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臏拳(山東?。幪枺孩?60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qū)
(3)保護單位:青島市武術(shù)文藝協(xié)會
2、孫臏拳(山東?。?,編號:Ⅵ-60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安丘市
(3)保護單位:安丘市青云山武術(shù)館
孫臏拳廣布于山東省境內(nèi)的一個地方拳派,附會為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齊人孫臏所創(chuàng),但無文字記載。因其演練出擊時常以長袖藏手,故又稱“長袖拳”。清末,孫臏故鄉(xiāng)青年武士楊明齋學孫臏拳于張姓車把式。楊曾執(zhí)教于山東省武術(shù)傳習所,20年代初在青島授拳,后在青島國術(shù)館任教至1936年。他以孫臏拳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使其傳播于青島。孫臏拳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tǒng),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夠求直,看似偏離,但擊中點卻是那樣準確。這種曲線出拳的理論以不招不架、轉(zhuǎn)向進取為表征,最容易使對手產(chǎn)生錯覺。孫臏拳現(xiàn)主要在青島、淄博(淄博傳統(tǒng)孫臏拳是由高作霖大師所傳下來的)、濟南流傳。
孫臏拳也叫“武子拳”,據(jù)說是《清朝·同治》年間,山東萊州府掖北人氏施德所傳,其師不詳。施德字仲義號逸翁,他一生惟慎,擇徒嚴謹,活到一百另四歲,雖多子多孫,也只選其一子施仁方傳承,同時收有一男一女、皆為好友之后為徒,男欒二公、女于秀蓮(后收為兒媳改名于嫻助),從此,施家沿襲門規(guī),一直到解放建國前,再未外傳。 欒二公、山東萊州府掖北人,力大無窮,終身未娶,其堂侄欒秉信為人忠厚,長年在外趕腳(趕大車),為求防身、公將所學盡授其侄,侄在外又收山東、東阿縣張家樓張好春 張再春兄弟二人為徒(二人皆為趕車人),其中一人收山東陽谷縣楊廷棟為徒。 楊廷棟,1926年來青島承接韓魁生(韓去世)的“國技學社”,改名楊明齋,教授孫臏拳。1934年11月“青島國術(shù)館”新館在廣東路一號建成,楊明齋出任二課課長,楊即打破門規(guī),在青島廣收門徒授藝,從此孫臏拳在青島民間有所流傳。由于楊明齋參加抗日離青,在青授藝時間不長,楊為了推進教授孫臏拳的進度,在眾多弟子中,采用了教 “大架”不教“小架”,會“小架”的不教“大架”,所以大多數(shù)弟子能有機會系統(tǒng)的學練孫臏拳者、實屬不多。更由于當時授藝也僅限于“身教、口授、心悟”的方式,惜未能留下有關(guān)文字方面的記述。 附:楊明齋嫡授的十大弟子劉慎思 譚會朋 高作霖 王茂禎 劉文炳 祝正森 杜玉嵐 張文德徐自良 欒秀云(女) 十大弟子多已作古,聽說高作霖老師還健在,欒秀云在北京,改名欒素貞,如健在也已有92歲高令。 楊鈞韶名廷岳,楊明齋之兄,(五、六十年代曾在青島小陽路小學工作,文革期間離青)文武兼?zhèn)?。