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說到藏族舞蹈大多數(shù)人腦子里會立馬浮現(xiàn)出“鍋莊”二字。在西藏,“歌舞”不完全是舞臺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西藏確實是“歌舞的海洋”,可以說西藏“家家有舞,人人能跳”。
有很多藏族舞蹈,也許你從未聽說過。事實上,藏族的舞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各類舞蹈分別有著不同的形式、跳法和功能。藏族人民認為舞蹈不既能使人在歡樂的歌舞里抒發(fā)情感,還能通過它與神靈溝通而得到佑護。
鍋莊舞,又稱為“郭卓”、“歌莊”,藏語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流行于西藏、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區(qū)。
鍋莊可分為用于大型活動的“大鍋莊”、用于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中鍋莊”和用于親朋聚會的“小鍋莊”等幾種。還可按形式來分,反映勞動生活的叫“羊毛鍋莊”;反映婚慶的叫“吉慶鍋莊”;表現(xiàn)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鍋莊”(模擬兔子跳的動作)、“醉酒鍋莊”(模仿醉漢神態(tài),顯示身體靈巧的嬉戲動作)。
鍋莊舞是一種無伴奏的集體舞,舞蹈時,男子穿著肥大筒褲,女子脫開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邊,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歌聲嘹亮,穿透力很強,可以說是“足之蹈之,手之舞之”的一種舞,全程無樂器伴奏。
同時,舞者和著歌曲“甩手顫踏步”沿圈走,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為主變換舞姿,隊形按順時針行進,圓圈有大有小,偶爾變換“龍擺尾”圖案。
鍋莊動作大體可分兩類,一類節(jié)奏緩慢,舞姿舒展、優(yōu)美;另一類節(jié)奏急促,舞姿熱烈、奔放,動作多模擬動物形態(tài),如“猛虎下山”、“雄鷹盤旋”、“孔雀開屏”、“野獸戲耍,注重姿態(tài)和情緒的變化和表現(xiàn),這正是藏族人民悍氣質在舞蹈中的體現(xiàn)。
一.起源
鍋莊的起源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人們不知道什么是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來解除疲勞,他們整天就知道勞動,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歡樂。
在一個叫達折多的地方,有一個富裕的土司,他有兩個聰明的奴隸,一個叫弦子,一個叫鍋莊。有一天,他倆結伴外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忽然發(fā)現(xiàn)一片美麗的湖泊,弦子十分高興,隨著水波的蕩漾跳起舞來。忽然,雷聲大作,山雨欲來,鍋莊隨著翻滾的烏云也手舞足蹈,仿佛要把心中的憤怒一起傾瀉出來。
從此以后,每當疲勞難耐、心中煩悶時,他們倆就會用舞蹈來擺脫煩惱。不久,這事被土司知道了,他命令弦子和鍋莊把擺脫煩惱的方法畫下來,之后把他們殺了。但是,用舞蹈擺脫煩惱的方法已經(jīng)在各地傳開,人們?yōu)榱思o念弦子和鍋莊,就把弦子跳的舞叫做“弦子舞”,把鍋莊跳的舞叫做“鍋莊舞”。
二.藝術特色
鍋莊藝術充分表現(xiàn)了藏族人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熱情豪邁的民族特性,顯示出一種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人們常這樣贊譽鍋莊舞內容之豐富,“天上有多少顆星,卓就有多少調;山上有多少棵樹,卓就有多少詞;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在藏區(qū),“歌舞”不完全是舞臺上表演的概念,而是群眾性的一種愛好和娛樂,所以跳鍋莊的機會很多。跳鍋莊需要多人圍成大圈才顯得豪邁、有氣勢,所以一般在較大的空地或廣場上跳,因而又有人親切地稱它為“藏族廣場舞”。
三.西藏其他的特色舞蹈
1.弦子舞
弦子舞,藏族稱"果諧",即圓圈舞,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自娛性歌舞。在西藏流行于昌都芒康一帶,芒康縣弦子舞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唐朝時期,芒康就已有弦子舞出現(xiàn)。人們在節(jié)慶、婚嫁、集會時,男男女女圍成圓圈,時而聚圓,時而疏散,拖步點步,長袖飄飛。而且,跳這種舞蹈是必須拉著弦子(藏二胡)伴奏的!在內容上,弦子舞表現(xiàn)的或是相互歡迎與感謝,或是敬祝長輩,或是表達男女思慕之情。舞彩袖為弦子舞的基本特征,三步一彎是弦子舞步中基本動作之一。舞者隨著弦子樂曲晃動,動作多以模擬一些善良、吉祥的動物姿態(tài)為形體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歡奔”等類別。
還有,重要的事情講一遍就要記住哦,早在2006年,弦子舞就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了!??!
