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西安清真寺,原名“清修寺”,又稱“東大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隅的化覺巷內,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經明嘉靖、萬歷和清乾隆年間三次重修、擴建,形成現(xiàn)有規(guī)模。
西安清真寺是一座中國古典建筑與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完美結合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F(xiàn)存大寺屬明清建筑風格,呈東西向長方形,占地12300多平方米,沿東西走向成四進院落,殿、樓、廳、堂共180余間。西安清真寺是國內現(xiàn)存采用傳統(tǒng)建筑形式及布局且規(guī)模最大亦最完整的的伊斯蘭清真寺。
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經明嘉靖、萬歷和清乾隆年間三次重修、擴建。
規(guī)模建制
現(xiàn)存清真大寺屬于明清建筑風格,寺院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殿、樓、廳、堂共180余間。
建筑特色
風格特點
是一座中國古典建筑與伊斯蘭教建筑風格完美結合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現(xiàn)存大寺屬明清建筑風格
主要建筑
禮拜大殿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大殿,是中國內地清真彩繪裝飾藝術的代表作。殿內吊頂全部做成井形天花,天花支條為綠地紅花,瀝粉貼金。全殿天花藥畫600余幅,岔角、圓光皆為阿拉伯文組成的圖案,一幅一文各有千秋,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清真寺古建筑彩畫的獨特手法。后窯殿的制作尤為精麗。壁龕前一對圓柱,柱身全部為紅地瀝汾貼金的阿拉伯文圖案,柱上的枋木及門罩、垂柱等均施彩畫,猶如圣龕前掛上一層華麗的垂幔。壁龕呈尖打拱狀,龕內為阿拉伯文和幾何紋裝飾。圍繞這一壁龕,向左右及上方做層層擴大的木雕裝飾,直至將整個壁龕墻面做滿。在以伊斯蘭教裝飾傳統(tǒng)裝飾紋樣為基調的情況下,多處組織了中國傳統(tǒng)的寶瓶、牡丹等圖案,使這個伊斯蘭教壁龕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中國風味。特別是壁龕左右的另外兩個開間,雕飾均以荷花和菊花為題材,配制均勻齊整大小比例各不相同的圖案結構,對稱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tǒng)一,形質支蕩,氣韻飄然,線條流暢而準確,層次豐富而含蓄,純然為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風格。壁龕與其左右開間的不同氣質和不同風韻,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構成一片完整的紅地金花墻面,使后窯滿室生輝。 也有許多清真寺,殿堂不施彩畫,樸素簡潔,高雅明快,別具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