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圣地,建有紀念性陵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中華門外1公里處,面積為153.7公頃,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是以自然山林為依托,以紅色旅游為主體,融和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全國獨具特色的紀念性風景名勝區(qū)。雨花臺是一座松柏環(huán)抱的秀麗山崗,高約100米、長約3.5公里,頂部呈平臺狀,由2個緊緊相依的山崗組成:東崗名為梅崗,中崗也稱鳳臺崗。歷史上曾將延伸至安德門外的西崗,與前兩個山崗合稱聚寶山,明朝的南京南門──聚寶門(今中華門),即由此山而得名(西崗即為石子崗)。雨花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烈士殉難處,在這里遇難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達10萬之多。
雨花臺風景名勝區(qū)由名勝古跡區(qū)、烈士陵園區(qū)、雨花石文化區(qū)、雨花茶文化區(qū)、游樂活動區(qū)和生態(tài)密林區(qū)六大功能區(qū)組成。雨花臺烈士陵園是雨花臺風景區(qū)的主要功能區(qū),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圣臺。
東崗即梅崗,又稱梅嶺崗,東晉初期,胡人壓境,都城南遷,豫章太守梅頤(一作梅賾、枚頤)帶兵抵抗,屯營于此。為了紀念梅頤將軍的高風亮節(jié),后人在崗上建梅將軍廟,廣植梅花,遂稱為梅崗。到明清時,這里已形成梅海,與鐘山腳下的梅林成為南京東郊、南郊兩大賞梅勝地。為重振梅嶺雄風,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qū)在此復建梅崗,由“訪梅亭”、“問梅閣”、“寒香軒”、“曲廊”四部分組成,曲折幽深的長廊與周邊的千樹梅花相映成趣,成為南京市的重要賞梅之地,中國南京國際梅花節(jié)的重要分會場。
曦園孔雀園是南京較大的孔雀生態(tài)觀賞園。這座依山傍水、小徑曲折的小院有個很古樸典雅的名字叫“曦園”,建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原來是雨花臺風景區(qū)的外賓接待室,1993年建成南京孔雀園。它占地面積36.5畝,為江南庭院式花園。曦園圓形石門古樸幽邃。迎門是雨花石鋪就的階臺。走進曦園,雨花石小徑載您緩緩前行,陽光從兩側的雪松枝葉間泄出來,給您無限溫馨。園中山清水秀,林茂竹翠,梅、桂、紫竹,枯藤老樹山花,營造出幾許思憶之情。曦園以放養(yǎng)孔雀聞名遐邇,園內有藍、白孔雀100多只,人與美麗的孔雀共處,流溢著安寧、靜謐、幸福和快樂的氣息。
木樨苑綠化以桂花為主,配以野生杜鵑(映山紅)。1999年在此建木樨苑,由桂花專類園、假山瀑布、流杯亭、木樨榭、曲橋、小徑等部分組成,占地12畝。桂花專類園栽植了26個品種的千株桂花,湖堤上壘起了高達8米的假山群,瀑布從假山頂向南噴射,轉而往東一瀉而下。苑內花樹常開,綠草如茵,春季杜鵑紅滿山,夏季竹林翠幽深,秋季桂花香四溢,初冬紅葉染層林,寒冬蒼松勢尤存,木樨苑充溢著詩情和靈氣。
景區(qū)南大門占地面積約2970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由二個亭式建筑、二個耳房組成,成條狀對稱布局。建筑軸線達80米長,房屋建筑面積為14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澆灌框架結構,外坪為干掛金山石板和綠色玻璃幕墻。高度為3.1米至3.7米。建筑造型與周邊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門式建筑軸線中間部分設置了小型噴泉水池,長12米,寬4.5米,形成樹冰狀、鼓泡狀及彩虹狀等形態(tài)各異的水體造型。距小水池4米距離處又設置了一座塑假石水池,長25米,寬8米,居中以園林造石手法塑造了一塊長17米,寬2.5米,高近3米的仿真雨花石,形象逼真,石紋清晰,石面上鑲嵌雨花臺三個金色大字,由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就,每個字高寬各約1.2米,是風景區(qū)入口處的標志性題名石。整座建筑是新穎、具有現(xiàn)代氣息的門式建筑的代表。
