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圖集>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中國十大最美城市夜景 NO.5
陜西十大景點 NO.3
陜西省十大城市名片 NO.3
中國十大最美賞月地 NO.4
西北十大著名景點 NO.19
中國十大最美夜景景區(qū) NO.7
西北十大最美景點 NO.29
西安十大代表性建筑 NO.5
陜西十大夜景最美的地方 NO.1
陜西十大地標建筑 NO.6
西安十大秋季旅游好去處 NO.1
西安春節(jié)旅游十大好玩景點 NO.1
西安十大春季旅游景點 NO.1
陜西十大春季旅游景點 NO.2
西安五一旅游十大景點 NO.1
西安十大冬季旅游好去處 NO.2
西北地區(qū)十大標志性建筑 NO.13
西部地區(qū)十大標志性建筑 NO.22
陜西春節(jié)旅游十大好玩景點 NO.1
西安十大必去景點 NO.2
中國十大民族古風最濃的景點 NO.2
陜西國慶旅游10個必去的地方 NO.2
陜西十大最適合看雪的地方 NO.2

x6
五星好評
大唐芙蓉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fā)區(qū),大雁塔東南側(cè),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占地面積1000畝,其中水域面積300畝。西安大唐芙蓉園自古就貴為皇家御苑,興起于秦漢、繁盛于隋唐。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在原唐代遺址之上復古興建,是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歷史風貌的5A級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景區(qū)。大唐芙蓉園于2002年開始建設,2004年落成,2005年4月11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正式對外開放。
大唐芙蓉園內(nèi)建有紫云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筑,是中國較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景區(qū)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景區(qū)分為14個文化區(qū),以西安作為“盛唐之都”的輝煌歷史為主線,集盛唐歷史景觀精華為一體,從建筑、餐飲、歌舞、音樂、民俗等多個角度,運用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和豐富多彩的節(jié)目,對唐代的燦爛文化進行了生動演繹和全面再現(xiàn)。
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nèi),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后固定為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jié)晶的標志性建筑。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quán)聲明
反饋
明皇夢游曲江
“明皇夢游曲江”玻璃人加工群雕在御苑門前,它依據(jù)傳統(tǒng)經(jīng)典藝術(shù)皇帝仕女形象,結(jié)合現(xiàn)代平立面設計、空間設計,使用當今較為高端的玻璃人工藝加工完成,來展示唐明皇帶領大隊宮娥游覽曲江的情景。全部玻璃雕塑共二十五座,并配以水晶荷花,銅鏤空雕貼金鑲寶石華蓋,玻璃云朵,玻璃仙鶴。全部玻璃雕塑配置于黑色花崗巖基座上,基座平行漫水,在燈光效果下,雕塑整體給人一種亦真亦幻的感覺。
唐玄宗時代是唐朝的鼎盛時期,當時處于中國古代史上較為繁榮昌盛的時期“開元盛世”。唐玄宗又是個風流天子,他與天生麗質(zhì)的楊貴妃情投意合,他們整日沉醉于斗雞舞馬、賞牡丹花、食荔枝宴、洗溫泉浴之中,聲色犬馬,花天酒地,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奢游風氣。正是他對芙蓉園進行了大規(guī)模內(nèi)部建設,才使其盛況空前,達到其發(fā)展的頂點。
雕塑不僅具備觀賞功能,它所體現(xiàn)的內(nèi)在涵義更是令人震撼,三個場景表現(xiàn)出明皇與眾佳麗夢游曲江的故事也盡在其中:相傳唐明皇初遇在御花園中觀蟬的楊玉環(huán),便被她的美貌所傾倒,在此之后,愛情的花蕾頓時如繁花一樣盛開,唐明皇為愛情演繹出了“愛江山更愛美人”的千古名句。最后在三軍將士的抗議聲中,不得已唐明皇賜死了他的至愛,楊玉環(huán)含淚魂斷馬嵬坡。在失去了楊玉環(huán)后,整個人陷入到孤寂、荒蕪的情感中,整日獨自流連于往日歡愉之地。一日夢中,明皇再次回到曲江芙蓉園,在夢幻中又一次陷入到愛情的深淵不能自拔。
