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瀕臨湘江,依江面市,交通便利,湘流環(huán)境,桔洲橫前,古城相望,山、江、洲、城渾然一體,實為天作之勝。茲山薈萃湘楚文化精華,素以名勝古跡眾多,植物資源豐富,革命烈士墓葬群集,風景優(yōu)美,且集儒釋道為一體,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群峰朝拱如駿奔”即是贊其天然雄渾之勢。岳麓山群巒疊翠,古木參天,現(xiàn)有植物174科559屬977種,其中晉朝的羅漢松、唐代銀杏、宋時香樟、明清楓栗均系千年古樹,老干虬枝,蒼勁挺拔,高聳入云。千年學府岳麓書院為宋代四大書院之冠,亦座落在山中;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亦座落在山中;道家的二十澗真虛福地云麓道宮,亦建在此山頂;建于清乾隆57年,地處青楓峽的我國四大名亭之一的愛晚亭,更是風景上佳之地,也是毛澤東同志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諸如白鶴泉、禹王碑、舍利塔、飛來石、自來鐘、穿石坡等皆分布在山林岳壑之間。
岳麓山愛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書院院長羅典創(chuàng)建。與安徽滁縣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園的陶然亭(1695)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愛晚亭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后來由湖廣總督畢沅,根據(jù)杜枚“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更名為愛晚亭。愛晚亭幾經(jīng)滄桑,清同治、光緒、宣統(tǒng)年間均相繼進行過修復。其中宣統(tǒng)三年秋,湖南學監(jiān)程頌萬先生主持修復時,把羅典所撰寫的對聯(lián)刻在亭柱上,“山徑晚紅舒五百夭桃新種得,峽云深翠滴一雙馴鶴待籠來”。這次修復愛晚亭之事還刻在石碑上記載下來。世人稱為《放鶴》石刻或《二南詩刻》,兩首詩為宋代張南軒和清代錢南園兩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韻詩。石刻后移至清楓橋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敗不堪,四周荒蕪。解放后,黨和政府曾五次修復。其中1952年湖南大學重修,校長李達專函請毛主席題寫了“愛晚亭”亭額。1969年,岳麓山公園重修,刻毛主席草書手跡《沁園春·長沙》于藻井內,更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國際交往中,愛晚亭的知名度也與日俱增。長沙市與日本鹿兒島市結為友好城市后,愛晚亭作為古城長沙的象征,按其規(guī)制仿建于鹿兒島市,以紀念中日兩國人民友誼長存。愛晚亭四季景色宜人,春來桃紅柳綠,曲澗鳴泉;盛夏綠蔭蔽日,涼風習習;寒秋紅楓似火,晚霞增輝;隆冬綠樹銀妝,嫵媚多姿。
古麓山寺建于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山門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所寫,從麓山寺碑中拓印出來的。麓山寺碑號稱“三絕碑”,以其文章、書法以及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塊碑。山門上的對聯(lián):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實實在在的說出了麓山寺的歷史地位。古麓山寺飽經(jīng)歷史滄桑,雖然藏在山林深處,卻也未能擺脫紅塵俗世征戰(zhàn)之苦,屢次被毀,兵毀僧建,屢毀屢建。到了近代又被日本飛機轟炸,大雄寶殿、彌勒殿、齋堂只剩殘垣斷柱,只有山門及觀音閣奇跡般保存下來,現(xiàn)在的大雄寶殿及彌勒殿是在八十年代由湖南省佛教協(xié)會及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管理處按原貌重修的。古麓山寺依山勢而建,殿宇不多,卻有一番巍峨壯觀之相。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閣依次排出,兩廂為齋堂,再加上寺中匠心獨具的綠化設計,與寺外古木參天的宜人景色交相輝映,更是引人入勝。麓山寺前兩株蒼勁的羅漢松護衛(wèi)在觀音閣前,一左一右,一大一小,就像武士把關,所以,它被人們稱作“松關”,到現(xiàn)在已有1700多年的樹齡了,人們稱它為“六朝松”。
