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和節(jié)(永濟背冰),編號:Ⅹ-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永濟市
(3)保護單位:永濟市文化館
2、中和節(jié)(云丘山中和節(jié)),編號:Ⅹ-12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西省鄉(xiāng)寧縣
(3)保護單位:鄉(xiāng)寧縣中和文化研究會
中和節(jié)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zhí)ь^。此時正值驚蟄前后,春歸大地,萬物復蘇,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zhí)ь^。古時龍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
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曰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jù)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墻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jié)日現(xiàn)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農歷二月初二,中國民間有“二月二,龍?zhí)ь^”的諺語。在民間二月二又叫龍?zhí)ь^日,亦稱春龍節(jié)。在南方也叫踏青節(jié),古稱挑菜節(jié)。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jù)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yè)節(jié)氣有關。
當被稱為“龍角”的東宮7宿出現(xiàn)于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xiàn)作為春天的標志。而此時,恰逢我國農歷二月雨水節(jié)氣前后,由此產生了“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p>
據(jù)記載,中和節(jié)是在唐朝臣李泌的提議下興起的。他提倡設立這個節(jié)日的理由是為了祭勾芒神,也就是祭日神。傳說,中和節(jié)是太陽的生日,尉遲樞《南梵新聞》記載說:“李泌謂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jié),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實,更相饋遺,務極新巧,宮中亦然,謂之獻生子?!笨梢姭I生子是中和節(jié)活動的主要特點。在唐朝帝王的倡導下,中和節(jié)達到了極盛,每年逢此日,人們都要加以慶祝并舉行祭祀活動。
中和節(jié)主要興盛于唐代,但以后各朝仍然把它當作一個節(jié)日看待,每逢這一天,要舉行耕種儀式,象征性地賜給人民百谷,以示勸民努力從事耕織之義。在民間,親友們也常聚集在一起喝中和酒,并祭祀勾芒神。人們往往還互贈刀、尺之類的禮物,勉勵努力勞作。
人們在“中和節(jié)”祭祀的是傳說中的“勾芒神”是一種主管樹木的神,《尚書大傳》曰:“東方之極,自碣石東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則說:“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龍。芒之為言萌也?!闭怯?和萬物生長的象征,明代楊慎《春雨》詩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鼻宕稗r歌”:“中和節(jié)慶龍?zhí)ь^,春祭勾芒祈豐收;白天耕田忙播種,夜里切草喂牲口?!?/span>
“中和節(jié)”是圍繞著春耕的,它是服務于農耕社會的重要農事節(jié)令。雖然這古老繁鎖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為農耕節(jié)令,將永留人間。
每當春龍節(jié)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里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云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