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禪堂原名景德堂,座落于九華街西、肉身寶殿下側(cè)、神光嶺半山之上。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國師之徒宗衍來此重新修繕,并更名為上禪堂。
現(xiàn)存的名勝古跡有:唐李白題寫的"金沙泉"。金沙泉深不盈甌,四時不竭。相傳此泉為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詩中所描述的洗缽池。李白游九華時曾在此與金地藏品茗論道,見泉清澈、金沙剔亮,題"金沙泉"三字。后人便將這"金沙泉"刻在泉旁摩崖上。泉邊有九華山三寶之一——金錢樹,亦李白滑落的錢鈔所化。前人詩云:"李白手植金錢樹,君若沽酒何愁錢。"言詩仙李白飲酒醉倒石上,御賜金錢滑落于地上,金錢接地生根,化為樹木,九華山自此有金錢樹。
上禪堂現(xiàn)存寺宇系清末建筑,占地面積1280平方米。民居式樣,別具特色。坐北朝南,山門開在大殿東側(cè)。門前東南有照壁相掩,宛若平臺小院,隔離市井。山門接一披間,即為彌勒殿。大雄寶殿與韋馱殿南北相對,兩殿間的天井屋面用明瓦覆蓋,形成一大敞廳,廳高10米、長14米、寬28.5米,寬敞明亮。韋馱殿南兩邊是4層樓閣的寮房。兩組建筑依山就勢,分布在兩級臺階上,構(gòu)成完美的建筑整體。大雄寶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和十八羅漢等塑像。韋馱殿中的韋馱像雕刻精細(xì),惟妙惟肖。
山門開在東山墻,與眾不同。山門上接一披間,即彌勒殿。彌勒大肚坦然,笑迎十方賓客,游樂自在。在左邊有一道小門,當(dāng)你繞過這道門后,你的視野會豁然開朗起來,這就是上禪堂主體建筑大雄寶殿。其殿下懸掛一口黃銅大鐘,重千余斤,鑄造精致,周圍鐘口上的佛像凸出鐘面,面目傳神,栩栩如生。
大雄寶殿由兩廳堂并連,四落水屋頂,有天井高10米,寬14米,進(jìn)深加大,為28.5米。正殿釋迦、觀音、地藏塑像,兩側(cè)為十八羅漢。佛像均是生漆夾纻制作,金碧輝煌。正殿橫梁畫廊,是橫是直都刻有精美的木雕;鳳頤牡丹、獅子抱球,攀龍雕鈽在重檐之間,生動活潑,引人入勝。正殿橫梁屋有三層浮雕:有群臣在廟堂議事,有將軍在馬上作戰(zhàn),一組組人物故事,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大殿南對韋馱殿;韋馱殿后是三層樓閣的客房。雖是同一建筑,但如同布置在三級臺階上,第一級大雄寶殿比韋馱殿高0.7米,第二級韋馱殿則比客房高出5.5米。
來到上禪堂后院,可以看到觀音閣,其內(nèi)供奉著九華山一尊滴水觀音(此像是在二零零三年九月十九由諸山長老共同開光)其觀音像下有泉,名金沙泉。其泉清澈見底、金沙剔亮、四時不竭、如游龍出洞。入口則沁人心脾;擦洗則耳聰目明。其泉巖石上鐫有“金沙泉”三個大字,相傳為唐詩人李白手書。字體肥厚,筆力遒勁,神韻非凡。詩曰:“神光嶺上上禪堂,靜雅幽奇古畫廊,最是題泉唐李白,金沙千載字猶香。”泉邊有金錢樹一株,為九華山三寶(金錢樹、娃娃魚、叮當(dāng)鳥)之一。
在祗園寺和上禪堂各存一棵。樹木挺直,干黑葉青,春天長出青翠的長葉,夏時枝上又長出細(xì)條,好象一串金錢,或二三枚一串,或五六枚一串,多的達(dá)十幾枚一串。到了秋天,錢串由青變黃掛滿樹干,故稱金錢樹。據(jù)傳李白扶杖沽酒,杖頭掛著酒錢,高山?jīng)]有酒肆,于是用天池的水就地釀酒。他將手杖植于金沙泉邊,不料手杖竟長成枝葉扶疏的金錢樹,銅錢也變成樹葉,到秋后金光閃閃,宛若銅錢,故又叫太白錢。
九華勝景在天臺。清代錢誘選曾以“天臺南直上,九十九峰間。放眼心無相,扶筇步欲難。石梯云折斷,松澗水冰王。泉寺山山里,高僧靜掩關(guān)”這樣的詩句來描寫天臺峰之高。由閔園上行,山勢漸陡,一路奇峰聳立,怪石嶙峋。經(jīng)普濟(jì)寺、小金剛寺和華云庵遺址,過慧居寺,有“長生洞”,右下復(fù)有洞,泉水淙淙。這里巖石奇形怪狀,多呈黝黑色,有的像蓮花瓣,有的像老虎頭,有的像金雞獨(dú)立,有的像雄鷹展翅,有的錯落如橋,有的兀立似燭,霧氣繚繞,云山混沌。越朝上行石級越陡。過朝陽庵,壁上刻“天梯”二字。四周峰巒顯露,景色綺麗,道臨深淵,懸崖萬丈。吊橋之上有座翠云庵,庵前一副對聯(lián)寫的真切:“來到半山坐一坐,再行五里天上天?!弊^望,果見奇峰怪石各顯神姿:有的如群仙列隊,名“列仙峰”;有的如羅漢趺坐,名“羅漢峰”;還有金雞峰、花瓶峰,千姿百態(tài),自然成畫。再往上行,便進(jìn)入蓬萊仙境。山峰下觀音廟依山而筑,高達(dá)五層,遠(yuǎn)看如要塞城堡。廟后門正下方有塊巖石,形似側(cè)面觀音,面龐圓潤,依稀可辨,飄然欲動,好似觀音飄然入天。再行片刻則到一平臺,名“拜經(jīng)臺”,又名大愿寺,相傳是地藏菩薩拜經(jīng)之處,內(nèi)留有金地藏的腳印。臺后巖壁上有一形似老鷹的巨石,俗名老鷹爬壁,又名“大鵬聽經(jīng)石”。由拜經(jīng)臺順石階直上,石壁上“一覽眾山小”的大字石便映入眼簾。前行20米,在天臺峰亭北便是天臺寺。
上禪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林國師徒弟宗衍重建。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住持僧忝石擴(kuò)建觀音殿。王文僖公贈額“秀觀云林”。
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毀于兵燹。
同治初年(1862年)住持僧開泰募款重建。
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由清鏞禪師續(xù)建萬佛樓。
1925年住持僧霞光,因其慈善有功,倪前知事贈額“佛國元勛”。
1928年住持僧志芳重修大殿,安單接眾,遂成為與百歲宮、東崖禪寺、祗園寺、甘露寺、蓮花寺、樂善寺等九華山七大叢林之一。
1933年再修大殿。
1944一1953年達(dá)隆。則霞安慧先后任住持。
1957年因僧人不慎失火,觀音殿部分毀于火災(zāi)。
1987年重修,建筑面積1280平方米。
199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diǎn)寺院。
1956年青陽縣人民政府重修寺院。
1983年4月國務(wù)院公布甘露寺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diǎn)寺院。同年,九華山管理處再修。
1985年重塑貼金佛像。
1990年在此開辦九華山佛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