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戀童癖
“戀童癖”是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戀童癖性欲指向的范圍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發(fā)育的兒童。
學術上,戀童癖概念產(chǎn)生于19世紀末,但在西方輿論中的出現(xiàn),則基本上是從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的。90年代以后,隨著打擊網(wǎng)絡戀童癖色情犯罪的熱潮,它逐漸成為輿論中重要的一個倫理話題。
二、戀童癖類型
1、固定型
這類患者對成年人不感興趣,只愿與兒童交往,并且只有在與兒童交往時才覺得舒心。他們獵取的對象一般都是很熟悉的,如鄰居家、朋友乃至親戚的孩子。首先是與這些孩子玩耍,帶她們看電影、逛公園、買東西給她們吃,獲得孩子的信賴,與孩子建立起友誼,進而才發(fā)生有關性方面的接觸。
2、回歸型
這類患者表面上看起來與常人無異,能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過正常的戀愛史,甚至已結婚成家。但是,當家庭、學習、工作等方面出現(xiàn)壓力或遇到重大精神刺激后,便回復了不成熟的性表達方式。這類患者獵取的對象都是不熟悉的兒童,其行為帶有沖動性,同時有的人還伴有酗酒的現(xiàn)象。
3、攻擊型
這類患者的攻擊對象主要是兒童,他們由于各種原因而存在一種攻擊心理,想借助于折磨兒童而發(fā)泄出來。根據(jù)科恩等人的研究結果報道,他們往往用各種殘忍和變態(tài)的手段來蹂躪兒童的某些器官,還強迫兒童滿足他們的各種下流要求。這類患者與施虐狂很相似,他們追求的不是正常的性感,而是通過不正常的性行為來發(fā)泄畸形的感情。在施虐的過程中,戀童癖患者會動作粗暴。
三、戀童癖形成的原因
1、心理因素
愛戀兒童,留戀童年時代,對兒童表示關注,本是人的一種普遍行為,其心理也是無可指責的;但這種行為和心理如果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并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
2、社會因素
有的人因為在工作、生活中,人際關系不好或受挫折,便覺得人心難測,與成年人打交道要費盡心機,因而感到很疲勞、緊張、可怕,而與兒童交往則無需費多大周折動多大腦筋。時間一長便對成人間的人際關系感到厭倦,而把興趣轉到了兒童身上。也有些在青春期時萌發(fā)過對異性的好感,而被家長或師長打壓,導致成年后無法正常與同齡女子交往,而回想起兒時的“戀情”從而對妙齡女子產(chǎn)生性幻想,并拒絕接觸同齡女性。這屬于戀童癖行為,但患者一般不會呈現(xiàn)出暴力性行為,一般取決于兒時戀情的情況。也有發(fā)生過在青春期時對同齡女性有好感,甚至性幻想,導致同齡人孤立,使得患者對特定年齡的異性有占有欲,甚至有暴力傾向。這也屬于戀童癖癥狀
3、家庭因素
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4、性格缺陷
由于性格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當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擊時,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發(fā)現(xiàn)了,不能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轉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兩種形象:一是戀人,一是母親。
5、其它原因
有的則是因為智能發(fā)育遲滯、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而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將滿足性欲的對象轉向兒童。
四、戀童癖的心理特征、表現(xiàn)
戀童癖患者的行為表現(xiàn)為他們對性成熟的人不感興趣,只以兒童為滿足性欲的對象;患者主要追求的是心理上的性滿足和性快感,因此,他們常常通過窺視或玩弄兒童的生殖器來達到性滿足,性接觸往往末達到性交的地步就中止了。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這種接觸的次數(shù)增多,心理滿足便會演變成生理滿足,即出現(xiàn)性交要求、玩弄兒童、折磨兒童等行徑。
五、戀童癖會自愈嗎?怎樣克服戀童癖
1、改善自己懦弱、膽怯的性格,提高應付危機的能力,正確面對現(xiàn)實,不要遇到困難或打擊,就希望退回到童年;
2、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夫妻之間培養(yǎng)良好的感情,避免因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3、克服心理因素,愛護兒童是人善良的天性,但這種行為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避免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地種植下來,并控制人的行為,導致最終成為戀童癖患者;
4、正確發(fā)展與成人之間正常的人際交往,不要因為工作、生活中,與成年人交往受挫,就覺得人心叵測,從而害怕、緊張、厭倦,從而覺得跟兒童打交道容易,不需要費多大勁,從而將興趣轉到兒童身上;
5、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自己的人生修養(yǎng),不要因為各種自身原因,如智障、腦病、年老、殘疾等,無法接觸正常成年女性,而將目標轉向沒有反抗能力的兒童;
6、可以采用厭惡療法,當患者接觸兒童時,可以采用橡皮圈刺激、肌肉注射催吐藥使其嘔吐,讓患者感到不舒服,從而打斷以前的病理條件反射,有效克服戀童癖;
7、也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如給患者使用搞雄激素來限制戀童癖的性欲,起到較好的療效。
六、如何預防戀童癖
戀童癖屬于嚴重的性犯罪,法律上為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一般都根據(jù)受害兒童的年齡和性別給罪犯不同程度的法紀懲處,此外,還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其中,厭惡療法較為有效;當患者接觸兒童或兒童模型時給予能造成身心痛苦的刺激,經(jīng)過多次反復,形成條件反射。從而改變其戀童的行為模式;對于有明顯情緒反應的患者,應使用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方法,如有的人不與成人而喜歡與幼童打交道,就是因害羞起作用。人們知道,害羞是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之一。當然,一般說來,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從不害羞是少見的。若果真如此,那又是另一種性質的違常了。我們這里所說的所謂害羞。是指在交往過程中,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礙了人際關系的正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