弦子舞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折射著濃郁的民族風情。在喜慶的日子里,藏族人民喜歡和著弦子歡快而粗獷的樂聲,邊唱邊跳,在音樂和舞蹈中表示自己心中的歡喜。
2.熱巴舞
熱巴舞是一種西藏民間舞蹈,過去是專業(yè)民間藝人賣藝求生的一種技巧和難度很大的舞蹈。熱巴隊的組成一般以家族為核心,或幾家人合作組隊,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懷絕技之人。
熱巴舞是以鈴鼓為主,融說唱、諧(歌舞)、雜技、氣功、熱巴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技巧性較強,初時舞姿輕捷,高潮時感情奔放,動作粗獷有力。它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序,共有12段,全套演出需要5個小時,整場演出完整嚴謹,其中戲劇及體育內容豐富且有寓意,是一種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間體育舞蹈。表演中,男搖銅鈴女敲鼓,舞者腰間短裙狀的用羊毛或牛毛編織的染有三色或五色的辮條,隨著各種強勁有力的高難度動作,裙條飄起,節(jié)奏激烈緊張,表情豐富,情緒奔放,英武豪放,舞姿優(yōu)美多變。幾百年來,熱巴舞舞蹈樣式和節(jié)目日益豐富,包含了藏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體現(xiàn)了藏族人民卓越的歌舞藝術的創(chuàng)造才能,反映了藏族文化開放融合的一面,在藏族熱巴舞中獨樹一幟。
3.踢踏舞
藏族踢踏舞,最初為宮庭舞。跳舞時,腳穿硬底皮鞋,通過踏出有變化的節(jié)奏表達內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橫笛、揚琴、六弦琴、銅鈴,月琴等伴奏,節(jié)奏由慢而快,達到高潮時以結束步突然結束。踢踏舞是腳上的舞蹈,注重的是舞者腳上的跳、踢、躍和跺等動作以及產(chǎn)生的音響效果。藏族踢踏不同于愛爾蘭踢踏,不只強調腳上功夫,更強調手上和身上的動作,形成了更為奔放、粗獷的特色舞。
4.羌姆舞
羌姆是一種神圣、莊重的宗教舞蹈,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藝術形式之一,也稱“跳神”。每逢釋迦牟尼的誕辰、藏歷新年以及西藏重要的宗教節(jié)日,藏傳佛教寺院都會舉行盛大的羌姆活動,屆時數(shù)以萬計的信徒會不遠百里之遙到寺院觀禮?!扒寄贰蔽璧冈诎l(fā)展過程中不但繼承藏地特有的一些舞蹈的特點,還吸收了印度舞蹈的特色,形成較為完整的舞蹈理論,有其特定的舞蹈語匯、舞蹈結構和表現(xiàn)形式。羌姆有強烈的表演性和觀賞性,又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借用豐富的藝術形式表達善的意念,為眾生消災驅難,祈禱眾生福壽吉祥。在西藏,每逢節(jié)假日,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時節(jié),農(nóng)民們還會一邊勞動,一邊唱歌,一邊圍圈起舞。在牧區(qū),人們經(jīng)常舉行有趣的簧火晚會,通宵達旦,盡情享受歡快的歌舞。在城鎮(zhèn),只要天氣稍為暖和,人們便舉家而出,到林卡里邊喝青稞酒,邊跳起民間舞蹈,從早到晚,盡興而歸。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西藏傳統(tǒng)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攜你賞藏戲 跳鍋莊舞 識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