怡苑建于80年代初期,占地2公頃,由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設計,是具有江南古典園林風格的園中園。迎門而立的是靈動的假山,各色花木,布于其前。兩旁是對稱的花房,山后是水池。2畝大的池內,魚翔淺底、鴛鴦戲水、野鴨呱呱。苑內圈養(yǎng)了藍、白孔雀及八哥、虎皮鸚鵡等。2002年在怡苑建成了大型現(xiàn)代盆景館、銀杏林廣場、瀑布水景、自然山石與溪流、旱噴景觀、木橋、怡亭等設施。盆景館內種植了南京地區(qū)罕見的椰子樹、假檳榔、美國金琥及侏羅紀時代的億萬年活化石植物“桫欏”等,集中展現(xiàn)了南國特色植物風光。苑內還配植了魚鱗木(億萬年前成活至今的活化石植物,又名珍珠黃楊)、映山紅、金銀花、金銀木、羽毛楓、榆樹樁、雀梅、赤楠等形態(tài)各異的古樁盆景和菖蒲、鳶尾、燈心草、野生蘭花等豐富多彩的水生植物。樓臺亭閣、鳥語花香,構成了一幅動靜和諧的絢麗彩圖。
雨花臺景區(qū)的竹林,是南京市區(qū)較大的連片竹林。請看這萬株翠竹,端直挺秀,疏密得體;林中一片靜謐,風雅宜人,疏風醉影。此刻竹徑小路就是無聲的導游,請各位沿路欣賞兩邊的竹姿,近顯遠隱,層出不窮,配以小亭小景,真可謂“竹徑條條通幽處,游人處處畫中行”。剛毅不拔、傲雪不凋,竹的魅力在此得到充分體現(xiàn),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游人到此觀竹態(tài)、賞竹影、聞竹聲、學竹品,給人以無限的力量、激情和雅趣。
雨花石文化區(qū)分為“神話傳說”、“科普展示”和“溪灘觀賞”三大部分,由天降雨花廣場、踏花尋石甬道、《雨花石的傳說》暨《登臺問天》雕塑、雨花石博物館、雨花茶館、雨花溪灘、植物觀賞等景區(qū)(景點)組成。其中,雨花溪灘層積厚達三十公分的雨花石,為中外游人盡情體驗“到雨花臺撿雨花石”的樂趣,提供了一個好的場所。
坐落在雨花臺風景區(qū)內(雨花石文化區(qū)東側)的南京雨花石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一九八九年十月,為中國賞石文化專業(yè)館。新館于二00七年九月建成并正式對社會開放,是弦揚雨花石文化,普及雨花石科普知識,豐富人們文化生活,開展雨花石文化藝術研究和交流,享受美的重要場所。展廳共八百平方米,重點介紹雨花石的來源與成因、歷史與文化、審美特征與館藏珍品;集中展示了雨花石的收藏與研究成果。流動展線將引領您走近雨花石,感覺雨花石,感受雨花石的大美、寧靜、堅貞與無我。
該館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和翔實的標本,全面介紹了雨花石的定義、成因及研究價值,觀眾可在天然雨花石的藝術中欣賞到各種古今人物、田原風光、花鳥禽獸以及雨花石工藝品等。同時還展出歷代文人墨客、藏石大家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專著和詩詞,以及許多精美的雨花石圖片,具有較高的觀賞性,人們在領略精美的雨花石中也能感受到雨花石博物館優(yōu)美環(huán)境所帶給人們的愉悅。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閣,復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臺遺址上,位于雨花臺風景區(qū)東崗(又稱梅崗)。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臺地區(qū)寺廟林立。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反映了當年的景象。相傳梁武帝時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師在高座寺后的山頂設壇講經說法,僧侶500余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shù)日而不散,感動佛祖,天降雨花,落地為石,遂稱雨花石,雨花臺也由此得名。
北宋末年,古雨花臺上始有建筑物,至晚清,在遺址上又建云光寺,后毀于兵燹。如今復建的雨花閣,閣疊三層,檐卷四重。內廳有巨幅云光法師說法瓷磚畫,追尋雨花臺歷史源頭。內存一尊講經石座,四周散綴99粒雨花石,營造出云光法師講經講得天花亂墜的場景,講經石座后墻上,懸掛30米長《法顯和尚西天取經畫卷》,詳細的描述了比唐僧西天取經早300年的法顯和尚到西天(錫蘭)取經,在雨花臺譯經的全過程。凸現(xiàn)了雨花臺千年歷史的豐厚底蘊。外閣環(huán)以南郊名勝圖,陳列文物古玩仿古器物。由著名書法家陳大羽、尉天池領銜的22位書法家書寫的44條楹聯(lián)條幅裝點著樓臺回廊。
