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南橋位于都江堰寶瓶口下側的岷江內江上,是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原名為“普濟橋”,曾多次損毀,南橋的較后一次改修,各種彩繪、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lián)溶為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臺”。
清光緒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余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1925年重建,橋面加寬。1933年,毗河戰(zhàn)爭爆發(fā),木橋中孔被拆毀,戰(zhàn)后修復時,增建了寨門。橋長約133米,4排5孔,白天開放,晚上關閉。1958年,橋毀于洪水,重建時改木橋樁為混凝土橋墩,增建了牌坊形橋門,仍為5孔,長45米,寬10米,正式定名為"南橋"。1979年改建,加高了橋身和通道,仍5孔。橋身為木梁鋼筋水泥柱,混凝土橋面,橋頭增建了橋亭、石階、花圃,橋身雕梁畫棟,橋廊增飾詩畫匾聯(lián)。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筑藝術十分考究,是都江堰市一處旅游勝景。1982年,國務院將南橋劃入都江堰文物保護區(qū)范圍。
南橋原名為“普濟橋”,曾多次損毀,1958年經(jīng)洪水沖毀后,1959年重建,更名為“南橋”,現(xiàn)存南橋是1979年由灌縣政府城建委主持修建,橋頭闊面三間,牌樓式三重檐橋門廳型,屋面為筒瓦屋面,泥塑各類脊、瓜角、走獸、人物等,橋頭有木雕、吊爪、龍頭、過江花板、木雕掛落等。
2006年冬,南橋進行了古建筑維修改造。橋跨部分設為木地板、橋頭用青石板淺浮雕鋪成。橋身增設了木雕及金柱上對聯(lián)。天棚改造為彩畫天花及卷棚仿古天棚。所有的木雕進行描金填彩,更新了額坊彩繪,壁畫,詩詞,對聯(lián)更換一新,使南橋更光彩奪目。
都江堰南橋位于城南寶瓶口下跌內江咽喉,屬于廊式古橋。宋以前無考,始建無考。原名“凌云橋”,后改名“凌虛橋”。清代易名“普濟橋”經(jīng)歷了由繩橋、土橋到水泥與木結構結合的演變。南橋共5孔,長54米,寬12米,為橋樓似的民族建筑形式。雕梁畫棟、民間彩塑、書畫楹聯(lián)溶為一體,被譽為“水上畫樓”、“雄居江源第一橋”、“覽勝臺”。 現(xiàn)存南橋是2009年改建完畢的,已斷斷續(xù)續(xù)改建過多次。橋頭樓閣,飛檐刺空?,F(xiàn)在看到的南橋是最近的一次改修,各種彩繪,雕梁畫棟十分耀眼。屋頂還有《海瑞罷官》、《水漫金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間的彩塑,情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踩過南橋,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經(jīng)過近百名川西壩子的能工巧匠5個多月的緊張施工,都江堰景區(qū)的主要景觀之一、被譽為“天府源頭第一橋”的都江堰市南橋全面完成了災后重建工程。昨日上午,都江堰市在離堆公園大門旁的南橋廣場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重建竣工及踩橋祈福儀式,慶祝災后重建的這一重大喜事。
“這是我第四次見證南橋的重大改造和重建了,真是一次比一次好?!倍冀叩睦鲜忻?、81歲的張伯夫老人為了慶祝南橋重建竣工,特意穿上一身莊重的中山服前來觀禮。在完成重建的南橋上走上幾個來回,張伯夫的眼角不禁有些濕潤。據(jù)張伯夫介紹,1933年軍閥混戰(zhàn)曾將南橋燒毀; 1958年特大水災南橋再次摧毀;1979年,南橋進行了一次重大改造,使其成為都江堰一道著名景點;南橋在地震中嚴重受損,而這次重建,則讓南橋成為了歷史上漂亮、也是安全的南橋。
據(jù)南橋重建工程的監(jiān)理工程師、都江堰古建筑專家仰大興介紹,南橋的重建共耗資490萬元,全面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重建,被拆除的大部分木結構都被安裝回原位,較大限度地減少了重建成本。此外,原來的88根混凝土柱子全部更換成厚度達1.2厘米的鋼管,用掉90多噸鋼材,達到8度抗震,并在4個橋墩的上、下游方向新修建了8個噴水大龍頭,加裝了50盞彩色射燈及超過2000米的LED彩燈等。此外,都江堰市還投資550萬元對南橋旁邊的南街進行了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