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子有多種,按其主要用途可分為橫鋸(用于鋸斷木料)、豎鋸(主要用于順著木紋鋸開木料)和挖鋸(又叫線鋸,主要用于鋸割曲線形狀);按鋸齒的大小可分為粗鋸齒(適于鋸割較大較厚的木料)、中鋸齒(適于鋸割一般大小及厚度的木料)和細鋸齒(適于比較細致的鋸割);按其形狀分則有框鋸和板鋸。鋸子分大鋸、二鏈鋸、小鋸、魚肚鋸、圓盤鋸、手鋸、鋼鋸、刀鋸,最大的3--4米長。
大石器朝代的人們用他們的燧石刀和燧石斧能切割種種物品。但很早時他們就發(fā)現(xiàn),用一種齒狀的或者說帶有鋸齒的刀口,更容易把堅硬的材料切割開來??脊艑W家們發(fā)現(xiàn)了至少已達1萬年之久的帶有鋸齒刀口的燧石刀身。
但這些帶鋸齒的刀子卻割不了木頭。因此,一種鋒利的薄金屬鋸子就是必需的了。古代埃及人大概早在公元前4000年時,就已擁有了它們。
這些鋸子有著細長的、刀劍似的刀身,連著木制把手。使用最初的鋸子時,切割是拉動式的,不像大多數(shù)的現(xiàn)代鋸子那樣是推動式的。
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繼承了埃及人的刀劍式鋸子。羅馬人還研制了一種“框鋸”,一個長的金屬刀身插在一個3面有框的木制。這類鋸子一般用于粗加工??蜾徔勺龀赏Υ蟮?,常常是由兩個人操作,木料的兩邊各站一個人。
過去的史書和傳說都以為是魯班(戰(zhàn)國初年的發(fā)明家)發(fā)明了鋸子,但是,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夏朝(公元前2205—前1766,據(jù)柏楊說斷代)聰明的中國人就已經(jīng)發(fā)明了鋸子,和古埃及人同時。說魯班發(fā)明鋸子實在是太晚了。
如今框鋸仍然廣泛地用于齊根鋸斷原木和貯木場的作業(yè)?,F(xiàn)代形式的埃及鋸子仍然被木匠用于較精細的活。針對不同的制作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鋸子,主要區(qū)別在于鋸齒的大小和齒數(shù)的多少。齒數(shù)較少的大齒適合做活,而細齒鋸則應用于較為平滑和光潔的切割。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chuàng)造發(fā)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傳著,后代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大約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么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tài),發(fā)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fā)明鋸子的呢?
相傳有一次他進深山砍樹木時,一不小心,腳下一滑,手被一種野草的葉子劃破了,滲出血來,他摘下葉片輕輕一摸,原來葉子兩邊長著鋒利的齒,他用這些密密的小齒在手背上輕輕一劃,居然割開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他還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條大蝗蟲,兩個大板牙上也排列著許多小齒,所以能很快地磨碎葉片。魯班就從這兩件事上得到了啟發(fā)。他想,要是這樣齒狀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鋸斷樹木了嗎!于是,他經(jīng)過多次試驗,終于發(fā)明了鋒利的鋸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魯班給這種新發(fā)明的工具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鋸”。這就是鋸子的由來,也是魯班發(fā)明鋸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