南京古老的甘露井,始建于西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因水質清純甘甜,被人譽為“甘露井”。1997年,雨花臺風景區(qū)建甘露井亭于其上。亭呈八角,秀亭空透,古樸典雅,別具一格,站在井前向上看,亭頂部開有"天井",與古井水面相輝映,形成“坐井觀天,井天一色”的獨特景觀。
雨花臺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掩埋忠骨的地方。南宋抗金英雄楊邦乂,拒不降金,被金人在雨花臺下剖腹取心,宋高宗賜謚號,建“褒忠祠”,是祭祀楊邦乂的祠堂。150年后,抗元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在押解大都(現(xiàn)北京)的途中經過建康(南京),在《懷忠襄》一詩中表達了對楊邦乂的敬仰之情和殉國之志。因他從小景仰楊邦乂,兩人又同為江西吉水人,文天祥殉難后,人們在“褒忠祠”附祀他,遂改名“二忠祠”。1998年復建"二忠祠",其主體建筑為九檁舉架單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筑。祠寬15米,進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祠堂正門25米處砌筑了硬山式折線形照壁,長6.88米,武中奇書寫的文天祥的《正氣歌》篆刻在黑色磨光花崗巖上。
方孝孺墓位于北緯3215′,東經1198′,在雨花臺江南第二泉后山,雨花臺烈士陵園北山坡上。方孝孺墓從明萬歷年間湯顯祖為其修墓建祠開始,歷代均有修葺,現(xiàn)存明代方正學(孝孺)墓碑,是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八月,兩江總督李鴻章所立。其旁的碑志為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抗戰(zhàn)期間也被砸毀,倒臥在地。后又被修復。
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qū)重修方孝孺墓。現(xiàn)墓區(qū)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銅胸像、24塊碑刻組成。方孝孺銅像由我國著名雕塑家劉煥章教授所塑,碑刻均由當代知名書畫家所書。墓前平臺、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組成軸線對稱式布局,依山就勢,保持原有的環(huán)境風貌。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連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手書“明方正學先生之墓”鐫刻鎦金。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為直徑4.6米的圓柱體,上部為2.1米的半球體,總高達4.5米。墓區(qū)全部由青石筑就。環(huán)境幽靜,樹高林密,古柏參天,自成一景?,F(xiàn)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清“金陵四十八景”的又一重要景觀“木末亭”,位于雨花臺東崗之巔,始建于明代?!澳灸倍?,最早見于屈原的《九歌·湘君》,意為高于樹梢之上。以此名亭,謂亭秀出林木也;在雨花臺建木末亭,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因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南宋楊邦乂剖心處,有明代大學士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遺址等,“木末風高”有稱贊歷代志士仁人高風亮節(jié)之意。武中奇書寫的“木末風高”、趙緒成書寫的“金陵勝景”貼金匾額高懸亭中。劉浚川、季伏昆書寫的“木末亭”以及言公達、張杰、王福成等揮就的楹聯(lián)妝扮著古樸的亭臺廊柱。臺上的隔斷木壁西邊刻制凌文銓手書六首吟詠木末亭的古詩,東廂縷刻六幅古梅。兩側鑲有古石刻。底臺十二塊石刻線刻清朝“金陵勝景”及“木末亭記”,該亭在復建時設計師還巧妙將日寇侵占南京時在木末亭原址上修建的鋼筋混凝土碉堡包含在內,不僅保留了日寇侵占南京的罪證,而且還成為現(xiàn)在木末亭的倉儲之地。
