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慶大橋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連接良慶區(qū)和青秀區(qū),距東南方向青山大橋2.1千米,距西北方向南寧大橋5千米;該橋南起良慶區(qū)五象大道,上跨良堤路、邕江水道,北至青秀區(qū)青環(huán)路立交后,終匯青環(huán)路,其中南岸線接五象大道、良堤路,北岸線接濱江路、青環(huán)路。
整體布局
良慶大橋主要由水上主橋、兩座橋塔、兩岸引橋、主纜、錨碇及其各立交匝道組成,主橋路段呈西南至東北方向布置。
設計特點
結構特點
總體 良慶大橋主橋采用單跨地錨式疊合梁懸索橋,全橋兩根主纜,吊索設置于中跨。
鋼梁 良慶大橋主梁采用鋼砼疊合梁,主要由箱型雙主梁、工字型橫梁以及砼橋面板組成。
橋塔 良慶大橋主塔采用砼門式塔,一個塔由主塔基礎、塔柱、塔柱橫梁組成,共設兩個主塔。主塔基礎采用樁基承臺基礎,承臺采用C30砼,樁基采用水下砼。橋塔設上、下兩根橫梁,橫梁均采用弧形變高度形式,施加預應力并錨固在塔柱外側。
錨碇 良慶大橋北錨碇采用重力式錨碇,持力層為中風化灰?guī)r,南錨碇為重力式樁錨,樁基持力層為中風化灰?guī)r;全橋采用預應力錨固系統(tǒng),錨固系統(tǒng)由索股錨固連接器和預應力鋼束錨固系統(tǒng)構成組成。
主纜 良慶大橋主纜采用預制平行鋼絲索股,索夾均采用銷接式,選用上、下兩半對合的形勢,每個吊點設置兩根李吊索,吊索截面為低松弛平行鋼絲束。
良慶大橋線路全長3119米,采用(168+420+168)米跨徑布置,其中,主橋長420米,標準橋?qū)?8米,橋塔側吊索離橋塔中心線水平距離為12米、9米,其中吊索水平間距10.5米。主橋縱坡2.49%,豎曲線半徑為5750米。主塔塔柱高81米,塔柱在承臺地面處橫向中心距30.5米,塔頂橫向中心距25.4米(主纜中心距25米),內(nèi)傾1.803度。主纜散索長度22米,錨固長度20米。主纜中心間距25米,主纜的通長索股共68股,長834米,主纜鋼絲極限抗拉強度1770兆帕。全橋共154套6中不同規(guī)格的索夾;全橋共156根吊索,吊索截面的平行鋼絲束直徑5.0毫米,標準抗拉強度為1670兆帕,吊索長度為8.8米至53米之間。
技術標準
道路等級 城市主干路
設計速度 50千米/小時
車道設置 雙向六車道
荷載標準 汽車:城-A級;人群:3.5千牛/平方米
抗震等級 按7度設防
良慶大橋建成通車后,在南寧市五象新區(qū)、鳳嶺新區(qū)、南寧東站之間形成一條便捷的南北向交通干道,從五象新區(qū)到火車東站只需15分鐘左右路程,并與同期通車的吳圩機場第二高速公路一起,在南寧東站和南寧吳圩國際機場之間形成一條快速通道。(《南寧日報》 評)
2013年3月10日,良慶大橋方案設計與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聯(lián)審;10月26日,良慶大橋動工興建。
2015年5月27日,良慶大橋完成主塔建設工程;7月13日,良慶大橋進行主纜架設工程;10月15日,良慶大橋完成主纜架設工程;11月8日,良慶大橋進行吊裝橋面鋼梁工程;12月16日,良慶大橋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線貫通。
2016年4月8日,良慶大橋主體結構完工;4月30日,良慶大橋通車運營。
燈光照明
2018年9月,邕江綜合整治沿岸燈光亮化工程開工,重點對沿岸24.1千米的15座跨江橋梁、灘涂綠地、房屋建筑進行燈光亮化改造,以城市記憶為魂,以濱江文化為韻,通過光影變幻和光色亮度的控制,打造特色鮮明、絢麗多彩的夜景,其中包括良慶大橋。
票價票制
2016年4月30日,良慶大橋通車運營,全橋免費通行。
技術難題
良慶大橋在安裝擺軸式散索鞍時的主要施工難點有:
1、零部件的裝配。良慶大橋上承板尺寸為2704毫米x246毫米x80毫米,下板尺寸為2700毫米x240毫米x100毫米;上、下承板上各有10個銷軸孔,通銷孔連接。在良慶大橋裝配過程中,既要保證上、下承板鞍體與底座的位置公差,又要保證上、下承板軸孔的同軸度、垂直度等要求,采用普通安裝施工方法,難以實現(xiàn)。
2、散鞍索的吊裝。大跨度懸索橋散索鞍吊裝一般采用專用門架與卷場機結合的方案;良慶大橋散索鞍最大單價34噸,若采用門架方案,設計成本較高,施工期長,而僅憑塔吊又無法進行吊裝,同時鞍體底座傾斜安裝,其連接的10個銷軸的對中困難。
3、偏擺角度的檢驗。擺軸式散索鞍安裝到位后,需檢驗偏白擺角度,以驗證散索鞍的功能,如何測量偏轉角度,以及如何讓笨重的散索鞍偏擺,是施工設計的一大難題。
榮譽表彰
項目名稱 所獲獎項
良慶大橋工程 2018年南寧市建設工程“邕城杯”獎
邕江夜游
2018年11月21日,邕江夜游項目啟動,游客可搭乘“南寧金穗號”、“南寧牡丹號”兩艘游船,欣賞良慶大橋等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