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壽昌橋又名上渚橋,在德清縣二都瓦窯自然村。南宋咸淳間(1265—1274)縣人姚智建。壽昌橋,橫跨上渚河,為單孔石拱橋。長35.2米,寬2.8米,拱跨17.2米;上設須彌座式石欄板,間置蓮瓣花紋望柱;兩側鋪有跺垂帶;墩用長方塊石壘砌金剛墻。建筑古樸雄健,是德清縣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橋梁,現(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明嘉靖《武康縣志》記載,“壽昌橋,一名上渚橋,在縣(武康縣)東南十八里。宋咸淳間邑人姚智建?!币蚪蝾}記漶滅,史書也沒有更詳細的記載,壽昌橋的確切紀年及歷次維修情況不明。但是從橋的形制、質材、風格及裝飾手法判斷,壽昌橋與江浙一帶同時期宋代橋梁基本相似,而且保存更加完整,是研究中國宋代石拱橋的重要物質資料。這座橋趙孟頫走過,洪升走過,姜夔在橋邊居住過,這可謂橋以人興了。
藝術
壽昌橋是一座很有時代特色的石拱橋之一,其設計之科學、造型之美觀、建造之精良,尤其此橋單孔跨度較大、收分手法等,在同類橋梁中實屬罕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壽昌橋的始建年代比永安橋約晚130多年。壽昌橋的用材均采用出自橋梁附近防風山的武康石,橋壘40m,單孔凈跨17.40m。此橋的可貴之處是充打采用高超的收分手法,如橋墩、拱券、坡腳等。所以,壽昌橋的設計應相比下永安橋、清河橋等,有較大的特殊之處。這三座橋梁雖然都為拱橋類型,但不難發(fā)現(xiàn)在形式和建造工藝上,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區(qū)別的。壽昌橋的雕刻工藝充分顯示了設計者卓越的 聰明才智,如云紋和成組的鼓釘紋相配工藝等。壽昌橋旁刻壽昌兩字為橋名.拱內的右側還見鐫刻精美的一幅荷蓮組合圖案,這些多是宋元時期橋梁的熏要特點。壽昌橋的造型,猶如一件特美絕倫的工藝品杰作,與其旁的現(xiàn)代高速公路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是浙北杭嘉湖乃至長三角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單孔石拱橋。具有極高的文物古建筑價值。
特色
存在時期
從橋中現(xiàn)存三種不同時期、形式和風格的望柱不對稱放置;橋南、北兩岸的“如意石”(此石通常是橋面斜坡的第一踏步)現(xiàn)均低于橋面較大距離;長系石至如意石墻體立面上下的石質和砌筑手法有明顯區(qū)別,至今還留有弧形接縫等現(xiàn)象,可以判斷出七百多年來,壽昌橋曾有過修葺或改動,尤其是對坡度陡峭行走不便的原橋面,曾用延長、抬高引橋橋面的方法減緩坡度。當然這種修葺或改動只是橋體表面或外圍,橋的主體風格沒有過度變更。因此壽昌橋南宋橋梁的風貌依然存在,故彌足珍貴。
江浙地區(qū)宋元時期的石拱橋為數不少,但是像壽昌橋一樣高大、完整的卻并不多,拱券凈跨接近或超過壽昌橋17.40米的絕無二例。因此壽昌橋可謂江南現(xiàn)存最大的宋代石拱橋,其優(yōu)雅輕盈的外形、亙古不變的堅挺,是中國宋代同類橋梁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