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聚寶門,位于南京市秦淮區(qū)中華路南端,坐北朝南,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城門,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規(guī)模最大的堡壘甕城,有“天下第一甕城”之稱。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華門規(guī)模僅次于通濟門(已不存),建有內甕城三座,門垣共四道,每兩道城墻間設甕城,甕城呈“目”字形結構,每個城門都有雙扇包鐵門和可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內設有栓槽,用來供木栓緊閉大門所用。主城門分為三層,共有二十七個藏兵洞,可以藏兵三千余人。中華門前后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連長干橋,北連鎮(zhèn)淮橋,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以中華門為界的老門東與老門西自古便是江南繁華之地。
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共設三道甕城,由四道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主體建筑內甕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xiàn)僅存閘槽和門位遺跡。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zhàn)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時屯兵3000余人并儲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資。
中華門甕城東西兩側筑有寬11.5米、長86.1米的馬道,馬道陡峻壯闊,直通主城門頂部,是戰(zhàn)時運送軍需物資登城的快道,將領亦可策馬直登城頭。中華門城門主樓和輔助城門樓以及兩邊連接的甕城城墻共同構造了中華門內甕城的主體建筑。
中華門主城門即第一道城門分上、中、下三層,高21.45米。上層原建有歇山式三重檐筒瓦頂?shù)溺C樓,明末損毀,清代復建,規(guī)模減小。清代復建鏑樓毀于1937年12月初侵華日軍進攻南京時的炮火,現(xiàn)僅存臺基遺跡;中層為磚石結構,朝內一排設置7個藏兵洞;下層結構中間為甕城甬道,兩側各有3個藏兵洞。中華門二至四道輔助城門為二層結構,上面有木質閘樓,下層為磚石結構。
中華門采用巨型條石作為城門基礎,大塊的城墻磚砌筑,粘合劑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堅固。砌城墻所用的大塊城墻磚,每塊長約40-50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塊重量15-20公斤不等;中華門的的城墻磚,燒制技術的難度掌控是相當大的,城磚的制作由京師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125個縣承擔,京師應天府以外制作的城墻磚燒成后由長江水路運送到京師,用來保證京師城墻建筑材料的供給。
中華門內甕城這種藏軍設施,在古代冷兵器戰(zhàn)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敵人強攻時,可將敵兵放進城門欲擒故縱,然后關起各道城門,把敵軍截為三段,分別殲滅,好像傳說中典故描寫的“甕中捉鱉”,又因為中華門的甕城在城墻內側,所以這座宏偉的城門樓被稱為“中華門內甕城”。不僅如此,甕城里還設置有藏兵洞,可以容納數(shù)千人,七百米的馬道相當壯闊,明清兩代將領們可以由城下策馬直接登上城門,極為方便。
50元/人
8:30-20:30(中華門段,以實際公告為準)
公交
1.南京火車站,33路公交車至中華門站下車。
2.新街口,在新街口南站乘坐16路或33路公交車至中華門站下車。
3.祿口機場,在南京祿口機場坐機場大巴到達中華門長途客運站,在轉乘2路公交車至中華門站下車。
4.江寧東山,乘坐東山公交701路在中華門站下車。
5.南京理工大學,乘坐公交202路在中華門站下車。
地鐵
乘坐南京地鐵1號線至中華門站步行。
自駕
從新街口向正南方向出發(fā),沿中山南路行駛2.4公里,過左側的通服大廈約90米后,左后方轉彎。行駛20米,直行進入長樂路。沿長樂路行駛290米,右轉進入中華門。沿中華門行駛500米,右前轉彎進入中華門西門。沿中華西門行駛70米,到達景區(qū)。
南京明城墻,據(jù)初步估算共耗費了數(shù)億塊城磚。城磚一般長40~45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由于城磚來自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shù)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余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墻的一大特點,也是南京明城墻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明城墻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依靠哪些區(qū)域燒制單位提供并不明確,由于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經(jīng)文物工作者或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尚未完全統(tǒng)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墻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qū),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wèi)、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史料記載,明城墻的磚石并非在南京城內集中燒制,而是由全國32府148個州縣共同承擔,規(guī)模之大可想而知。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xiāng)間的秀才,也許只要沒有寫錯,就不會有殺頭之慮的緣故,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后者屬于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后,只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蘊含著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劃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所有的銘文,折射出的謹慎與虔誠,強烈而鮮明。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章印、刻劃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于字體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墻的城磚銘文,為后人留下了及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有些填補了史料的不足。為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布;中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中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制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城磚銘文的研究,還能發(fā)現(xiàn)不少明以前燒制的城磚和一定數(shù)量明以后為修葺城墻而燒制的清代城磚,為認識南京城垣的發(fā)展和變遷,提供了實物佐證。
