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書院位于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秀麗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學校園之中,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自北宋創(chuàng)始,歷宋、元、明、清各代,興學不變。隨著清末改革學制,廢書院,辦學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學校等,直至湖南大學,均因舊址擴建,千余年來都是湖南高等學府所在,反映了祖國文教事業(yè)的悠久歷史,是十分可貴的文物史跡。自上世紀八十年岳麓書院經由湖南大學管理和修復以來,書院延續(xù)了千年的教育辦學和學術研究傳統(tǒng),成為了全國書院中承繼其傳統(tǒng)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譽為“千年學府”。
新時代,新發(fā)展。岳麓書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根本任務,以學術研究為基本支撐,以文化傳播為重要途徑,把學科內涵建設作為建設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把國家戰(zhàn)略需求和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作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動力源泉,扎根中國大地深入發(fā)展“岳麓書院模式”,努力推動岳麓書院的全面現代復興,將其建設成為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文化地標。
岳麓書院古建筑群分為教學、藏書、祭祀、園林、紀念五大建筑格局。
岳麓書院主體建筑面積有31000多平方米,分為書院主體、附屬文廟及新建的中國書院博物館。岳麓書院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現存建筑大部分為明清遺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筑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于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
主體建筑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并先后恢復重建設了延賓館、文昌閣、崇圣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筑原貌,清代書院中的園林和書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復。岳麓書院為保存完好的書院建筑群。
岳麓書院經歷多次戰(zhàn)火,曾七毀七建,現存主要建筑是清朝遺構。上世紀以來,經過幾次大修,一些毀于戰(zhàn)火的建筑得到了重修。岳麓書院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形式。主體建筑如頭門、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集中于中軸線上,講堂布置在中軸線的中央。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于兩旁。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院落,除了營造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和視覺效應之外,還體現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級有別、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系。
岳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主體建筑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并先后恢復重建設了延賓館、文昌閣、崇圣祠、明倫堂及包括供祀孔子、周濂溪、二程、朱熹、張栻、王船山、羅典等的六大專祠建筑原貌,清代書院中的園林和書院八景也全部得到恢復。岳麓書院為中國保存完好的書院建筑群。
全票40元(包含岳麓書院主體建筑及中國書院博物館)學生持證享受半票優(yōu)惠。觀光車:20元/人;索道:上行30元/人,下行25元/人,全程套票50元/人;湖南大學教師、學生、新生家長免費。
5月1日~10月31日:07:30~18:00;
11月1日~4月30日:08:00~17:30。
中國書院博物館開、閉館時間順延半個小時。
乘63、106、132、202、305、908、立珊線、旅1路等公交車在市四醫(yī)院站下車,從東大門進入;或乘132、202、305、立珊專線、旅1、旅3線在岳麓山南站下車,從南大門進入。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歷史記錄,而愛晚亭內那吟唱著“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又留著一縷長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岳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書法家李邕撰文并書寫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因為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向有“三絕”之稱。碑高4米,寬1。35米,碑文共1400余字,此碑以其書法為藝林所看重,傳拓碑文曾風靡一時,筆法剛勁有力,是唐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明刻宋真宗手書“岳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節(jié)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岳麓書院學規(guī)碑”等等。書院八景:柳塘煙曉,桃塢烘霞,桐蔭別徑,風荷晚香,曲澗鳴泉,碧沼觀魚,花墩坐月,竹林冬翠。
岳麓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泰始四年( 268 年)麓山寺創(chuàng)立。東晉陶侃曾建杉庵讀書于此。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 “ 道林精舍 ”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chuàng)立岳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 1015 年),宋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 “ 岳麓書院 ” 額,岳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時期張栻主教,湖湘學派發(fā)展到最盛;乾道三年(公元 1167 年),朱熹來訪,與張栻論學,開書院會講之先河,由此形成以朱張之學為正宗的學術傳統(tǒng)。元承宋制,書院辦學繼續(xù)發(fā)展,規(guī)制日趨完備。但因元末戰(zhàn)亂,書院毀于戰(zhàn)火。
清朝廷為褒揚岳麓辦學之功,先后頒賜 “ 學達性天 ” 、 “ 道南正脈 ” 額,并賜帑賜書,將岳麓書院列為省城大書院,在官府的大力扶持下,書院辦學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大批有名望的學者被聘任山長。書院辦學呈蓬勃發(fā)展的景象。
清代岳麓書院主要傳授理學和漢學,道光年間,吳榮光于書院內創(chuàng)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zhèn)。清末,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岳麓書院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湖南省政府發(fā)文由湖南大學修復和管理岳麓書院。1984年成立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隸屬湖南大學管理。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二十年間相繼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歷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中國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湖南大學改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為岳麓書院,下設中國哲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國書院研究中心和中國軟實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個部門。學科建設從歷史學本科、到歷史學碩士研究生、歷史學博士研究生、歷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體系基本完備。
1988年,岳麓書院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