清乾隆皇帝游雨花臺時所題詩句的碑刻-乾隆御碑。乾隆帝先后六次到江南巡游,在駐驊南京時,三到雨花臺游覽并題詩。此御碑即為三次題詩的詩碑。碑高2.55米,寬0.8米,厚0.21米。碑額刻有二龍戲珠圖案,碑身正面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游雨花臺所題之詩。詩曰:“崇崗跋馬晚春情,憑覽遺臺觸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臺城”。碑背面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所題之詩:“聞道文樞問病由,雨花摩詰座無留。法師便果誠能致,已落人間第二籌”。1997年,雨花臺風景區(qū)在其上建四角亭,供人們?yōu)g覽休憩;并在旁邊開辟了雨花噴泉,這是具有電動程控功能的噴泉,分為內外三圈上百個噴水頭,幾分鐘內可變幻出各種水流軌跡,游人坐亭觀景,頓感清新爽快,如沐春風,似飲甘露,將現(xiàn)代的感覺融入古典的意境之中。
明開國勛貴李杰之墓位于雨花臺烈士陵園區(qū)外東面,北緯32°15′,東經119°8′,三忠祠旁,四周翠竹環(huán)抱。李杰墓坐北面南,規(guī)制頗宏?,F(xiàn)有神道碑一通,石刻4對8件,即石羊二、石虎二、石馬二、石武將二。分列神道兩側,神道碑通高3.94米,寬1.20米,厚0.33米,碑額高0.80米。龜趺長2.50米,寬1.20米,高1.45米,龜趺首殘缺,后修復。碑額周飾浮雕云紋螭龍中,鐫刻有“宣武將軍僉廣武衛(wèi)指揮使司事贈驃騎將軍僉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銘”及“洪武三十一年(1398)夏五月二十一日立”等字。碑文為明初文學家宋濂奉敕撰寫,武林翁孜鐫刻記載了李杰的生平事跡。石羊作跪臥狀,左石羊下巴,羊角及左耳殘缺。石虎作蹲式,左石虎頭部缺損,右石虎左耳殘,腳殘。石馬旁有拉馬侍者牽馬敬立,左石馬夫臂部缺損;右石馬雙耳殘缺,石馬夫頭部缺損,手臂斷裂。石武士按劍而立,頂盔貫甲,威武雄壯,左武將右耳殘缺。
明代“南京司禮監(jiān)等衙門太監(jiān)等官義會碑”,簡稱太監(jiān)義會碑。碑身通高2.64、寬0.84、厚0.23,底座高0.84,寬0.94、厚0.42米,通體無剝蝕,碑文字跡清晰。碑首雙鳳欲銜,云紋作飾,圭首額書豎題陰刻篆書“皇明”二字,“皇”字長18公分,寬15公分,“明”15公分見方。碑身陽面自右向左橫書“南京司禮監(jiān)等衙門太監(jiān)等官義會碑”十五個字,每字約6×4公分,碑文豎行書寫鐫刻楷書分六排,姓氏每字4.5公分見方、名諱桑梓每字3公分見方:第一排王章、王弼、黨存仁、舒忠、趙繼暹等5氏;第2—4排,每排6公,列劉登、趙秀、賀貴、王德、馬龍、張寵、(佚名)、孫相、王守謙、李利、劉尚忠、朱相、劉芳聲、李奉、楊安、劉王、李榮、周元詔等18氏;第5排李國祥、劉進朝、楊奉等3氏;最后一排僅朱有光氏,計列27氏(見附)名諱、桑梓。其中順天府人最多,10位;保定府5位;關中4位;西安府2位;河間、真定、南陽、湖廣各1位;無籍貫2位。第12氏可能因故得罪于世,名號俱廢,只知是關中咸陽氏。文字基本可辨,個別字漫浸不清。周邊飾有薄紋,碑身陰面素面,無文無飾。碑座云紋飛鶴為飾,略有殘缺。碑身乃青石質,碑座為漢白玉材質。
從景區(qū)北面大門步入雨花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高大威武的烈士群雕,這是雨花臺風景名勝區(qū)的標志。這里就是雨花臺的北殉難處。群雕建于1979年,高10.03米、寬14.2米,由179塊花崗巖拼裝而成,總重量約1300噸。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那九位戴著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干部,咬緊牙、抿著嘴的小報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希望的女學生,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群雕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劉開渠大師設計,由廣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地的雕塑家集體創(chuàng)作完成的。