一生堅承家傳“洪門拳”和“黑虎拳”,長短兵刃無一不精,二、三十年代,以多種長短拳械對練著稱,實為一代武術(shù)大師,但他不會孫臏拳。 楊慶章,楊明齋之子,(住濟南干石橋)69年7月在濟南,應(yīng)楊鈞韶之約,與楊慶章有過幾次接觸,很是遺憾,他沒有學過武術(shù)。 楊慶先,(楊鈞韶之子)高芳先(楊鈞韶之義子)均為楊明齋之弟子,都在臺灣,現(xiàn)皆已作古。 張文德,楊明齋的嫡授弟子,善“搏擊”和“摔跤”,現(xiàn)已作古,享年九十三歲,他生前為傳授孫臏拳法默默地耕耘一生。可謂“桃李滿天下”,遺憾地是對其弟子大都知其姓不知其名,不便登錄。 傅志文,張文德嫡授的得意弟子。自幼習武、酷愛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善“搏擊”,為了繼承先師遺愿,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孫臏拳法。
孫臏拳為固有優(yōu)良之拳種,一百余年前傳至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zhèn)一帶。雖名為“孫臏拳”但是否為孫臏所創(chuàng)所傳,則無從稽考,孫臏為戰(zhàn)國時代兵家,也是當時偉大的軍略家。孫臏之前有孫武,是春秋時晚期的齊人,也是我國人人皆知的一位權(quán)威性的軍事學家,,他的所謂權(quán)威,并不只是在他的時代是權(quán)威,即是在整個中國史上,到了現(xiàn)代仍然不失其權(quán)威的地位,甚之在全也界的兵學史上,也有其極為崇高的地位,一般人稱之為孫子,他著有孫子兵法十三篇,是兵學上的最高成就。
太史公為孫武和孫臏立傳,為表示尊敬,合稱這兩位兵學名家為“孫子”,而不著其名,他說:“孫武既死后百余歲,有孫臏,臏生阿、鄄之間亦孫武之后世子孫也。”由這一段記述來研究分析,可以首先確定兩點應(yīng)無疑異:第一、孫武與孫臏同是山東人,而“生于阿、鄄之間”即今天的山東省西部濮縣境內(nèi)之鄄城,并且是??孫關(guān)系。第二、孫臏拳傳留的地點位置,也正在山東省西部附近一帶。在這兩點上,頗有巧合之處。但是這一套拳路的名稱,雖然為“孫臏拳”,但事經(jīng)兩千余年,在文字記載上,則毫無依據(jù)可尋,即算真是孫臏當年所傳,但是孫臏通曉拳術(shù)則極有可能。因為我國自周初起始,就講究文人可以帶兵作戰(zhàn)的很多,軍人可以勝任政治事務(wù)的也很多,既有事實,又有記載,所以推斷孫臏通曉拳術(shù),是有依據(jù)的.。再就當時國家重視文武合一教育的風氣又因為孫臏原來就是學兵法,學劍是一人敵,學兵,乃是萬人敵,一人敵萬人敵,都是武事,這是推斷孫臏通曉拳術(shù)的第二因素。
孫臏拳
孫臏拳身法要求: 腰似車輪上下穩(wěn),頭足臀要動靜稱, 左搖右擺難捉摸,前進后退腳趾功。
孫臏拳三十二手提腿砸拳 黃連順
孫臏拳步法要求: 跋根掀腳,蹣跚跛行。
孫臏拳拳訣:孫臏長袖技擊放,以柔克剛似海江, 拳內(nèi)玄機虛實誆,尋經(jīng)點穴手中藏。