御苑門
御苑門是大唐芙蓉園的西門,也是正門,造型華麗的兩層主門樓與左右緊接的三重闕相得益彰,顯得氣勢恢弘;大門正中御苑門這三個黑底金字由我國著名書法家,美術(shù)評論家沈鵬所寫.他的書法作品受到國內(nèi)外高度評價,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等重要場所書寫巨幅。大門兩旁黑底金字的楹聯(lián)更是意味深長:炎漢宜春苑曲水千載相如賦中皇家氣象;大唐芙蓉園柳煙三春唐人詩裹帝里風光。其皇家御苑的氣派讓人即刻能夠想象出百帝游曲江的恢弘氣象及大唐迎賓禮儀的泱泱氣魄。它是芙蓉園的正門,意思是御駕臨幸皇家別苑,之所以把西大門作為正門,有兩種說法。其一說是李唐王室來自隴西,所以門朝西開;其二是因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在西方,象征著大唐王朝的兼容并蓄,貿(mào)易往來的興盛發(fā)達和八方來朝的繁榮景象。
走進西大門,迎面是一方巨大的“玉璽”,上面刻有“大唐芙蓉園”篆書金字,玉璽下方的地面上“蓋”有這五個大字的印文。玉璽象征著封建皇權(quán),而芙蓉園也正是李唐王朝的御苑,玉璽雕塑造型也從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渲染了皇家園林的恢弘大氣。
玉璽兩側(cè)是獵獵風中飄揚的旗幟,84根旗柱象征著唐代長安城面積84平方公里,另一層意思就是笑迎四面八方賓朋的意思。同樣也反映了威武的大唐軍陣,軍陣的威力最主要是與地形、地勢的起伏、緩急密切相關,在唐代,已經(jīng)開始運用強勁的弩作為遠距離的投射兵器,敵軍在攻擊之前,先受到長距離箭雨的沖擊,而敵軍騎兵弓箭射程遠不及強弩,這有效地抵消了敵軍騎兵對軍陣的騷擾,使軍陣在面對騎兵時仍處于不敗之地。這種軍陣當它前進時,銳無可擋,像座山在前行,壓碎阻礙它前進的一切。
芙蓉橋
芙蓉橋,它是用漢白玉按趙州橋的造型修建而成,反映了隋唐時代我國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shù)和輝煌燦爛的建筑藝術(shù)。橋長66米,寬11米, 整體呈銀白色,故有銀橋之雅稱。
銀橋飛瀑
這一壯麗景觀由芙蓉橋及其前面由西山流下的瀑布組合而成。水從高大山崖上飛流而下,形成幾疊飛瀑,由于水量較大,瀑布落地轟鳴如雷,浪花四濺,煙水彌漫,在陽光下形成七色彩虹,十分壯觀美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選好位置留影,定能帶走美麗的七色彩虹。
“銀橋飛瀑”這一景觀是以唐代曲江白龍顯神靈的傳奇故事為內(nèi)容而創(chuàng)作的。相傳在唐代宗時,長安城大旱月余,炎熱缺水,生活困難。當時蕭昕為京兆尹,知靜住寺所居不空三藏能夠作法行雨,乃堅請之。三藏只有答應下來,讓其徒取尺余長的樹皮,放置一小龍于其上,以香爐圣水置于前,念一番咒語,即以龍授于蕭昕說:“可投于曲江中。投下去以后馬上回家,不要被雨淋了。”蕭昕如其言,投小龍于曲江中。很快就有一尺余長的白龍搖頭擺尾地從曲江水中騰空而起,轉(zhuǎn)瞬之間變得身長數(shù)丈,顏色如鮮艷的白色綢鍛,直上云天。蕭昕策馬疾馳而回,未及數(shù)十步,烏云翻滾,電閃雷鳴,暴雨下了起來。等他到了永崇坊,街道上的水已經(jīng)象小河一樣流了起來。
芙蓉六駿
在西山腳下,方位池邊是“昭陵六駿”的銅仿制品,再現(xiàn)了六匹戰(zhàn)馬在戰(zhàn)陣中身冒箭矢、馳騁疆場鏖戰(zhàn)的雄姿。“昭陵六駿"是原置于陜西禮泉九峻山上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塊駿馬浮雕石刻。六駿,其名字分別叫白蹄烏、特勒驃、颯露紫、青騅、什伐赤、拳毛騧(gua),指唐太宗在統(tǒng)一國家的戰(zhàn)爭中騎乘作戰(zhàn)的六匹駿馬,象征唐太宗所經(jīng)歷的最主要六大戰(zhàn)役。唐太宗營建昭陵時,詔令立昭陵六駿的用意,除表彰他在唐王朝創(chuàng)建過程中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外,也是對這些曾經(jīng)相依為命的戰(zhàn)馬的紀念,并告誡后世子孫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居安思危。
荷池觀魚
在芙蓉湖南側(cè)西山腳下,有一九曲橋伸向湖面,在湖心形成一方形池塘。池水清澈,荷花飄香,魚翔淺底,在水波花下仍能看出游魚的五彩顏色。故此景觀叫做荷池觀魚。不論白天還是黑夜,荷池周邊都會定時噴出薄霧,看上去煙水迷離,云氣蒸騰。荷池在湖中虛無縹緲,隱隱約約,好似海市蜃樓一般,遠遠望去或走進去都會感到猶如仙境。
九天門
大唐芙蓉園的南門,景觀名為有鳳來儀,其牌匾為中國著名書法家李鐸所書,李鐸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國際書畫藝術(shù)研究會顧問、齊白石書畫藝術(shù)研究院副院長。正對鳳鳴九天劇院。門樓為仿唐建筑,前為小型廣場,廣場正中建了一個九級涌水半圓之壇,形狀仿唐代的天壇,象征著九重天,也就是天堂的較高境界。
