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稱謂有哪些
一、身份性稱謂
1、戒規(guī)上的稱謂
比丘:又稱絆芻、乞士等,特指受過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俗稱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稱絆芻尼等,特指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俗稱尼、二僧等。
沙彌:特指 已剃度、受過沙彌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齡多在7歲至20歲之間。但20歲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彌也不少。
沙彌尼:特指已剃度、僅受過沙彌十戒,尚未受過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義為學戒女。特指準備受具足戒、先修學兩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階段的沙彌尼。
優(yōu)婆塞:譯義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寶(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眾,俗稱居士。
優(yōu)婆夷:譯義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寶、信奉佛 法的在家女信眾,俗稱女居士。
沙門:亦稱桑門,意為息心修道。為古印度對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稱,在中國則專指 佛教僧侶。
和尚:亦稱和上、力生等,意為“親教師”或師父之義。原指僧人對寺院方丈等長老的稱呼或受戒者對授戒師的稱呼。后來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為漢地對女性出家人之俗稱。
僧伽:簡稱僧,意為和合眾,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團。后與道士相對,泛指佛教出家人。
頭陀:譯義抖擻,特指一類修12種頭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雜役、沒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禪僧或修行者。
緇素:為僧人與俗人之合稱。因過去僧服多為緇(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緇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為佛教在家男女信眾的統(tǒng)稱。中國古代把有學問的隱士稱為居士,轉而為佛教所用,意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屬熱帶地區(qū),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與出家人相對應,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職務上的稱謂
上座: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講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后也稱寺監(jiān)或監(jiān)院。
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zhèn)蔚?。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后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zhí)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住持: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后堂:為后堂首座,負責后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念佛堂之事務。
監(jiān)院:負責協(xié)助方丈或都寺監(jiān)理寺院總務。古稱監(jiān)寺、院主、主首、寺主,后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數(shù)名監(jiān)院。
當家:為監(jiān)院之俗稱。
知客: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設數(shù)名知客。
僧值:又稱糾察,管理清規(guī)執(zhí)行情況及僧眾威儀。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
寮元:為云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y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二、禮節(jié)性稱謂
三藏法師:指精通經(jīng)律論三藏,能為人講說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師就是一位三藏法師。
經(jīng)師:指善于誦讀經(jīng)文或精通經(jīng)藏的僧人。
律師:對善于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稱。
論師:指精通論藏、善于講解經(jīng)義的僧人。
禪師:指通達禪理、善修禪定的僧人。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稱奢黎。譯作教授、軌范師、正行者。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并給予教授之僧,故又稱導師。密宗指灌頂師等。
仁波切:藏傳佛教用語,義為上師。
上師:為藏語“仁波切”的漢譯,一般指具有一定學位、能為人傳法灌頂?shù)陌⑸堇?。又稱金剛上師。藏傳佛教特別重視師承,要求學法者除皈依三寶外,還須皈依學法之師,并將其尊之為上師。
活佛: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意愿而轉世的人稱為“朱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思是“轉世者”或“化身”。而漢族人習慣將他們稱為“活佛”,其實是不確切的,不如仍稱他們?yōu)椤爸旃拧被颉昂舢吚蘸薄保?a href="http://www.hfbida.com/maigoo/5128china_index.html" target="_blank">中國佛教協(xié)會趙樸初會長曾提議稱他們?yōu)椤稗D世尊者”。
長老:指年齡長而法臘高、智德俱優(yōu)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等。禪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稱。后泛用作對德行兼?zhèn)渲淖鸱Q,亦用于對一般僧人的敬稱。
大德:梵語婆壇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來,使用范圍擴大,凡對有德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詞來尊稱。
大師:佛經(jīng)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圣人、堪為眾生之師范者,稱為大師。漢地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原有較嚴格的規(guī)定,不可妄稱,往往由朝廷封贈。后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對一般僧人的尊稱。稱謂過濫,反倒是對佛教的褻瀆。
師父:對僧人的敬稱,猶言以師、父般的禮敬。此詞現(xiàn)通用于對出家男女二眾,用得也比較濫。其實一般稱為師父即可。
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導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勝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jīng)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貧僧:為僧人的自謙語。僧人以道德為尚,而自謂道貧德乏,以示慚愧、自謙。
禪和子:亦稱“禪和者”,指一般禪僧或參禪的伙伴。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三壇大戒之僧人。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舍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禪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游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眾生受佛戒者之稱;又為菩薩之通名,因其能紹繼佛種;又總稱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為弟子。因學于佛陀之后,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三、亦可作自謙之詞。
檀那:意譯為布施,即給予、施舍之意?!斗g名義集》卷一: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后引申為施主之稱。
施主:原為佛門中人對施舍者的稱呼。后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龍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來稱贊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稱之為“法門龍象”。
菩薩:義為覺有情、大心眾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xiàn)實中往往借用于對那些肯發(fā)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護法:護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為護法。常用于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佛教稱謂的運用
1、對于僧尼,尤其是年長的、有學問的、有德行的和有身份的僧尼,要多用禮節(jié)性稱謂,但切忌濫用溢美之詞。因為在末法時期,有學有修有證者太少,若名實差距過大,一是怕對方承受不起,徒增虛榮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滿天飛,易讓人對佛教心生輕慢,以為佛教不過如此。用禮節(jié)性稱謂要出于恭敬心、誠心,這樣于法相應,于己有益。否則涉嫌譏諷或諂媚。一般來說,對于僧尼均可稱為師父,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職務名,如說某某師父、當家?guī)煾浮⒅蛶煾傅?;對于自己的皈依師或年長德高者也可稱為師父;對于有學問或有一定身份的僧人,可稱為某某法師;對于寺院方丈可稱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長老;對于很有德行、具一定聲望的法師和居士,可稱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稱,僧人可稱貧道、拙僧、弟子、晚學等;是居士可稱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學人某某。至于在戒場、法會、佛事活動等特殊場合,可根據(jù)要求作靈活變通,或稱戒和尚,或稱阿奢黎,或稱上師,或稱禪師等等。對和尚、尼姑這兩個稱謂要慎用或不用。在書信中,稱謂和禮貌用語要求更嚴一些,體例和語氣要求一致。
2、對于在家信眾和俗人,也要盡量用禮節(jié)性稱謂,但忌用過溢之詞和太親昵的稱謂。無論對方身份高低,都要以平等心、愛護心相待,這樣于彼有益,于教有利。一般來說,對于到寺院朝禮或參學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稱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稱某某居士;對于來寺做佛事、功德者,稱為檀那、檀越,或稱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對于關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于佛教者,可稱為護法;對于信仰虔誠、很有德行者,可稱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在書信中,除上述稱謂外,還可用某某賢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當然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用社會通行的稱謂,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3、僧人與僧人之間,可視不同的場合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如實而稱,應多從道上會。若是平輩,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師,稱某某師,也可稱某某法師;若是同門,也不妨稱某某師兄、師弟等。但倫理性的稱謂如師爺、師叔、師侄、師孫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叢林中尤需慎用。
聲明:以上方法源于程序系統(tǒng)索引或網(wǎng)民分享提供,僅供您參考使用,不代表本網(wǎng)站的研究觀點,證明有效,請注意甄別內容來源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請勿封建迷信,破除陳規(guī)陋習,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申請刪除>>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