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年初至1297年初,參加了“元貞書會”,與李時中、藝人花李郎和紅字李二合作創(chuàng)作了《邯鄲道省悟黃粱夢》。
1297年至1307年,開始了晚年的隱居生活。
1321年左右,創(chuàng)作了套曲《粉蝶兒·至治華夷》。
《青哥兒·十二月》《四塊玉·恬退》《湘妃怨·和盧疏齋西湖》《賞花時·長江風送客》《一枝花·惜春》《耍孩兒·借馬》《新水令·題西湖》《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徹》等
《也是園書目》《今樂考證》《曲錄》《太和正音譜》《曲??偰刻嵋贰读繁尽对x》本等
馬致遠的散曲思想內(nèi)容豐富,涉及元散曲中的詠史、嘆世、歸隱、閨情、敘事諸題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題材范圍。其主要表現(xiàn)為:
在詠史懷古作品中,馬致遠借評價古人功過得失以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現(xiàn)實、對歷史的見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將視野更多的關(guān)注人生的價值,任情適意,回歸自然。
馬致遠現(xiàn)存散曲大約有一半是嘆世歸隱之作,這些作品集馬致遠懷才不遇的孤憤、壯志難酬的悲涼、超然物外的放達于一身,充滿著慷慨放逸的情懷,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
馬致遠的閨情曲大多寫男女戀情、相思別離之苦、思婦怨女的心聲,表現(xiàn)思婦、戀人的真摯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寫得深刻、細致、生動、傳神而無脂粉之氣,更絕無庸俗輕佻之語。例如:“從別后,音信絕,薄情種害煞人也。逢一個見一個因話說,不信你耳輪不熱。”用淺白、本色如口語的語言把感情強烈地渲染出來,不再是逆來順受的凄婉、哀嘆,體現(xiàn)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大膽迫求,給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覺,表現(xiàn)出對愛的追求和情的忠貞。
明代于若瀛:蓋金元以來,外夷據(jù)我中華,所用胡樂,嘈嘈雜雜,凄緊緩急,詞不能按,乃復(fù)更為新聲。其抑揚高下,足媚人耳。一時名士,如馬東籬輩,咸富其才情,兼善聲律,以故遂擅其代之長。(《陽春奏序》)
文藝理論家梁乙真:在雜劇里,他雖與關(guān)漢卿王實甫、白樸稱“四大家”,但在散曲里他實足以領(lǐng)袖群倫而為元人第一。關(guān)、王、白固然不能和他抗衡,即明清以降的許多的散曲家,哪一個配得上和他抗衡呢!所以他不僅是元散曲第也是散曲史上坐“第一把交椅”的。(《明散曲小史》)
文史學(xué)家劉大杰: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詩,蘇軾之于宋詞,都是代表那一個時代的浪漫派的大詩人。(中華書局1949年版《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