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音樂已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廣為人知的秦趙澠池會,秦王要趙王"擊缶"取樂,此時的趙、魏、韓三晉時期,民間歌謠與音樂也頗盛行,趙、魏、韓與各諸侯交往時,也禮樂相傳。如此廣泛的音樂交流,對我上黨地區(qū)民間音樂的萌生是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影響的。
到了秦漢時,中華一流、國力強大、帝王作樂、朝山拜佛,因而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同生共存,互相借鑒吸收,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漢時的鼓吹樂就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管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后傳入漢室,宮廷給以加工,備皇家所用,就成了"皇門鼓吹"。晉崔豹《古今注》云:"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對鼓吹樂非??粗兀瑢榛始宜?,后也把它當作特殊恩賜之物,以給臣下。恩賜范圍漸漸擴大,自然就打開了由官方流入民間的通道,所以后來民間也就有了鼓吹樂,迎神祭祀、婚喪大禮都有鼓吹樂助興。這些將鼓吹樂流布民間的事實,史書多有記載,從鼓吹樂以鼓、角、管等樂器為主,節(jié)奏熱烈奔放、音響高亢宏亮群體演奏的特點看,少說,上黨八音會是吸取了鼓吹樂的演奏形式和音樂特點的,也可以說,它對上黨八音會的萌生與發(fā)展是起著直接影響的作用。
唐代的樂舞演奏就有了"正、散、雅、俗"之分,"正"樂乃官方禮儀之樂(也稱雅樂),"散"樂則為民間之樂(即俗樂)。在白居易的《新樂府》《立部伎》中就有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精于音律,是擊鼓能手,繼位前為臨淄王時,府中就蓄有散樂一班,作潞州別駕就大力提倡民間音樂。據(jù)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載:"唐時民間以元宗自潞州還京師制還京曲"。時在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民眾鼓樂歌舞相迎。由此看來,這"吹擊"兼?zhèn)涞难葑?,可為吹打的雛形。
宋金時期,民間音樂在上黨地區(qū)更繁盛、更講究,配伍也近似現(xiàn)今的八音會。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露臺"表演圖和高平西李門二仙廟宋代石刻"隊戲圖",以及宋金時上黨地區(qū)有不少的舞樓(樂樓)足以說明,當年演奏樂曲的盛況不同凡響,也是八音會脫胎的條件完全具備的表現(xiàn)。
經(jīng)漢唐以至宋元,民間樂舞說唱藝術(shù)已初顯規(guī)模,對當時的宮廷音樂和戲劇說唱藝術(shù)也產(chǎn)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北宋藝人孔三傳(澤州人)就首創(chuàng)了"諸宮調(diào)"。
明清時期,應(yīng)是八音會的形成時期,這時民間已傳有各種曲譜,樂戶也更加活躍,民國年間,僅晉城就有170戶之多。李綠園所作的《岐路燈》故事,依托于明代嘉清,所寫實為清雍正,乾隆年間的世態(tài)民風,成書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書中就有"山西澤州府鑼戲"在河南開封演出的記載。為滿足上黨地區(qū)八音會擊樂的需求,長子縣西南呈的銅樂器生產(chǎn)作坊就是清初創(chuàng)建的,現(xiàn)今至少有600多年歷史。
通過以上簡析,上黨八音會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修磨、溶匯、完善,真正的形成,界定在明末清初是可信的。
上黨八音會的具體藝術(shù)特色有以下兩個方面:
上黨八音會在演奏中亦吹亦打,高亢激越,它的吹可以"文吹"也可以"武吹"。"文吹"是普通的吹奏,可以是一支民間小調(diào),也可以是一支名曲,或是一段名唱段,或是整出戲文(包括不同行當念白),吹奏者通過吹、卡和老咪(口哨),讓人從頭至尾有聲有色聽個完整痛快,給以聽覺的滿足。"武吹"則不僅吹得好,而且還要外亮功夫。如口咬鍘刀,刀的兩端系盛滿清水的水桶,刀上放花瓶或盛滿水的碗,此時就要用鼻孔吹奏兩支嗩吶,有的鼻孔吹一支嗩吶,但嗩吶碗上插一支筷粗的細棍,頂端有個鐵針,針上旋轉(zhuǎn)著一個瓷碟,為讓觀眾看得更清楚,演奏者特意站到桌子上,觀眾看了真是贊嘆不已。這樣的絕活一般是以"樂戶"為主,當然好的八音會里也有。總之,知名度如何的八音會,擁有幾個全行的好把式是至關(guān)重要的。是樂班中最為火爆熱烈,也是最出彩的部份,擊鼓者靠他高超的擊技,輕擊、連擊、重擂、擊邊、刮鼓釘、鼓楗?;ɑ舻龋虺龈鞣N鼓樂音色。打擊樂中的鑼、釵等,不僅聲音嘹亮,而且上下翻動金打擊樂光閃爍,演奏者隨著的情緒或坐或站或跳,并有一定的亮相姿勢,到高潮處,他們把手中的樂器拋向高空,隨手又能接住,正趕上下一個節(jié)拍,這時也正是觀(聽)眾鼓掌喝彩的地方。
八音會的吹打輪擊形式,不僅使觀(聽)眾欣賞到吹、打的高藝,也是文武演奏者互相襯托、互為稍息調(diào)整之機。上黨八音會在它發(fā)展與形成的過程中,融匯了宮廷、廟堂、戲曲、民歌、小曲等音樂精華,形成了它特有的隨和大氣和良好的底蘊,多向適應(yīng)音樂特色的結(jié)果。無論哪種音樂,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轉(zhuǎn)換調(diào)式、更換樂器,便覺合理合韻,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自己。歷代樂人們,嚴格把握了一條原則,那就是:不管引入哪種音樂,都把強化本體所特有的"高亢、激越、熱烈火爆"的音樂特色放在首位,這不僅使它能常奏常新、契合時宜,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也為它的樂器配備不斷增加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極好的展示機會。八音會中,除原有的樂器外,現(xiàn)又把銅管樂與現(xiàn)代的電聲樂器都納入到自己的樂器隊伍中來。一支樂隊,有十幾人到二三十人,大規(guī)模的樂隊就有百余或幾百人,樂曲層次分明、氣勢宏偉、場面壯觀。
上黨八音會形成發(fā)展于元明之際,成熟興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晉城所轄境內(nèi)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文革"時期,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會又復蘇興旺了起來。上黨八音會曾應(yīng)文化部邀請進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上黨八音會還在山西省國際鑼鼓節(jié)和全國"群星獎"比賽中獲金獎。如今,上黨地區(qū)不僅幾乎村村有八音會,有的村會有兩三伙甚至還有個體組織的八音會,能分能合,靈活多變,適應(yīng)性強,而且還發(fā)展了一大批女子八音會,她們的出現(xiàn),增加了樂隊的生機,同時也為上黨地區(qū)八音會和農(nóng)村群眾文化隊伍增添了新軍。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