烈士紀念碑建于雨花臺海拔60米的制高點上,建成于1989年,位于占地面積5010平方米的雨花臺主峰廣場上,廣場由紀念碑、碑廊、地下大廳三部分組成。紀念碑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寬7米、厚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額似紅旗如火炬。碑身正面“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為鄧小平題寫。碑身背面刻有江蘇省人民政府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所撰、著名書法家武中奇書寫的碑文。碑前立有一尊5米多高以“寧死不屈”為主題的革命志士青銅塑像。
紀念碑廊位于紀念碑護墻內側,東西各90塊黑色磨光花崗巖石壁上鐫刻了由國內36名書法家書寫的《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新民主義論》3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國際歌》和《國歌》照壁位于倒影池南北兩端,花崗石質地,分別用漢、蒙、藏、維、壯5種文字鐫刻。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東西展開長90米,南北伸展寬49米,高26米,建筑面積5900平方米,為傳統(tǒng)大屋頂造型的現(xiàn)代建筑。紀念館建筑平面呈“凹”字形,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現(xiàn)代建筑。屋頂,采用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的重檐形式,加以簡化,輪廓簡潔而莊重,富有紀念性的美感。屋面特別的白色琉璃瓦,白色馬賽克飾面的外墻,白色大理石窗框以及白色欄桿,使整個建筑呈現(xiàn)出渾然一體的白色,與館周圍的綠色樹林形成明顯對比,在陽光下顯得分外巍峨壯麗。館門庭南北兩面均雕有“日月同輝”花崗石浮雕,象征著烈士精神與河山共存,與日月同輝,這也是紀念館的館徽。門庭南上方刻有鄧小平手書的館名。
紀念館整個建筑面積5900平方米,1988年建成對外開放。紀念館內陳列著雨花臺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跡史料。他們當中,有黨的早期領導人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有劉少奇的第一位夫人何寶珍、黨的一大代表陳潭秋的妻子徐全直,有毛澤東介紹入黨的毛福軒、曾任新四軍秘書長的朱克靖、八路軍359旅政治部副主任劉亞生等。1999年,紀念館陳列進行改造。新的陳列融多媒體系統(tǒng)、隨身聽講解系統(tǒng)、燈光音響系統(tǒng)以及著名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背景音樂和美術作品為一體,成為同類場館中的一朵奇葩。
忠魂亭位于雨花臺中心紀念區(qū)最南端,1996年由南京市30萬共產黨員捐資建造。為尖頂方形四門的鋼混結構。“忠魂亭”三字由江澤民題寫。整體建筑由忠魂亭及其周邊廣場、思源池和忠魂頌浮雕構成。
雨花臺風景區(qū)的主要功能區(qū)是貫穿南北中軸線的烈士陵園區(qū)。位于景區(qū)北面的陵園大門由花崗石砌成,高11.7米。大門內三面環(huán)山的廣場上聳立著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寬14.2米,由179塊花崗石拼裝而成,是我國目前較大的花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實下虛的手法,著重刻劃了烈士的面部神態(tài)。兩側的環(huán)陵大道可直達雨花臺主峰,主峰上矗立著一塊42.3米高的石碑,碑身正面鐫刻著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金字,背面刻著紀念碑文。碑前還豎有一座高5.5米的烈士青銅塑像。在紀念碑南邊的山崗上還有一座呈"U"字型,頗具民族風格的花崗巖結構的大型建筑--“革命烈士紀念館”。館長94米、寬49米,主堡高26米,建筑面積5900平方米,館內陳列著烈士們的遺像、遺書和遺物等。