赤金走龍
在唐市北面的南山之上,原物高2厘米,長約4厘米,1970年于陜西西安市何家村窯藏出土。走龍用純金制成,體形小巧,神情維肖?,F(xiàn)放大100倍,高2米,唐代龍造型多為走獸形,比例協(xié)調(diào),造型生動傳神,在中國龍的造型系統(tǒng)中處于青壯年時期。龍是中華民族的祥瑞之神,也是中華民族及其藝術(shù)的象征。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成為帝王的象征。
唐市
唐市位于大唐芙蓉園的東南部,總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以唐長安城進行貿(mào)易商業(yè)活動的東西市為縮影,反映唐代“眾商云集,內(nèi)外通融”的商業(yè)文化氛圍,是集觀賞游樂、消遣、體驗、交流、消費為一體的唐朝文化街。
唐市不僅在形式上恢復盛唐的商業(yè)場所,而且其溝通古今,成為現(xiàn)代商品交易與文化交流的較好場所。
唐代東市和西市同是長安城工商業(yè)市場,只因其市場位置的不同,所經(jīng)營的商品種類也略有區(qū)別。東市靠近三大內(nèi)(西內(nèi)太極宮、東內(nèi)大明宮、南內(nèi)興慶宮),周圍坊里多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第宅,市場經(jīng)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周邊權(quán)貴們的需要。
西市商業(yè)較東市繁榮,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yè)區(qū)和經(jīng)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西市是一個國際性的大貿(mào)易市場,胡商胡店很多,“胡風”、“胡俗”也很盛。
財神廟
大唐芙蓉園唐市里的這座財神廟建成于2005年12月31日,是從周至縣趙大村趙公明財神廟恭迎來的財神“真身”。供奉財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所以游人可在游玩的時候拜祭財神廟,以求得“招財進寶、日進斗升,合家富貴、祀福求祥”,滿足人們對財富的渴望之情。
塔座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門,門楣門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及磚雕對聯(lián)。底層南門洞兩側(cè)嵌置碑石,西龕是由右向左書寫,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文、時任中書令的大書法家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東龕是由左向右書寫,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人稱“二圣三絕碑”。
兩碑規(guī)格形式相同,碑頭為蟠螭圓首,碑身兩邊線有明顯收分,呈上窄下寬的梯形(此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為有線刻圖案的方形碑座,兩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寬86厘米,下寬100厘米。碑文高度贊揚玄奘法師西天取經(jīng),弘揚佛法的歷史功績和非凡精神,世稱《雁塔圣教》。
這兩塊碑石是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親手豎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shù)的重要文物。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畫家吳道子,大詩人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可惜早已湮沒在歷史中。但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還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除此之外,南門的券洞兩側(cè)還嵌有“玄奘負笈圖”和“玄奘譯經(jīng)圖”。
大雁塔也曾是唐朝新中進士的題名之地,即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雁塔題名。但可惜的是雁塔題名已經(jīng)看不到了,其原因,據(jù)說是唐武宗時的宰相李德裕不是進士出身,深忌進士,下令取消了曲江流飲,將“向之題名削除殆盡”。
