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7年,出生于戰(zhàn)國時期魯國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里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筑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chǎn)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在公元前470年以后,改良曲尺(矩)、墨斗等工具。
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從魯來到楚國,幫助楚國制造兵器,曾創(chuàng)制云梯。
鋸子、曲尺、墨斗、刨子、榫卯、魯班鎖、云梯、鉤強、石磨、機封、雕刻、傘、鎖鑰等
中國古代的建筑技術(shù),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歷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jīng)》,但早已失傳,只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惟獨明代的《魯班經(jīng)》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yè)的專用書,現(xiàn)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的特點是在內(nèi)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樓閣、鐘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家具、農(nóng)具等。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種類型建筑和建筑細部,如駝峰、垂魚等。另外,插圖較多,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且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手法。天一閣本之后一百多年的萬歷本,更名《魯班經(jīng)匠家鏡》。內(nèi)容和編排有較大的改動,但缺前面二十一頁篇幅。稍晚,根據(jù)萬歷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禎)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書全貌。《魯班經(jīng)》的主要流布范圍,大致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F(xiàn)存的《魯班營造正式》和各種《魯班經(jīng)》的版本,多為這一地區(qū)刊印。這一地區(qū)的明清民間本構(gòu)建筑以及木裝修、家具,保存了許多與《魯班經(jīng)》的記載吻合或相近的實物,證明它流傳范圍之廣,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規(guī)范作用。另外明清時一些文人著書,書名冠以“魯班”兩個字。例如《魯般營造正式》,現(xiàn)存寧波天一閣,為唯一殘本,書名中為“魯般”,還有《匠家鏡魯班經(jīng)》、《新刻京板工師鏤刻正式魯班經(jīng)匠家鏡》、《魯班經(jīng)》等。后三書名是一本書,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為明末萬歷版《魯班經(jīng)匠家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