從公元前1147年,泰伯到這一帶傳禮授農算起,雨花臺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臺山腳下筑"越城",這也是南京城的發(fā)源地。
三國時期,因雨花臺山崗上遍布五彩斑斕的石子,所以雨花臺又被稱為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
東晉初期,胡人壓境,都城南遷,豫章太守梅賾帶兵抵抗,屯兵于此。為了紀念梅將軍的高風亮節(jié),后人在此建梅將軍廟,廣植梅花,梅崗遂得名。
南朝梁武帝時期,佛教盛行,有位高僧云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感動上蒼,落花如雨,雨花臺由此得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雪映山眉紫,煙消樹頂圓",這些美妙的詩句,正是歷史上雨花臺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栩栩如生的寫照。
南宋時期,金兵大舉入侵,抗金名將岳飛在此痛擊金兵。
明、清兩代,雨花臺內的"雨花說法"和"木末風高"分別被列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雨花臺一帶成為當時有名的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三上雨花臺,現(xiàn)景區(qū)內的"乾隆御碑"正是其游雨花臺時所題。雨花臺是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都吟詠之地,從李白、王安石、陸游、朱元璋、康熙、乾隆到魯迅、田漢、郭沫若、劉海粟、陳運和,都留下了吟詠雨花臺的優(yōu)美詩篇。
太平天國時期,"天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忠王李秀成同清軍將領曾國荃曾在此血戰(zhàn)經年。
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曾和清兵在這里展開激戰(zhàn),史稱"辛亥革命雨花臺之役"。在這次激戰(zhàn)中,革命軍中出現(xiàn)了一支以辛亥革命女杰尹維峻為隊長的女敢死隊,她們奮勇廝殺,至為壯烈,為爭奪雨花臺要塞屢建戰(zhàn)功。這次戰(zhàn)役最終取得了勝利,南京得以光復,對穩(wěn)定革命形勢以及孫中山最終定都南京起了決定性作用。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不久就率領隨從六人,專程騎馬到雨花臺視察,對雨花臺之役給予高度評價。民國初年,將雨花臺之役陣亡的200多位將士遺體及其戰(zhàn)馬合葬于此,壘筑成兩座土冢,樹碑紀念。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qū)重修了墓冢,新建了花崗巖貼面弧形照壁,成為辛亥革命在南京的一處重要紀念地,也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7年以后的一段歲月里,這里卻成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較為集中的殉難地,有不計其數(shù)的烈士倒在血泊之中,其中留下姓名的僅2401位。
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在雨花臺打響。奉命駐守雨花臺的中國軍隊德械師88師,在這里進行了英勇悲壯的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斗打的異常頑強,但終因寡不敵眾,雨花臺失守,朱赤、高致嵩兩將軍光榮殉國,守軍幾乎全軍覆滅。
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第二次人民代表會議作出建設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決議。雨花臺開始全面綠化造林、修建道路的工作。1950年立起了奠基紀念碑,在烈士殉難處建立了紀念性標志。20世紀80年代開始,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的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80年,曾經向全國各地征集雨花臺烈士紀念碑設計方案。1983年6月,鄧小平親筆為雨花臺烈士紀念碑、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題名。1984年4月,紀念碑、紀念館等新建工程全面啟動。其后烈士就義群雕、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碑廊、忠魂亭等相繼竣工,形成了氣勢宏偉、莊嚴凝重的紀念建筑群體。面對著雨花臺的北大門矗立著氣勢恢弘的烈士就義群雕,由179塊花崗巖拼裝而成,雕像中九位烈士屹立在青松翠柏之中,肅穆悲壯,這是我國解放以來建造的全國較大花崗石雕像群,這里也是雨花臺的北殉難處。