唐朝新中進士,均在大雁塔內(nèi)題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題名”代稱進士及第?,F(xiàn)存大量歷代題記,僅明、清朝時期鄉(xiāng)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留下的雁塔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塔身
在唐代,新進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園賜宴,于曲江聚會飲酒,慈恩塔下題名等風俗活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曲江流飲”和“雁塔題名”。
進入南門,洞壁兩側(cè)鑲嵌有多通明代題名碑,其中“名題雁塔,天地間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當時“雁塔”之風光寫照。此外,還有描寫玄奘輝煌一生的《玄奘負笈像碑》、《玄奘譯經(jīng)圖碑》。在塔內(nèi)一層通天明柱之上,懸掛著四幅長聯(lián),寫的是唐代的歷史、人物、故事。
一層塔內(nèi),還設有古塔常識及中國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與發(fā)展,佛塔的結(jié)構(gòu)和分類。塔座登道的東側(cè)墁磚處,平臥有一通“玄奘取經(jīng)跬步足跡石”,所刻圖案生動地反映了玄奘當年西天取經(jīng)的傳說故事,以及他萬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奮斗精神。
大雁塔二層的塔室內(nèi),供奉著一尊銅質(zhì)鎏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寶貴文物,被視為“定塔之寶”。到此游覽的游客爭先禮拜瞻仰。
在兩側(cè)的塔壁上,還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壁畫兩幅以及現(xiàn)代名人書法多幅,多是唐代詩人登臨大雁塔有感而發(fā)的詩句。
在三層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貴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關舍利的由來有著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謙法師所贈,屬一乘佛寶。大雁塔的模型是嚴格按照1比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今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其珍貴神秘可見一斑。
大雁塔五層,陳列著一通釋迦如來足跡碑,該碑是依據(jù)唐代玄奘法師晚年于銅川玉華寺請石匠李天詔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復制而成。上有諸多佛教圖案,內(nèi)涵十分豐富,素有“見足如見佛,拜足如拜佛”之說法。
在五層的塔室內(nèi),還收集展出有玄奘鮮為人知的數(shù)首詩詞??筛Q見玄奘高超的詩詞藝術(shù)造詣。
六層懸掛有唐代五位詩人詩會佳作。天寶十一年(752年)晚秋,詩圣杜甫與岑參、高適、薛據(jù)、儲光羲相約同登大雁塔,憑欄遠眺觸景生情,酒籌助興賦詩述懷,個個才華橫溢,詩句出神入化。每人賦五言長詩一首,流傳千古不衰。
七層是大雁塔的最高處,可向四周遠眺,古城四方四景盡收眼底。七層的塔頂,刻有圣潔的蓮花藻井,中央為一碩大蓮花,花瓣上共有14個字,連環(huán)為詩句,可有數(shù)種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他在印度所聞的僧人埋燕造塔傳說,向游人解釋了較為可信的雁塔由來之論說。
舍利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存放經(jīng)像、舍利而建造了大雁塔,玄奘法師究竟帶回多少舍利,在《法師傳》中記載僅說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體數(shù)量未說明。而在同書描寫修塔一節(jié)時,說明“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萬余粒?!焙箝L安年間改建大雁塔,將塔中原有舍利如何處置,也未有詳實的史料記載。
如今大雁塔上供奉的佛舍利,為友人所贈。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華僑高僧釋悟謙法師,法師原籍是陜西咸陽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為楷模,赴印求法,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當天,他拿出一紅紙袋,上面印著金色的“一乘佛寶”四個字和蓮花圖案,內(nèi)裝有珍貴的兩顆佛舍利子(一顆直徑3.5毫米,一顆直徑1.5毫米),贈與大雁塔。為了彌補大雁塔舍利之謎的缺憾,讓更多的人們共同瞻仰佛寶舍利,將佛寶陳列于大雁塔上。
