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鼓歷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們傳道或者化募時所敘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們敘情的方式就是打漁鼓,唱道歌,所以“打漁鼓,唱道歌”是連起來說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會要》卷三十三)與《踏踏歌》(段常《續(xù)仙傳》論藍采和持拍板說唱者)。后來,“道情”為民間藝人所習用,宗教內容便漸趨淡化,改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變?yōu)橐环N說唱的藝術形式。
到了元代,漁鼓已廣為傳唱,“諸民間子弟,不務生業(yè),輒于城市坊鎮(zhèn),演唱詞語,教習雜戲……擊漁鼓,惑人集眾”(《元史》卷一百五)。明清時期,漁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愛國思想家王船山(衡陽人)就作過《愚古詞》(愚古即漁鼓)二十七首。作者記有“曉風殘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遙自在”(《船山遺書》第六十四冊)之句。從此,漁鼓道情便由宣揚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過渡為富有娛樂性、知識性的民間說唱藝術。
漁鼓用竹筒制作,筒長65—100厘米,鼓面直徑13—14厘米,一端蒙以豬皮、羊皮或油膜(豬膀胱膜)而成。
演奏時,左手豎抱漁鼓,右手擊拍鼓面。指法有“擊”(四指同時拍擊)、“滾”(四指連續(xù)交替單擊)、“抹”(四指擊鼓止音)、“彈”(四指屈指連續(xù)交替擊彈)等。
簡板用竹片制作,長45—65厘米,寬1.7—2厘米,一端向外彎曲,兩根為一副。演奏時用左手夾擊發(fā)音。與漁鼓一起為“漁鼓”、“道情”伴奏。湖南祁東地區(qū)的漁鼓則有所不同,它取消了簡板,而是在左手中指上綁上一塊小板(多為玉石或硬質塑料材質)在懷抱漁鼓的同時擊打鼓身,同樣達到了簡板所起到的效果。
近幾年來,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漁鼓,稱琴鼓,其前身為四川民間曲藝“竹琴”伴奏樂器。由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構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緊固,分兩排置于木架上。執(zhí)竹箭擊奏。音域D—f1。上海電影樂團和上海音樂學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漁鼓。由蘇州民族樂器三廠制作。音位按律呂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傳統(tǒng)漁鼓醇厚、文靜的音色。
漁鼓地方特色鮮明,而且唱詞結構嚴謹,文字通俗,語言活潑,人物形象生動。同時加入月琴、云板伴奏,音樂唱腔純樸、優(yōu)美,與地方語言音調緊密結合,行腔圓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