雨花臺的特色--景區(qū)雨花石博物館常年展覽的雨花石可稱為中華一絕。雨花臺原是二三百萬年前古代長江和支流秦淮河的泥沙經過不斷沉積而形成的山丘,山丘上的石英巖石和瑪瑙石,色彩艷麗,晶瑩剔透,猶如石中生花一般,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雨花石。雨花石是瑪瑙的別支。它講究質、色、形、紋,其色彩極為豐富,形狀紋路也是千變萬化。根據(jù)其天然色調及紋路形象,文人墨客常賦予許多詩情畫意的名字。
雨花石在地質上稱作礫石。一般提到雨花石人們通常會聯(lián)想到南京雨花臺,都以為雨花石仍是產自雨花臺一帶,實際上這只是人們的誤解,現(xiàn)代雨花石并不產于雨花臺,而主要產自南京市郊及長江沿岸的六合、儀征(真州)、江寧、江浦等地。
雨花石產于南京雨花臺礫石層(注:并不在雨花臺內)。雨花臺礫石層為古長江及其支流秦淮河、滁河的沉積物。形成距今約1200萬——300萬年的地質時代,即中新世、上新世,乃至第四季早期。雨花臺礫石層是南京附近的重要地層,在1924年世界地質大會上,由地質學家劉季辰、趙汝鈞創(chuàng)名。雨花臺礫石層中的礫石來源與長江及支流有關。
雨花茶,是雨花臺20世紀50年代引種創(chuàng)制的茶中珍品,色澤翠嫩,滋味香淳,曾獲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茶園位于陵園景區(qū)西南部,占地4.5公頃。
雨花茶,茶葉外形圓綠,如松針,帶白毫,緊直。沖泡后茶色碧綠、清澈,香氣清幽,品飲一杯,沁人肺腑,齒頰留芳,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南京雨花茶是綠茶炒青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之一,是優(yōu)質細嫩針狀春茶,產于南京中山陵、雨花臺風景區(qū),當茶芽萌生至一芽三葉時,于清明前約十天開采直至清明,只選一芽一葉芽葉,采下長度為2-3厘來的茶芽,殺青,揉捻,整形干燥,涂烏柏油手炒,每鍋只可炒250克茶。
雨花茶,以緊,直,綠,勻為其特色,其形似松針,條索緊直、渾圓,兩端略尖,鋒苗挺秀,茸毫隱露,色呈墨綠,綠透銀光,香氣濃郁高雅,滋味鮮醇,湯色綠而清澈,葉底嫩勻明亮。沸水沖泡,芽芽直立,上下沉浮,猶如翡翠,清香四溢。頗受全國人民的垂青。雨花茶是南京特產,也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它外形圓綠,條索緊直,鋒苗挺秀,帶有白毫,猶如松針,象征著革命先烈堅貞不屈,萬古長青的英雄形象,故定名為雨花茶。雨花茶色、香、味、形俱佳,沖泡后,茶色碧綠而清澈,香氣清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治喘、除煩去膩等功效。
雨花臺的綠地覆蓋率達90%以上,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樹木和色彩繽紛的花朵,杜鵑花作為景區(qū)特色觀賞植物,每年都定期舉辦盛大的杜鵑花展。
周一 ?全天閉館
周二--周日 ?8:30~17:00,16:00 停止入館
地鐵
搭乘地鐵1號線在中華門站下,再步行約700米即到雨花臺北門。
公交
至北門:搭乘26路、39路、49路、305路、2路、202路、63路、88路、204路、y2路、y4路、y16路等多路公交車在雨花臺站下。
至南門:搭乘33路、44路、154路、173路、202路、204路、513路、515路、y14路、y16路、y20路等多路公交車在雨花臺南門站下。
雨花臺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風景名勝區(qū)先進集體、全國保護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單位,并通過ISO9001/14001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