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現(xiàn)象,當血液內紅細胞數目或血紅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時即為貧血。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紅細胞損失或破壞過多等,均可引起貧血。臨床上常見的貧血有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和溶血性貧血。以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多因食物中內含鐵過少及慢性出血(如胃腸道出血,月經過多或痔瘡出血等)引起。下面我們?yōu)榇蠹襾碇v解一下貧血及中醫(yī)治療貧血的辦法:
貧血中醫(yī)臨床表現(xiàn)
一般癥狀為甲床、手掌、口唇和面色蒼白,自覺頭暈、乏力、耳鳴、目花,可見頭發(fā)稀疏、皮膚干燥和指甲凹陷等。心悸、氣促、惡心、嘔吐、腹瀉、腹脹、食欲不振等也較為常見,其他還有低熱、婦女月經不調等??捎猩嗝婀饣⑸嗳轭^萎縮、舌質淡、脈濡細或細數。
中醫(yī)針灸治療貧血
方一:
1、配穴
主穴分為2組,膏肓、肝俞、四花穴、三陰交為1組,脾俞、胃俞、腎俞、氣海、足三里、陰陵泉為2組。心悸、氣短配內關、膻中;納減、腹脹、噯氣、嘔惡配中脘;腹瀉配天樞、大腸俞;頭暈、耳鳴配百會、風池;發(fā)熱配大椎、曲池;月經不調配天樞、關元。
2、操作方法
背部俞穴約30°角向下斜刺1~1.5寸,余穴按常規(guī)針刺,均用捻轉刮針手法,間歇行針30分鐘,10分鐘行針1次;背部俞穴、氣海、足三里針加艾條灸30分鐘,每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2組主穴按療程輪換交替使用
3、病例
例一:相某,男,30歲,華僑。1993年5月8日初診。自述2年前患瘧疾后,出現(xiàn)頭暈、乏力,食欲減少,面色白,低熱,腹脹腹瀉,曾在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先后住院2次,治療情況不詳,但病情仍未明顯好轉。近日頭暈、腹脹等癥狀加重,經人介紹邀筆者診治。檢查:甲床、手掌、面色蒼白,頭發(fā)稀疏,舌面光滑,質淡紅,脈濡細,體溫37.2℃,血紅蛋白45g/L,紅細胞13.9×1012/L,血小板70×109/L,白細胞1.2×109/L。診為虛勞,屬脾腎兩虛。按上方治療2個療程后,食欲增加,腹瀉減輕,面色轉華,頭暈乏力等均好轉。效不更方,繼續(xù)遵上方治療。共治療6個療程,食欲正常,腹脹、腹瀉已除,其他癥狀均明顯好轉,體溫36.8℃,血紅蛋白120g/L,紅細胞35×1012/L,血小板82×109/L,白細胞9.4×109/L。隨訪1年病情穩(wěn)定,已能上班。
例二:胡某,女,23歲。
每次月經來潮,淋漓不斷4天左右,伴小腹痛,腰骶脹沉,納差,頭暈、眼花、乏力、精神不振,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入院婦科檢查診斷:①慢性盆腔炎;②失血性貧血。曾中、西藥治療,病情未明顯好轉,要求針灸治療。癥見:面色無華、甲床、手掌、口唇血色蒼白、毛發(fā)干枯、脫落。皮膚干燥、舌苔光滑、質淡,脈沉細?;灲Y果:MCV<80f1,mcH<27pg,McHc<32%,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中醫(yī)診斷:月經不調,氣血雙虧。按上方治療,2組主穴交替使用,每組使用1個療程,配穴為天樞,關元、腰骶疼痛反應部位。中脘、內關、百會、風池、腰骶疼痛反應部位。用散刺的方法刺3~5針,深度視針刺部位而定,一般0.3~0.5寸,起針后再拔火罐15~30分鐘,余穴按常規(guī)針刺,每日針1次,10次為1個療程,針完第1個療程后飲食好轉,體力有所恢復,睡眠可。針完第2個療程后,月經來潮,經期7天,其他癥狀亦好轉。共治療5個療程,經期已基本正常,面色轉華,頭發(fā)光澤,體力精力恢復如常,血象化驗結果都在正常范圍。
方二:
1、取穴
膏肓、四花穴、脾俞、腎俞、命門、關元、足三里。
2、操作方法
用圓錐形艾炷隔姜片(約2mm厚)放在穴位上,點燃施灸,燃盡后再換一壯,每穴每次灸3~5壯,每次灸1~2穴,上述穴位輪轉施灸,灸之局部起皰為佳,愈后可結一黑瘢,故名瘢痕灸。艾炷不宜太大,一般如大花生米大即可。
注:①小孩禁用;②血小板減少,皮膚出血者禁用;③患者極度虛弱,骨瘦如柴慎用。
總結:
針灸療法適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
1、再生障礙性貧血:隔姜灸大椎、足三里、絕骨等。
2、缺鐵性貧血:取胃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等。
除了針灸療法治療貧血癥之外,還有一治療貧血的方法不得不提,那就是貧血食療,無論是輕微貧血還是嚴重貧血,患者都可以采用這樣療法,輕微貧血堅持食療能告別貧血癥,而嚴重貧血可以采用食療法來輔助治療,能更快告別貧血癥。
一般貧血食療,主要是讓患者多吃補血食物,在日常飲食中很多食物都具有補血功效,患者可以多吃動物性食物、紅棗、龍眼還有當歸補血湯等等,主要是以含鐵、維生素等物質比較豐富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