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tǒng)習俗,龍神賽會分三天進行,活動由十八位龍神的青苗會總會長主持,青苗會是負責當?shù)剞r業(yè)生產風俗和民間農業(yè)祭禮的組織。
第一天“跑佛爺”。表示兵臨城下,各路將帥沖鋒陷陣,奮勇殺敵。
當?shù)孛耖g“神”“佛”不分,界限模糊,所以叫“神”也叫“佛爺”。據(jù)說早些年間“跑佛爺”,重在一個“跑”字,各路龍神于當天陸續(xù)來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會”接待,并舉行“獻羊”儀式;下午集中到東門月城內,經縣知事(后為縣長)或商會首腦舉行“降香”儀式后,各自抬起神轎競跑,以最先跑到終點——隍廟大殿入座為勝。傳說誰家的“龍轎”跑在最前面,預示那里的莊稼將獲得豐收。
第二天叫“踩街”。表示將帥們集體出動視察城防和民情,安撫民眾。
各路龍神張起自己的全副車駕、儀仗,包括四面(有些只有兩面)開道鑼,四至八對三角形火焰牙邊青黃龍彩旗,一對兩米長大銅號,一對嗩吶,轎前為各廟會會首、提領等老年人執(zhí)香,轎后為“萬民傘蓋”和諸神幡按座次,先后下廟到前后兩街緩慢游走。
第三天叫“上山”。表示拂曉時,聞報有敵情,眾將帥到大石山登高視察,準備迎敵,敵人聞風而逃。
拂曉時候,各路龍神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祛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中午陸續(xù)下山,到西門外岔路口“扭佛爺”,下午返回隍廟,黃昏時下廟,由原路返回,完成了龍神賽會的全部過程。
據(jù)當?shù)厝私榻B,龍神造像分為木雕和泥塑兩種,前者稱為“行神”,后者稱為“坐神”。每到端午節(jié),洮岷地區(qū)的龍神賽會活動就拉開了帷幕,十八位龍神陸續(xù)會合于新城隍廟,在龍神祠排了座次。
位居中間的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他的雕像平時供奉在城背后村的廟宇,被稱為“敕封駝龍寶山都大龍王”,坊間老百姓多稱其“城背后佛爺”。供奉于洮州南路青石山的胡大海,則被稱為南路佛爺。徐達右側是常遇春,平日供奉在冶力關池溝廟,謂之“敕封總都三邊常山蓋國都大龍王”……如此等等。盛大隆重的稱謂之下,是老百姓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祭祀先祖、懷舊祈福的虔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