孫臏拳特點:世間無不可用之拳術(shù),但必須具備使用拳招之功力,有功力招招可用,如功力不足雖有好招而也無用。孫臏拳雖非天下之一等拳術(shù),但也是天下之好拳術(shù),特舉其特點分述于后:孫臏拳共計三百六十五手,有三套拳路,為三十二手;六十四手(小架);九十六手(大架);另一百六十三手為散手,也是大部分由以上三套拳路中拆化而來。以上為最初傳出時,教授“大架九十六手,小架六十四手,孫臏三十二手”三種拳路。迄七七事變前夕楊明齊師講授“孫臏拳譜”則匯整為:“大架第一段九十六手,中架第二段三十二手,小架第三段七十四手,四架第四段一零八手,五架第五段五十五手,對練架第六與第七段,另八架第八段”。前五架共三百六十五手,故拳譜云::“孫臏拳至五套架,三百六十五莫差”每一手為一個用法,再相串聯(lián)成各種組合形式,進攻時采用組合連擊,講究“一掌不到二掌跟,三掌四掌齊跟進”的緊迫逼人氣勢。
黃連順演示 孫臏拳
“孫臏拳”向被稱為凌厲詭異,深沉莫測之拳,加以昔日傳授極嚴,始終秘而不宣。其后隨著時代的開放與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故今日才普傳開來,外界也因而得以一睹其貌。其許多的特異技法,為其他門派所無謹略舉幾項以窺一斑:
長袖拳
1、長袖拳:“孫臏拳”練“三節(jié)胳臂”講究松肩抖腕,“放勁”若猿臂。昔日一般衣著若大襟長袍或短衫大皆寬袖,“放勁”時力貫“袖梢“發(fā)出布帛撕裂衣之響聲。若著增長之袖,更可以練勁整勁放,出表演或應(yīng)用時更是威武攝人。因此“孫臏拳”或被稱為“長袖拳“(即武俠小說中所描述之“流云飛袖”拳法)。
象鼻拳
2、象鼻拳:孫臏拳打法以“尋經(jīng)點穴”的點法為主,故創(chuàng)出握拳后,突出中指“中節(jié)骨”的拳型,中指“中節(jié)骨”若象鼻之攢緊,堅實而突出,故稱“象鼻拳”。于“拳譜”訣云:“手似卷金中指突,尋穴先習技畫路,摔打擒拿高低斷,不如象鼻拳一點”,可領(lǐng)悟其意。
瓦楞掌
3、瓦楞掌:“瓦楞”指屋頂上用瓦鋪成一行一列,其相交接而隆起的部位(也稱瓦壟)因?qū)O臏拳多用抄挑掌法,若依一般并之“瓦楞掌”。其法若“拳譜“訣所云:“四指并攏瓦楞勢,大指彎曲勞宮居,抄挑中食全掌主,劈砍豆骨手后去?!?/p>
孫臏步
4、孫臏步: 兩大腿藏襠相夾,一膝頂住另膝之內(nèi)側(cè),雙足成為“T”形狀,類似瘸腿者支撐而起立,不僅縮小迎敵之面積,且形成一個穩(wěn)固重心的三角形,因無適當名稱,因名為“孫臏步”,這個特異的步型為各門武術(shù)所無。只螳螂拳中的“入環(huán)步”有大約相同之意,但外形上亦是不同,“拳譜”訣曰:“孫臏步法世間稀,拔跟掀腳不為奇,雙掌旋轉(zhuǎn)似乾坤,兩腿蹣跚跛行蹲”,亦已道出中之奧妙。
介紹編輯
孫臏拳, 又因演練時多穿長袖衣,故亦稱“長袖拳”,相傳乃戰(zhàn)國軍事家孫臏所傳,但并無有關(guān)文字記載;并且《孫臏拳譜》之文字絕不像遠古文字,故多認為為是后人偽托孫臏之名而創(chuàng)的;在清末時間,山東有一武士楊明齋(楊二虎)得技,并于1918年至1938年青島國術(shù)館任職期間傳授,使孫臏拳在青島、濟南一帶廣泛傳開。
《孫臏拳譜》記載“孫臏留下長袖拳,三百六十手相連,雞腿龍腰潑猴性,鷹眼猿臂象鼻拳”,其拳理要求靜似雄雞、動似龍腰、靈似潑猴、神似鷹眼、松肩如長臂猿;其拳型多以“象鼻拳”為主(即南派之鳳眼拳惟凸出中指);步法多為“蹣跚步”,蹣跚取意于《孫臏兵法.數(shù)陣之法》中“‥‥叛山而退”,叛山即蹣跚,意指撤兵時不走走路,孫臏拳步法亦為如此,左晃右移,拳譜有云“孫臏拳法世間稀,步踏斗罡七星奇,氣沈丹田尖點地,蹣跚跛行左右移,前進后退莫換腳,左搖右擺尋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