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漿大戟(學名:Euphorbia esula Linn.)是大戟科、大戟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厘米以上,直徑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莖單生或叢生,單生時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徑3-5毫米。葉線形至卵形,變化極不穩(wěn)定,長2-7厘米,寬4-7毫米,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至平截?;ㄐ騿紊诙绶种Φ捻敹?,基部無柄;總苞鐘狀,高約3毫。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5-6毫米;花柱宿存;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球狀,成熟時黃褐色;種阜盾狀,無柄?;ü?-10月。
廣布于歐亞大陸,且歸化于北美。在中國各地廣泛分布(除海南、貴州、云南和西藏外)。生于路旁、雜草叢、山坡、林下、河溝邊、荒山、沙丘及草地。
種子含油量達30%,工業(yè)用;全草入藥,具拔毒止癢之效。
相似種有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和齒裂大戟(Euphorbia dentata Michx.),大戟:葉寬條形,中脈黃色:蒴果表面具疣狀突起。齒裂大戟:葉對生,卵形,長2-7厘米,具淺齒;杯狀小花序具腺體,厚唇形;果球形,無毛。
廣布于歐亞大陸,且歸化于北美。在中國各地廣泛分布(除海南、貴州、云南和西藏外)。生于路旁、雜草叢、山坡、林下、河溝邊、荒山、沙丘及草地。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20厘米以上,直徑3-5(6)毫米,不分枝或分枝,常曲折,褐色或黑褐色。莖單生或叢生,單生時自基部多分枝,高30-60厘米,直徑3-5毫米;不育枝常發(fā)自基部,較矮,有時發(fā)自葉腋。葉線形至卵形,變化極不穩(wěn)定,長2-7厘米,寬4-7毫米,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至平截;無葉柄;不育枝葉常為松針狀,長2-3厘米,直徑約1毫米;無柄;總苞葉3-5枚,與莖生葉同形;傘幅3-5,長2-4(5)厘米;苞葉2枚,常為腎形,少為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2毫米,寬4-10毫米,先端漸尖或近圓,基部近平截。
花序單生于二歧分枝的頂端,基部無柄;總苞鐘狀,高約3毫米,直徑2.5-3.0毫米,邊緣5裂,裂片半圓形至三角形,邊緣及內(nèi)側(cè)被毛;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角,角長而尖或短而鈍,變異幅度較大,褐色。雄花多枚,苞片寬線形,無毛;雌花1枚,子房柄明顯伸出總苞之外;子房光滑無毛;花柱3,分離;柱頭2裂。蒴果三棱狀球形,長與直徑均5-6毫米,具3個縱溝;花柱宿存;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球狀,長2.5-3.0毫米,直徑2.0-2.5毫米,成熟時黃褐色;種阜盾狀,無柄?;ü?-10月。
選地整地:在山間、草地,選擇野生乳漿大戟生長的地方,按等高線方向或橫山打帶,帶寬1.5米,帶間距離2米,帶內(nèi)刨穴,行穴距70厘米×20厘米,也可在退耕還林的地塊進行整地、碎土、耙平、鎮(zhèn)壓。
播種方法:種子成熟時,采集種子,晾曬,促進種子后熟。秋末或春天,將種子播在穴內(nèi)。復土、鎮(zhèn)壓、蓋上樹葉。
田間管理:出苗后,苗高10-15厘米進行間苗,每穴留1或2株,通風透光。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根部病害拔除后,在穴內(nèi)撒上石灰,病株燒掉。
采收加工:夏秋采集,割取全草,除去雜質(zhì),曬干。生用,亦用鮮品。
種子含油量達30%,工業(yè)用。乳漿大戟味苦、性辛、涼。有毒。歸肺、胃、肝、脾經(jīng)。乳漿大戟作為傳統(tǒng)中草藥,有祛寒、鎮(zhèn)咳、平喘、拔毒止癢、利尿消腫之功。在漢方外用藥中,貓眼草屬抗菌、抗病毒作用;外用于淋巴結(jié)結(jié)核、皮癬、滅蛆。在臨床上用來治療肝硬化腹水、百日咳、急性胰腺炎、尿毒癥及腎病綜合征等,具有鎮(zhèn)痛、具有敗毒抗癌、逐痰散結(jié)、抗病毒和抗生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