新民成立會舊址暨蔡和森故居,位于長沙市溁灣鎮(zhèn)新民路,西傍岳麓山北門,東瀕湘江西岸,于1983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按原貌復建。鄧小平、陳云同志分別為舊址題寫“蔡和森故居”和“新民學會成立會舊址”。
現(xiàn)舊址核心保護區(qū)約5000平方米,為小青瓦、木排架、竹織壁結構的清代農舍,竹籬香樟環(huán)繞,內有古井、“溈癡寄廬”槽門、周公墓等。新建陳列室以全新的“新民學會·建黨先聲”陳列展覽,用場景再現(xiàn)、浮雕等形式表現(xiàn)了新民學會三年的歷程:以74名會員中的精英形象,突顯了湖湘無產階級先鋒的群體形象。成為廣大青少年及群眾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是一處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為一體的教育基地和旅游觀光景點。
云麓宮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這之前據(jù)傳說有黃冠羽士慕此名山勝地作靜修之所,但無文獻可考。到明朝吉簡王就藩長沙時始建有此宮,明嘉靖年間長沙太守孫復與道士李可經(jīng)主持加修,道宮格局更趨完善,周圍遍植松柏、桐,使峰頂景色更美。而隆慶年間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來到這里主持道事,殿元張陽和拜訪他們,金道長請張殿元再修道宮。一時道士們“振鐸乞化于道”,化緣到材料,請來工人在原來的基址上修了三進殿堂,前為關帝殿,中為玄武祖師殿,后為三清殿,兩廂為道眾丹房,殿宇為石柱鐵瓦。在宮旁還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賞月,九九重陽節(jié)登臨遠眺??上н@么一個神仙所在的場所在明末毀于戰(zhàn)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間武當山太和宮道士向教輝來云麓宮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資,按昔日規(guī)模重新修葺道宮,但始終無法恢復當年盛況,現(xiàn)在的云麓宮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又遭日本飛機轟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難。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譯,意思是“身骨”,指死者火化后存留的骨質結晶。相傳釋迦牟尼圓寂后進行火化,有八國國王分取他火化后所得的“舍利”建塔供奉。根據(jù)佛書《釋氏要覽》中記載:“釋迦(牟尼)既卒,弟子阿難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彩珠,光瑩堅固,名曰舍利子,因造塔藏之?!逼鋵嵢梭w骨骼內含有多種金屬元素,經(jīng)高溫火化,這些金屬元素與骨膠粘合成一些結晶元粒。原來所建的舍利塔早已坍塌了,民國初年有信佛教的子弟尋塔原址再建石塔。建國初對舍利塔進行了修整,全部以花崗巖琢砌而成,外表很像僧帽,塔分三層:底部是塔基,作須彌座式;中間四角作蕉葉狀,浮雕力士像五尊,含有守護寶塔的意思;上層頂端形狀就像是僧帽寶頂。塔西方塑有石碑一通,正面隸書陰刻“隋舍利塔”,字跡俊秀。碑陰有“共建菩提”石刻,就是佛語“覺悟”的意思。
光緒三年(1877年)湖南糧道夏獻云所建。1943年,抗日戰(zhàn)爭期間,亭廢碑存。1956年,長沙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白鶴泉。新修的亭子,造形古樸典雅,七級石階,石柱瓷頂,碧瓦飛檐,藻井上彩飾兩只展翅欲飛的白鶴,倒映泉中,微波顫動,翩翩起舞。泉井上砌有長方形的漢白玉欄桿,上面刻著精美的白鶴圖案。白鶴泉位于麓山寺觀音閣右側的巖石下,是清楓峽到響鼓嶺峰一大裂隙的中段。因山上樹木茂盛,豐富的地下水經(jīng)沙巖濾泄至此涌出,源源不斷,清澈透明,甘甜清涼,無論冬夏從不枯竭。古人稱此泉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縮經(jīng)旱潦不異”,用泉水沏茶,蒸騰的熱氣盤旋杯口,好象白鶴飛舞,栩栩如生,飲此泉水沁人心脾,可延年益壽,堪稱岳麓山一絕,故有“麓山第一芳澗”的美稱。從古至今,遠近居民多有早晚來這取水飲用的習慣。
