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十大話術(shù)是什么
1、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2、房子是租來的,生活不是。
3、花錢能力比存錢能力重要。
4、喜歡的人未必能在一起,那遇到喜歡的東西就盡量買了吧。
5、想要的東西一定要早買。越早買,到你死之前你用的越久,平攤到每天就越便宜呢。
6、當你靠自己買下第一個香奈兒包包時,就代表著你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獨立。
7、有人說,出去玩浪費錢,我問他,那你浪費了多少假期?趁年輕,想花就花,大不了分期還嘛。
8、雖然買不起房子,但是可以先款待自己的肚子;體重不會因為少喝一杯奶茶就變輕。
9、我的新衣服是用來討好自己的,我的人生也是;只要我還有快遞收,就還有夢想可以夠。
10、女孩子還是要買貴一點的化妝品,用不用都是其次,主要每個月的錢都用來買護膚品后,基本就沒什么錢來吃飯了,長此以往不僅僅皮膚變好了,還能瘦好多,簡直就是終極養(yǎng)生大法。
消費主義話術(shù)有哪些
1、制造稀缺感
淘寶等網(wǎng)購平臺出現(xiàn)“搶購”一詞,尤其是在購物節(jié)期間。除了搶購這個詞意外,秒殺、銷量、限時促銷、預售,這些通通都是在制造稀缺感,這些詞讓消費者感覺再不買就錯過了幾個億。
2、利用占便宜的心理
商家利用了我們想占點便宜的心理,經(jīng)常會弄限量搶劵、返利、抽獎等活動。而每年的雙十一就是一個代表。如果你觀察得足夠久就會發(fā)現(xiàn),雙十一并不一定是全年底價,與日常的小促銷和大促也相差不大。
3、利用虛榮心、自我認同的需要
擁有了明星同款,仿佛就擁有了同款光鮮亮麗。利用這一心理,許多商家給產(chǎn)品代言人取名為“首席體驗官”。明星們體驗,真正掏錢的還是消費者。
4、小眾品牌賣故事
小眾其實也是稀缺感的一種,不過它是有故事的,故事就是它的一大賣點。賣家可能是發(fā)現(xiàn)了大家缺什么或者有什么煩惱,就來實現(xiàn)大家的需求并把福利分享給消費者,其實說白了就是變相賺錢。
消費主義陷阱話術(shù)
1、會花錢,才會賺錢。
其實這里的花錢是指投資,而消費主義把它曲解成了消費。
2、女人,要對自己好一點。
用外在的、符號化的象征,比如奢侈品包包、華而不實的高檔餐廳……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也就是所謂的“智商稅”和“精致窮”。
3、你不快樂都是因為缺錢,賺錢最重要!
資本家:好好為了我打工,再好好花錢消費,剝削你兩次!
4、一分錢一分貨。
其實一分錢一分貨,十分錢兩分貨。因為幾乎一切事物都存在著邊際效用遞減。比如一萬塊錢的手機就比兩千塊錢的手機優(yōu)秀5倍嗎?可能也就優(yōu)秀個10~20%,大多都是品牌溢價。
5、原價5500的商品大放價啦!直降500!僅售5000!
買了省500,不買省5000。況且真的不是先漲價再促銷嗎?
6、今天是xx節(jié),愛她就要給她花錢、買禮物!
把愛情和物質(zhì)與消費捆綁在一起,把所有的節(jié)日曲解為情人節(jié),甚至人工造節(jié)。直男們,你們是不消費的鐵公雞?沒關系,靠女人掏空你們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