清新明快,畫面精細,紋樣寓意吉祥,獨具風格,其青、藍、白色的圖案蘊蓄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
1、熬制楓香油
每年的雨水季節(jié),在楓香樹上砍出口子,采集楓香樹脂。隨后取出部分楓香樹脂放到燒熱的鐵鍋中,直到樹脂完全溶解后,再按照樹脂和牛油大致1:1的比例,投入牛油進行楓香油熬制。
2、調(diào)制染料
用藍靛(從菘藍、山藍、木藍、蓼藍等植物中提取出色素后制成的植物染料)作為楓香印染的染料,把藍靛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進行稀釋調(diào)制染料水。
3、臨摹復制圖案
在作品上附上一層白紙,臨摹復制作品的圖案。隨后在布料上覆蓋復寫紙和樣圖,用水性筆將圖案踏到布料上。
4、描畫楓香油
把楓香油溫度保持在50~60℃,先從中央描畫再從左到右依次把紋樣描上。畫錯時,可以等楓香油冷卻后用刻刀刮去,再重新描畫。
5、染色
將描畫好楓香油的衣服放到染缸內(nèi)浸染,兩三個小時后將衣服撈起,懸掛晾曬30分鐘,每天浸染晾曬重復3次,并在最后一次晾曬后把衣服拿到清水中刷洗使染色均勻。染色需要重復6-7天。
6、脫脂晾曬
將染好的衣服放入沸水中,楓香油溶解脫落,白色花紋浮現(xiàn),隨后把衣服拿到清水中漂洗,洗去浮色,晾干熨燙,楓香印染完成。
1、傳承價值
瑤族人民有語言無文字,楓香印染技藝全靠口傳心授,印染的圖案承載了瑤族的歷史變遷、生活狀況、民俗風情等人文信息,具有珍貴的民族歷史、民俗學和美學研究價值。
2、傳承狀況
楓香印染技藝生產(chǎn)費工費時,同時年輕人大多崇尚時裝,不喜傳統(tǒng)印染產(chǎn)品,導致楓香印染急劇衰落。現(xiàn)麻江縣龍山鄉(xiāng)河壩村只有10人掌握楓香印染技藝,實際操作的染匠僅有2人。楓香印染技藝后繼乏人,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3、傳承人物
楊光成,男,布依族,1953年5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楓香印染技藝,申報地區(qū)為貴州省惠水縣。
楊萬仁,男,瑤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楓香印染技藝,申報地區(qū)為州省麻江縣。
4、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麻江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得“楓香印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惠水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獲得“楓香印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楓香印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麻江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評估合格。惠水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zhì)、機構(gòu)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惠水縣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006―2007年,楓香染在“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設(shè)計能工巧匠大賽中,獲省、州、縣三級獎項。
2008年8月,惠水布衣楓香染又在“多彩貴州”黔南賽區(qū)比賽中,獲全州第二名;9月赴貴陽參加貴州省總決賽獲全省第三名。
2008年6月7日,楓香印染技藝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為Ⅷ-108。
楓香印染技藝的起源有著悠久的歷史。據(jù)《宋史》卷493載:“南寧(今惠水)物產(chǎn)名馬、朱砂、蠟染布......”,文中所指蠟染布即雅水布依楓香染是也。
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南寧州(今惠水)先后派員赴京(今開封)進貢十三次,所貢之物就有蠟染。
1083年,宋神宗趙項親筆御題“天染”二字(史記性文章《天染》已先期面世)賜予當時的布依族御匾“天染”。遺的是,咸豐庚申“天染”御匾失于火毀,晚清《大唐志》有記載,這場大火同時也把布依族的最高榮譽毀掉了。
麻江縣瑤族楓香印染技藝主要流傳于以麻江縣龍山鄉(xiāng)河壩村為主的18個自然村寨,在鄰近的干橋、秧塘村的部分村寨也有流傳。清代的眾多地方志對此均有記載。
惠水縣楓香印染技藝流傳于惠水縣城東南部,承傳者以布依族民眾為主,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