響鼓嶺雅名叫步虛嶺。據(jù)《新修岳麓書院》解釋,是因為“履之(腳蹬地)空洞有聲”。響鼓嶺地勢高亢,怪巖林立,風光獨秀,歷代為佛、道兩家所重視。佛教曾在此建法華塔,后來被毀?,F(xiàn)建有石亭,供游人歇憩,亭子由麻石建造,六條斜邊使得亭子方正敞亮。亭旁的巨石上刻有今人周翰陶書“響鼓嶺”三字,另一巨石上刻有“觀楓臺”三個字。亭的北側有1941年7月7日豎立的“長沙會戰(zhàn)碑”,碑高225米,寬1米。碑文記述了1939年9月國民黨第九戰(zhàn)區(qū)全體將士奮勇抗日的悲壯事跡。當時,日寇以18萬兵力,分六路進攻長沙,經(jīng)過將士的浴血奮戰(zhàn),殲敵3萬,史稱“第一次長沙會戰(zhàn)”。碑陰刻有記事詩十首。
《岳麓舊志》上曰:“石飛崖外,如伸螭首”。傳說中的螭是一種蛟龍,也有人說是山神作獸形?!帮w來石”石頂寬闊,縱橫大約一丈左右,石上平坦,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也可以躺在上面小睡片刻。以前在石上有人用花崗巖琢石柱,砌了一座石亭,據(jù)說還供奉了真武祖師的神像,在當時是香火十分旺盛。亭上懸有“寄岳云”額,是衡山太守聶銑敏所題,后來亭子倒塌,已經(jīng)不復存在了?,F(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石上刻有“飛來石”三字,及今人劉世善所書的宋代御史趙忭的《飛來石》詩:“片石倚中天,云深鳥道閑。人多祝堯壽,登此拜南山?!币驗檫@里視野開闊,可遙望南岳而拜,因此古人又稱它為“拜岳石”。詩中的“登此拜南山”一句,南山是指南岳衡山,南岳山上黃帝巖有一塊巨石,上面刻有“壽岳”二字,站在云麓峰“飛來石”上可以默默祈禱,遙望而拜,祈求多福多壽。
自來鐘位于云麓宮前側,夾在一株高十多米的唐代銀杏樹的樹杈中,樹粗數(shù)圍,樹杈將鐘抱在懷中。鐘是道家用于作息的信物,激越清揚,傳響四方,游方道士聞聲歸來,故叫“自來鐘”。又因鐘懸于數(shù)十米的高處,山風吹拂嗡嗡作響,所以又叫“自鳴鐘”。原鐘在清代中期被毀,同治六年(1867),重鑄安放在宮的左側。鐘口直徑為四尺五寸,上鑄“大清同治六年造”。光緒年間又被毀壞,民國時期,再次重鑄,懸掛在樹上?!拔母铩逼陂g再次被毀,現(xiàn)鐘為1978年仿制,鐘口直徑尺余,上鑄“明萬歷四年造”字樣,“萬歷四年”即公元1576年。
禹王碑高1.84米,寬1.4米,字高約16厘米。碑文分9行,每行9字,未行空4字,共計77字。碑文有的象奔走的龍蛇,有的象團起身子的蝌蚪,字形獨特,難以辯認。自明代以來,研究禹碑的學者數(shù)不勝數(shù),有人說是蝌蚪古文,也有人說是鳥文古篆或道家符篆。現(xiàn)在一般多采用楊慎的譯文,大意為:禹奉舜囑托,治理洪水,在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在登南岳時,夢見蒼水使者,得到治理洪水的要領金簡玉字書,刻于石山的高處。從此,改圍堵為疏導,河流疏暢行通了,害人的禽獸蛟龍永遠奔逃。碑亭左邊是清乾隆年間岳麓書院山長歐陽正煥楷書《大觀》,右邊是劉汝楠題,張隸書《夸神禹碑歌》。這些名家石刻,更為禹王碑增添了幾分神彩。1959年禹王碑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輪塔最早建于1927年,是以佛教最高塔式來作為革命將士的紀念塔,又稱北伐陣亡將士紀念塔。該塔毀于文革期間,2002年修復后的五輪塔占地400多平米,塔高11.18米,分五層,由正方形、圓形、三角形、半圓和圓點等5種幾何圖形構成,造型奇特,極為壯觀,塔身每一層都有金書梵文。五輪是指地、水、火、風、空,其形表示地方、水圓、火三角、風半月、空圓點。意為世界由地水火風空構成,表現(xiàn)了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塔即微型世界,是世界的一個縮影,五輪又象征人體,是人體的一個縮影,世界和人體同用五輪顯示,表明五輪塔是天人合一之塔。