貝葉經(jīng)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值得一提的要數(shù)貝葉經(jīng),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jīng)卷。由于古印度沒有紙張,書寫常以貝葉代之,玄奘沿著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jīng)均為貝葉經(jīng)。大雁塔四層塔室內(nèi)就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jīng),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jù)說現(xiàn)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大唐芙蓉園:免費
大雁塔:旺季25元/人,淡季20元/人
大唐芙蓉園:10:00-22:00(提前半小時清園),超時空唐樂舞劇《夢回大唐》黃金版演出時間17:00,水舞光影秀《大唐追夢》演出時間20:30
大雁塔:09:00-17:00
大唐芙蓉園:大唐芙蓉園開放西門(御苑門)、南門(即唐市)、北門(春明門)和東北門出入口,其中西門為正門,一般游客都是從此門進入。公交線路:途經(jīng)大唐芙蓉園西門(御苑門站)的公交車有:22,23,24,44,212,224,224,307,609,933,曲江公交旅游環(huán)線,游9/320路。途經(jīng)大唐芙蓉園南門(唐市)站的公交車有:22,24,161,212,307,曲江公交旅游環(huán)線。
大雁塔:公交:乘坐公交5、21、22、27、41路至雁塔西路東口站下車即到;地鐵:乘坐地鐵3號線到“大雁塔”站下車,向南步行8分鐘可達。
西安大唐芙蓉園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qū),大雁塔東南側(cè),南與曲江池遺址公園相連,其園中的芙蓉湖與曲江池水域相通。大唐芙蓉園建于原唐代芙蓉園遺址所在地,占地1000余畝,其中水域面積300畝,總投資13億元。大唐芙蓉園分別從帝王文化區(qū)、女性文化區(qū)、詩歌文化區(qū)、科舉文化區(qū)、茶文化區(qū)、歌舞文化區(qū)、飲食文化區(qū)、民俗文化區(qū)、外交文化區(qū)、佛教文化區(qū)、道教文化區(qū)、兒童娛樂區(qū)、大門景觀文化區(qū)、水秀表演區(qū)這十四個景觀文化區(qū),集中展示了唐王朝一柱擎天、輝耀四方的精神風貌、璀璨多姿、無以倫比的文化藝術(shù),以及它橫貫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渾大氣。園內(nèi)主要景點有:紫云樓、鳳鳴九天劇院、御宴宮、唐市、芳林苑、仕女館、彩霞亭、陸羽茶社、杏園、詩魂、唐詩峽、曲江流飲、旗亭、麗人行、桃花塢、茱萸臺等。這些景點主要倚芙蓉湖而建,分布在芙蓉湖四周。紫云樓為整個景區(qū)的中心。
大雁塔是磚仿木結(jié)構(gòu)的四方形樓閣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長約48.7米,東西長約45.7米;塔身底層邊長25.5米,呈方錐形;塔剎高4.87米。1、2兩層有9間,3、4兩層有7間,5、6、7、8層有五間,每層四面均有劵門。
西安曲江是中國古代園林及建筑藝術(shù)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先河之一。秦時,在此開辟了皇家禁苑--宜春苑并建有著名的離宮--宜春下苑。到了隋朝大興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猜忌多疑又迷信風水,大興城東南高西北低,風水傾向東南,后宮設于北側(cè)中部,在地勢上總也無法壓過東南,有人提出應該采取“厭勝”的方法進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并隔于城外,圈占成皇家禁苑,成為帝王的游樂之地,這樣就能永保隋朝的王者之氣不受威脅、好在曲江這里有曲水循環(huán)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繕就可成為風景迤儷之所。
開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遷入新都。隋文帝惡其曲,覺得不吉利,于是命令高穎(隋文帝宰相)為這個皇家園林更換新名。有一天晚上,高穎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蓮花盛開,異常紅艷,蓮花雅稱芙蓉,遂擬更曲江為“芙蓉園”。經(jīng)過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園林的性質(zhì)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而且得到了一個新的名稱----芙蓉園。同時它與首都大興城緊密相連,其池下游流入城內(nèi),是城東南各坊用水來源之一。
