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長沙王陵墓群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南起天馬山、北至望城縣玫瑰園的狹長地帶,大多于湘江西岸沿低矮山丘蔓延,是兩漢時期歷代長沙王及王后的陵墓群,也是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支持的重要遺址之一,由一號漢墓、二號漢墓等8處漢代墓葬組成,屬于漢代王室墓葬群。由于保護不力,長沙漢代王室古墓群在2010年至2013年4月遭到10余次盜挖,墓室安全受到威脅。
已知有王陵26座,其中望城坡、象鼻嘴和風蓬嶺等漢墓經過考古發(fā)掘。墓葬形制為豎穴巖坑墓,黃腸題湊葬制,出土大量文物,為研究漢代諸侯王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文物學界普遍認為,漢長沙國王陵為研究漢代中央與諸侯國的關系、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乃至整個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而在開挖后的漢長沙國王陵中,出土的精美文物,每一件都堪稱“無價之寶”。長沙文物部門專家介紹,從全國范圍來看,北京、河南、山東等地雖已發(fā)掘諸侯王(后)陵,但其規(guī)模、數量和完整度,遠不及長沙。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西漢長沙靖王吳著、某長沙王妃曹氏的陵墓;1993年又發(fā)掘了一座長沙國某代王后漁陽的墓。其中,已經出土的“馬王堆2號漢墓”墓主利倉就是長沙國的丞相,“馬王堆1號漢墓”墓主辛追為利倉夫人。
即使在被盜過的長沙漢王陵墓室中,仍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其中一座墓中有玉璧等諸多類型,又有3方玉印在出土之后光澤依舊,制作工藝巧奪天工,被譽為“漢印之冠”。在搶救性開掘的3座墓室中,第三座就是曾被評為“1992年全國重大考古發(fā)現”的“漁陽墓”,其出土了金、玉、瑪瑙、竹、絲織品等各類文物達2000多件,其中一對木骨泥胎的“偶人”,是中國目前發(fā)掘出的最完整“偶人”。
2010年6月,天馬山一號漢墓和二號漢墓以及鳳凰山漢墓、牛頭嶺漢墓等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按照《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這幾處文物遺址每年可獲得4000元的保護經費。但由于這些漢墓沒有安裝任何監(jiān)控設備,岳麓區(qū)文物管理所聘請了5位巡護人員每天巡查古墓,僅這一項開支每年就得花6萬余元。
同時,岳麓區(qū)文物管理所自2007年成立到2013年,一直只有1名在編人員,全區(qū)173處不可移動文物的資料編輯、安全保護、宣傳教育等工作都由這位人員負責,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工作人員力不從心。
由于保護條件有限,自2010年后,這些古墓受到一些盜墓團伙的注意,盜墓案件多半都發(fā)生在天馬山二號漢墓附近。岳麓區(qū)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曾先后在這里發(fā)現盜洞7個,最深的盜洞達10余米,已快接近墓室。
2010年初,一伙江西盜墓者在這里失手后,天馬山二號漢墓價值極高的傳言在一些盜墓團伙中瘋傳。截至2013年4月,已發(fā)生盜墓未遂案件11起。盜墓分子雖然沒能打開古墓,但他們經常采用爆破手段掘墓,這對墓葬本體和墓中文物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破壞。
多起盜墓案件發(fā)生后,國家、湖南省、長沙市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長沙漢代王室古墓的保護工作。2013年4月,國家文物局責令相關部門在長沙漢代王室古墓附近安裝地洞檢測儀;湖南省文物部門正在研究在相關區(qū)域安裝監(jiān)控設備,以便24小時不間斷進行監(jiān)控;長沙市文物部門建立了四級責任體系,對古墓施行四級防守,同時,長沙市公安局已將長沙漢代王室古墓葬地區(qū)納入了“天網工程”,進一步加強保護和防護力度。
2013年4月24日,長沙市公安局對外通報,該局岳麓分局經過縝密偵查,于1月16日和29日連續(xù)摧毀兩個企圖盜掘天馬山漢代王室古墓群的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22名,收繳洛陽鏟、鉆頭、鼓風機、自制炸藥等一批作案工具。兩伙嫌疑犯已被岳麓區(qū)人民檢察院正式批捕。
長沙市政府有一個初步方案,打算把漢王陵最集中的谷山片區(qū)用于建立考古遺址公園,其他則按重點文物保護的標準建設。
在這個方案中,將首先建設考古遺址公園,一旦收獲效果,再擴散到其他幾個片區(qū)?!艾F在長沙市政府已經初步明確了這個遺址公園的投資主體,投資約20億元以上?!遍L沙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楊長江說。楊長江認為時下最緊要的問題是:“推動長沙人大立法,出臺一個漢長沙國王陵保護條例,走法治的管理道路,執(zhí)法管理才有依據?!泵鎸Σ钡穆殬I(yè)盜墓人瘋狂作案,長沙公安和文物部門采取了聯合辦案制度?!拔覀儸F在申請國際技術的保證,現在有了地下識音系統(tǒng)12個點,第二期工程已經向國家文物局申報,漢長沙國王陵也正在納入長沙公安系統(tǒng)的‘天網工程’,即采用高清攝像頭進行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記錄,來增加保護的效率?!睏铋L江說。
在長沙探尋漢王陵時,發(fā)現一些漢王陵墓因年代久遠,已從山體中隱去,后世的新墓遍覆其上。若非因為盜墓者掘地三尺,這些古王陵或許將被遺忘在荒郊野嶺。事實上,漢王陵幾乎與漢長沙國的歷史一樣,少有對其了解者。
漢長沙王陵的主人均來自漢長沙國。長沙國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定都于臨湘(今長沙),但這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南方諸侯國,一直鮮被外界知曉,除了其起止年代和數代國王名號,很難從史書中尋找到“長沙國”的痕跡,可考資料甚少。
直到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對部分漢王陵展開搶救性開挖后,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漸被撥開神秘外衣。而近年漢長沙國王(后)陵被開挖,出土的精美文物、豐富史料,進一步還原了歷史,漢長沙國的身影也漸漸清晰。
中國在漢、唐時期,是世界上的大帝國。有英國學者研究,當時大漢帝國的經濟財富占據全球的三分之一。而大漢直屬區(qū)域為七個郡國(諸侯國),其中就數長沙國地域較廣、持續(xù)時間較長。
漢長沙國轄今湖南全境,以及黔、贛、桂、粵等省各一部分,其為大漢帝國開國七大諸侯國之一,這一地位的取得則與漢朝時局密切相關。漢長沙分為兩段,吳姓和劉姓。因為吳姓中的吳著沒有男孩,斷了后,后面接續(xù)者為劉發(fā),即定王。
漢天子對長沙國是非常厚看的。1993年,挖掘了一個漁陽墓,墓里面就發(fā)現了陛下賜物,墓室主人是一位王后,后有學者研究認為是漢文帝的姐姐或者妹妹,嫁給了長沙王。而這些墓室都是“黃腸題湊”葬制。
漢長沙國歷時200多年,先后由13代共14個王統(tǒng)治。其中,吳氏長沙國歷經5代5王,劉氏長沙國,歷經8代9王。長沙國就這樣從一級地方政權,崛起為漢帝國的南方王國,然后憑借中心地位登峰中國歷史舞臺,并由此開創(chuàng)出燦爛輝煌的王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