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古名潭溪,由唐代羅姓開基,南宋初年參軍胡晃徙居陂下,漸為胡姓聚居村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陂下古村紅、古、綠資源豐富,陂下“喊船”現(xiàn)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村祠堂分三進(jìn)式、喜雀聚巢式、門樓式、孱亭式等,祠堂內(nèi)的石廊柱、孱亭、木柱、抬梁、雀替、卷棚、藻井、匾額、楹間梁坊等保存完好。陂下古村祠堂、民宅里有楹聯(lián)、匾額、壽屏、繡樓、門簾、古床、古桌椅、古香案香爐等物品。朝天門、迎龍門、安人亭、延福門高大軒昂,四座大門緊鎖全村,村中鵝卵石巷道縱橫,連接著180多棟祠宇民宅等明清建筑,凸顯出贛中民房構(gòu)架的風(fēng)格。陂下古街全長百余米,店鋪俱全。陂下古街貫穿陂下古村東南西北,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古街不長,僅百余米。街市不大,可“布匹染坊”、“糧食雜貨”、“醩坊”、“藥鋪”。陂下古街很長一段時間興旺,直至解放后才停圩。
始建于康熙年間,是用糯米、銅油、石灰、水、蛋清攪拌成“三合土”砌成的斜墻。中國古人用生辰八字來推算命運,“八字墻”與“八字強”同音,寓意生辰八字強,運勢旺。
毛澤東1930年2月從東固來到陂下村,就住在這棟民宅里。此民宅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建筑結(jié)構(gòu)為一進(jìn)一單元帶雙側(cè)廳,廳堂穿斗式木構(gòu),磚木結(jié)構(gòu),蘭灰勾線。
1930年毛澤東來到陂下村,叮囑純化區(qū)委興建的一座戲臺,臺上長年懸掛列寧的畫像,群眾昵稱它為“列寧臺”。列寧臺用于集會、宣傳革命、搞文藝表演。列寧臺對面是財神廟,吉安人有一種民俗,戲臺一定對廟,人要看戲,鬼也要看戲,神也要看戲,人神共娛。
清道光甲午年,廬陵縣令郎寅賓,愛民如子,在陂下村遭受特大旱災(zāi)時,撥了一筆救濟(jì)款給陂下村鎮(zhèn)災(zāi),解救了村民生靈涂炭,陂下村人永遠(yuǎn)不會忘記這位恩人,故挖了古街西頭水井,喝水不忘挖井人,命名為“郎侯井”。
清道光19年,時任袁州司馬的陂下人胡徵光,父母同在并高齡九十歲,五代同堂,地方官上報朝廷,道光皇帝龍顏大悅,題寫一塊匾額:“黃耉繁衍”陂下人為了炫耀皇恩,建此“迎龍門”。
樂善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建筑面積219平方米。高大雄偉的喜鵲聚巢式牌坊蔚為壯觀。上面鑲嵌“柏臺烏府”牌匾。
瑞公祠,又叫“至善堂”,始建于清朝末期,建筑總面積為244平方米,穿斗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一進(jìn)天井式布局,前檐是泥塑人物,馬頭墻泥塑花卉;內(nèi)柱梁托、神龕雕刻精細(xì),線條流暢,具有較高的雕塑藝術(shù)價值。
星聚堂是房祠,為紀(jì)念景星公而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建筑面積1538平方米,后被焚毀,晚清時期由胡氏族人集資重新修建。
竹隱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清朝咸豐丙辰年(1856年)被燒毀,晚清時重修,面積1569平方米,其建筑特點是推廊式牌坊。
敦仁堂為富田陂下胡氏宗祠,位于富水河畔陂下村東端,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擴(kuò)建于明朝嘉靖年間,長92米,寬36米,占地3382平方米,為三進(jìn)式磚木結(jié)構(gòu),
新書院原來是樂善堂建造的一所義塾,提供給本房子第讀書用,始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占地506平方米,雙層磚木結(jié)構(gòu),分為前后棟,中部廊樓相接。
安人亭位于陂下古村西側(cè),是吉安州同胡紹亭為了體恤孤兒寡母而建。據(jù)《潭溪胡氏族譜·安人堂》記載:“州同胡君紹亭,建安人亭于東南隅。亭畔構(gòu)唐肆數(shù)楹,取其賃值設(shè)茶亭中,以飲渴者,而東南喧闐矣。”陂下胡姓人家婚喪娶嫁都必須經(jīng)過此亭,習(xí)俗一直持續(xù)。
陂下古村西側(cè)有一株樟樹,名為“合歡樟”,樹中間長出一棵“涼傘樹”,樹冠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約10個大人才能合抱起來。
從吉安市市青原車站乘至富田、東固的班車至富田鎮(zhèn)下車,步行500米可達(dá)陂下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