隋煬帝時代,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臣君做飲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飲,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了宮苑之中,給曲江勝跡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隋朝芙蓉園的基礎上,唐代擴大了曲江園林的建設規(guī)模和文化內(nèi)涵,除在芙蓉園總修紫云樓、彩霞亭、涼堂與蓬萊山之外,又開鑿了大型水利工程黃渠,以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這里成為皇族、僧侶、平民匯聚盛游之地。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游登高等在中國古代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均發(fā)生在這里,唐時的曲江性質(zhì)大變,成為首都長安城唯一的公共園林,達到了她發(fā)展史上較為繁榮昌盛的時期,成為唐文化的薈萃地,唐都長安的標志性區(qū)域,也奏響了中國文化的較強音。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痹谔铺诔霈F(xiàn)貞觀之治后,其后的高宗、睿宗等朝,園林建設在這里開始有了較大的舉動,奠定了盛唐文化繁榮的基礎。
唐玄宗對曲江進行了大規(guī)模擴建,使其盛況空前絕后,達到了其園林建設的頂點。在皇家禁苑芙蓉園內(nèi),玄宗修建了紫云樓、彩霞亭、臨水亭、水殿、山樓、蓬萊山、涼堂等建筑,并建了從大明宮途經(jīng)興慶宮直達芙蓉園的夾城(長7960米,寬50米)經(jīng)過唐玄宗的擴建,芙蓉園內(nèi)宮殿連綿,樓亭起伏,曲江的園林建筑達到較高境界,各類文化活動也趨于高潮。隨著唐末長安城的毀滅,其各種園林建筑也被破壞殆盡,各項文化活動也逐漸沉寂下去,以至于有些最終消逝的無法追尋。曲江----平民聚集游覽的公共園林區(qū),不僅在古都西安發(fā)展史上空前絕后,而且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絕無僅有。
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載:古印度摩揭陀國曾有眾僧掩埋墜雁并建靈塔的事,雁塔之名或即源于此。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zhí)陔方ǚ鹚?,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chuàng)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于創(chuàng)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圣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nèi),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jīng)和藏經(jīng)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jīng)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jīng)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于玄奘所規(guī)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愿法師辛勞為由,恩準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于后來在長安薦福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于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jīng),大雁塔內(nèi)還存有舍利子萬余顆。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17日,大唐芙蓉園、大雁塔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2018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暨旅游裝備展上,大唐芙蓉園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