蔡鍔墓是岳麓山的大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蔡鍔墓掩映在古楓翠柏中,莊嚴而又肅穆。墓塔象一柄利劍直指蒼天,象征著蔡鍔將軍不畏強權,仗劍維護正義的英雄壯舉。墓區(qū)周圍的石欄上刻有當時各省省長、督軍題寫的紀念銘文。蔡鍔是湖南邵陽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軍事家,作為辛亥革命的先驅者之一,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1882年,15歲時考入長沙時務學堂,成為著名的維新派領袖梁啟超的弟子。后來,曾留學于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現(xiàn)代軍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時,他在云南發(fā)動新軍響應武昌起義,被推為總指揮,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1915年為反對袁世凱稱帝,他從北京潛回云南,通電宣布云南獨立,討伐袁世凱。并組織護國軍,打響了討袁第一槍,歷史上稱為“二次革命”。蔡鍔是“二次革命”的急先鋒和首倡者。
黃興墓位于云麓峰北側小月亮坪上方,由響鼓嶺向東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達墓前半園坪。黃興一生從事革命,積勞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國葬于此,墓區(qū)占地面積1913.6平方米。黃興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勢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塊花崗巖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劍直插云天,墓東面鑲嵌紫銅色墓碑,鐫刻“黃公克強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鐵欄圍護,莊嚴肅穆,氣勢雄偉。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黃興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右下0.5公里處,建有黃興先生墓廬,占地494.1平方米,墓廬專辟《陳列室》,全面介紹黃公生平事跡。墓廬附近按規(guī)劃辟林地、鑿水池、建亭榭、游廊,廣植花木。
大門:免費
索道:上行30元,下行25元,往返50元。中小學生憑證半票。
觀光車:上行是30元,下來是25元,買全程一起是50元。
滑道:上行:30元;下行:35元;全程:45元。
岳麓書院:40元/人。學生證半價。
地鐵
可乘坐長沙地鐵2號線到溁灣鎮(zhèn)站下;乘坐長沙地鐵4號線到湖南大學下也可前往。
公交
1、可乘坐6路、12路、18路、63路、303路、309路、312路、314路、315路、325路、902路、903區(qū)間線、908區(qū)間線到溁灣鎮(zhèn)站下。
2、可乘坐63路、106路、132路、202路、305路、309路、315路、318路、325路、902路、903路、908區(qū)間線、立珊專線、旅1路到四醫(yī)院站下。
1、岳麓山南大門—愛晚亭—舍利塔—劉道一墓—覃理鳴墓—半山亭(休息)—蔣翊武墓—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印心石屋—云麓宮—飛來石—歸來鐘。
2、岳麓山南大門—五輪塔—半山亭(休息)—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蔡鍔墓—黃興墓—長廊—極目山莊—索道。
3、岳麓山東大門—索道—極目山莊—禹王碑—長廊—響鼓嶺—鳥語林—印心石屋—麓山寺—白鶴泉—笑啼巖—蔣翊武墓—劉道一墓—覃理鳴墓—愛晚亭—南大門。
4、岳麓山東大門—索道—極目山莊—禹王碑—長廊—響鼓嶺—鳥語林—云麓宮—飛來石—歸來鐘—萬景園—肖勁光銅像—穿水坡水塘—五輪塔—南大門。
岳麓山的地理位置獨特,岳麓山其山脈屬南岳衡山,古人把岳麓山列為南岳七十二峰的最后一峰,稱為靈麓峰,南距衡山山脈主峰祝融峰直線距離102公里。在很久之前的南北朝劉宋時《南岳記》載“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惫拭缆础?jù)地質學考證,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發(fā)展于新生代,距今三億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