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yè)培訓難題及解決方案
企業(yè)培訓一直是人資主管面臨的一個難題:員工對待培訓的態(tài)度、企業(yè)對培訓的重視程度、培訓效果的評估等都讓人資主管焦頭爛額。其實,這些難題并非無法解決,只要掌握以下幾點,有關企業(yè)培訓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1、樹立激勵機制
如何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一直是人資主管頭疼的問題。培訓的目的是讓員工在能力上獲得提升,因此,不斷提高崗位要求,并輔以薪酬激勵,使員工有學習的動力,在通過能力考核的方式對員工進行評估。激勵機制的建立不僅可以避免員工在培訓時懈怠的態(tài)度,提高員工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營造員工之間良性的競爭氛圍,最后又可以將培訓效果評估與績效考核結合到一起,提高人資部門的工作效率。
2、樹立一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好的榜樣能夠催人奮進。企業(yè)可以在培訓中挑選積極性高、學習態(tài)度認真、培訓效果突出的員工樹立榜樣,成為其他員工的標桿。樹立榜樣的目的不僅能夠從積極的方面進行引導,而且能體現(xiàn)出企業(yè)對員工和培訓的重視程度,從側面帶動員工對待培訓的積極性。
3、對培訓內容反復練習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將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過程中更是漫長。企業(yè)培訓的目的是讓員工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并為企業(yè)帶來價值,因此在員工結束培訓課程后,應該以不同的形式對所學內容進行磨練,如通過視頻、實戰(zhàn)演練等方式長期、分階段的進行,使員工對知識不斷鞏固,最終讓員工養(yǎng)成一種習慣。
4、保持部門間的溝通
很多企業(yè)認為培訓效果的評估是人資部門的事情,實際上并非如此,受訓部門同樣是評估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正是很多企業(yè)忽略了受訓部門在培訓效果評估的作用,才使得培訓效果評估無法落實。在培訓結束后,受訓部門的主管還要承擔著對受訓員工培訓效果監(jiān)督的工作,并將之反饋給人資部門;人資部門同時也要與受訓部門各級人員保持有效的溝通,隨時了解其想法。
5、針對性選擇評估模式
企業(yè)之間的差異使得沒有完全適用于每個企業(yè)的培訓效果評估模式,因此要根據(jù)企業(yè)本身選擇最合適的評估模式。實際上人資主管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部門員工設定不同的評估方式,如針對行政部門的目標評估,針對銷售人員的績效評估和收益評估,針對客服部門的測試比較評估等。

二、企業(yè)培訓效果如何評估
企業(yè)培訓績效是有承諾的,并相信所有的課程規(guī)劃應包括對結果不斷的衡量與評估。這樣的衡量提供一個良好的回饋機制,告訴我們什么是有效的,什么還有待改進。如果沒有經(jīng)過有效的衡量,我們與顧客將無法確定努力到什么階段才算是成功,也將失去繼續(xù)轉化、擴張、修正或總結一個計劃的基礎。我們與顧客一同建立相關的評量系統(tǒng),以有效掌握計劃的結果與影響。
360度回饋程序:一個有架構的過程,讓參與者可以從他們的同儕、下屬、上司,以及內部或外部的客戶與供給者,收到各種不同的回饋意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評量人們在職場上的表現(xiàn)。
員工態(tài)度及文化調查:在研習會后持續(xù)地進行調查,并與會前的結果做比較,確認并量化所欲改變及進步的范圍。
計劃監(jiān)控:個人對行動計劃周期性的報告進度,可以讓組織確認每個人是否照自己所定的目標與承諾循序漸進??梢栽O計一張計劃紀錄卡來量化這些結果。
1、體系
企業(yè)培訓評估是對企業(yè)培訓工作的績效衡量過程,建立培訓評估體系主要有三個目的:
(1)決策
利用評估結果改變一個培訓項目及其參與者和培訓人員的地位(例如,繼續(xù)擴大或縮小一個項目的規(guī)模,或是重新安排一名培訓師)。
(2)改進
為培訓人員或培訓參與者提供培訓結果,從而使培訓項目對參與者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或是改進他們需要遵守的程序(例如,闡明改進客戶服務技巧的必要性)。
(3)營銷
通過評估鼓勵一個新的組織引進培訓項目,尋求高層管理者的支持或是鼓勵潛在的參與者參與到培訓項目當中來。
2、建立原則
科學、有效的培訓評估體系需要遵循四個基本原則:
(1)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決定并保證評估活動正確取向的準則。要保證這一正確取向,就要求參與評估的人員牢記培訓目的和評估的基本要求,不要把全員參與、氣氛熱烈、領導重視、投資量大、教員名氣大、報紙宣傳等作為培訓成功的標準。這些表面的形式與培訓評估的目的與要求是完全相悖的。
(2)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是指評估要易于培訓參與者接受,評估所需費用和時間要比較合理,方法要操作簡便,要有利于降低成本,評估要注重實效。
(3)連續(xù)性原則
連續(xù)性原則是指培訓評估是一項長期的、連續(xù)的工作,只有這樣,評估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給予管理者、受訓者、教師以持續(xù)的動力和壓力。
(4)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評估人員在進行培訓評估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真實地反映出培訓的客觀效果。只有客觀、公正的培訓評估,才能推動培訓計劃的有效開展和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
3、制定標準
在確定了培訓項目的目的之后,下一個步驟就是制定相應的尺度或衡量標準,以檢驗培訓項目的目的是否得以實現(xiàn)。
對于一個特定的培訓目的,我們可以利用多種標準衡量其實現(xiàn)情況。
選擇一種適當?shù)脑u估標準,實際上是一個權衡檢驗標準的適用性與培訓目的在時間、資金和可行性等方面是否客觀實際的過程。在制定培訓標準的時候可以參照科克帕特里克模型。
企業(yè)在進行評估時,一般是在培訓后三個月或一年內進行。間隔時間太短,學員可能還未完全熟練掌握,難以反映出培訓的切實效果;而間隔時間太長,則會因多個因素的影響增強,難以測評培訓的真實影響。在操作上我們采用績效考核、調查問卷、民主測評等方式進行。
對待不同的員工,評估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企業(yè)基層員工評估:側重其本人的表現(xiàn)。比如培訓后完成工作質量有無特別提高、工作技巧有無顯著提升、績效有無提高,人員的出勤、工作積極性有無改進等。
企業(yè)管理人員評估:側重整個團隊的表現(xiàn)。管理者作為團隊的領軍人物,他的能力態(tài)度改變會在團隊中體現(xiàn)出來,如團隊人員的精神風貌、團隊的工作效率、團隊的業(yè)績情況。通過考察團隊的表現(xiàn),就能反映出受訓者對培訓內容的掌握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