在冷兵器時代,城墻無疑是國家最重要的防御工事。城墻的堅固與否,不只體現(xiàn)著王權的威儀,更直接關系到社稷的安危,所以,歷朝歷代的最高決策者在筑造城墻時,始終將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絲毫不敢懈怠。然而,滄桑變幻,曾經(jīng)一時雄奇?zhèn)グ兜某菈?,大多都沒能經(jīng)受得住歲月的檢驗,最終湮滅于炮火或風雨中。在中國古代的城墻中,朱元璋親自監(jiān)理的南京明城墻,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墻,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墻之一,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現(xiàn)在依然固若金湯。明城墻安若磐石的秘密在于它的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視角來看,明城墻堪稱卓越質量管理的典范。
因此,南京明城墻在軍事防御功能上,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結合南京地區(qū)地形、地貌,無論在城墻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垣關鍵部位的設防,其城防建筑體系,達到了中國城垣建筑較完美的程度。南京,地處雨水豐沛的江南,丘崗連綿,河灣如織,湖泊池塘星羅棋布。城墻擇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洼松軟;或平坦如砥。為防止高大的城墻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根據(jù)工程的要求,采取了不同的科學處理方式。有的順山勢而建,城垣與山體巖石連結成整體;有的深挖基礎至原生土,上鋪巨石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洼地段,還打下10余米長的木樁,上面鋪設圓木井字形木排,借以達到轉駕城墻壓力的作用。用于南京城墻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千余斤,城磚每塊一般重20余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墻體,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負荷,城墻能夠屹立迄今,與牢固的基礎密不可分。
明朝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年~1375年),在南唐都城江寧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城南門舊址拓建而成,稱聚寶門。門前后有內外秦淮河徑流橫貫東西,南邊交通連接長干橋,北邊連接鎮(zhèn)淮橋,是南京老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明代初年,建造聚寶門時,朝廷為保證城墻磚的質量,采取了嚴密的檢驗制度,每塊磚上都在側面印有制磚工匠和監(jiān)造官員的姓名,一旦發(fā)現(xiàn)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責任,這是世界上首次采用的質量追蹤制度,歐洲等西方世界直到二三百年后的工業(yè)革命時代才有所采用。因為有嚴密的質量追蹤制度,并能夠嚴格的加以執(zhí)行,所以應天府內城墻包括聚寶門城墻磚的質地非常過硬,盡管經(jīng)歷了朝代更迭、太平天國起義和抗日戰(zhàn)爭的不平靜歷史,直到六百年后的現(xiàn)代,聚寶門即中華門依然保存完好。
民國時期,為了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xiàn)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國民政府在原聚寶門的東西兩側開辟中華門東門和中華門西門,可以同時滿足向南向北汽車的通行。中華門城門主樓牌匾上題刻有“中華門”三個字,由蔣介石題寫。
1949年后,中華門為南京市政養(yǎng)護隊與秦淮區(qū)人防占用。
1957年,被江蘇省重點保護單位重點保護。
1979年3月,當時的南京市革委會決定成立中華門管理所,完成甕城內搬遷改造。
1980年2月16日(即春節(jié)),對外開放。
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5年,結合中華路、雨花路改造,南京市人民政府在中華門主體建筑附近,建成了中華門廣場,新增綠化面積近萬平方米,架設一批高桿照明宮燈和草坪燈,建造了鎮(zhèn)淮東橋和鎮(zhèn)淮西橋。中華門廣場和鎮(zhèn)淮東、西橋的建設,改善了交通狀況、美化了中華門古跡的周邊環(huán)境。
中華門在明代初年之所以被朝廷命名為聚寶門,和明太祖朱元璋還有一段恩怨,明太祖對沈萬三家有萬貫財產非常嫉妒和害怕,當時明代應天朝廷根基依然還不是很穩(wěn)固,國庫空虛,明太祖害怕沈萬三會突然起兵造反,所以想盡辦法要找理由干掉沈萬三。
明代洪武年間建造聚寶門城門樓的時候,意外發(fā)生,城門樓建造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地基下陷,以致整個城門樓倒塌,沒辦法,工匠又從頭修起,可修到一半地基仍然下陷,城門樓依然倒塌,反復建造依然建筑不成。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了這件事,于是令謀士算卦,說城墻基有怪獸專門吃土吃城墻磚,需要在城下埋一個聚寶盆鎮(zhèn)壓,使怪獸吃土時候立即生出新土補充,以保證城墻基不下陷,至此明太祖朱元璋終于找到了干掉沈萬三的理由,立刻下旨征收沈萬三的寶物聚寶盆。
明太祖還假惺惺承諾沈萬三說“三更借。五更還?!闭魇諄砭蹖毰韬?,將聚寶盆埋壓在城門基礎的土層下面。然后奇跡出現(xiàn)了,城墻基礎沒有再次下陷,保證了城墻沒有再倒塌。明太祖就是以各種理由強征的聚寶盆,本來就沒打算歸還,便命令五更不敲鐘,沈萬三也無計可施。
后來疑心病很重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到原來紅巾軍時期吳縣跟他對抗的勢力首領張士誠,怕富可敵國的沈萬三真的會依仗萬貫家財起兵造反,所以陸陸續(xù)續(xù)以各種理由給沈萬三添加了幾條罪名,發(fā)配沈萬三到云南邊疆充軍,解除了京師東邊的武裝威脅;最后,沈萬三直到病死,才被運回吳縣。
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組成部分。
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城市,中華門所在的南京明城墻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