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軒民俗藝術博物館由一位普通農民李定根一手創(chuàng)立。新農村的建設讓生活環(huán)境日新月異,但他卻對木質老宅、傳統(tǒng)家具情有獨鐘,并漸漸走上了收藏之路。起初李定根在周邊村鎮(zhèn)搜集,后來越走越遠,目前藏品已達400余件。據(jù)估算,為了這些藏品,20多年間,他走過的路程已近40萬公里。
漢軒民俗藝術博物館分為漢代畫像磚畫像石陳列館、漢代陶俑陳列館、明清四合院院落、農耕文化陳列館等四個展覽館單位。博物館通過這些藏品,反映了我國漢代文化歷史和明清四合院建筑藝術以及古蜀農耕文化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發(fā)展以及演變過程。終通過博物館藏品的藝術鑒賞功能,文化價值體現(xiàn)與社會文化歷史的關系,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屬性,藝術價值,來展示藏品的藝術理念和價值理念。目前博物館藏品數(shù)量分三部分約400余件。
漢軒民俗藝術博物館由一位普通農民李定根一手創(chuàng)立。新農村的建設讓生活環(huán)境日新月異,但他卻對木質老宅、傳統(tǒng)家具情有獨鐘,并漸漸走上了收藏之路。起初李定根在周邊村鎮(zhèn)搜集,后來越走越遠,目前藏品已達400余件。據(jù)估算,為了這些藏品,20多年間,他走過的路程已近40萬公里。
博物館里有很多川西明清建筑的展示。川西明清民居四合院建筑藝術,它體現(xiàn)在住宅布局中的開敞自由和以人為本上。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基本組合“單院由一正兩廂一下房組成的‘四合天’房”,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對要求并不十分嚴格。院內或屋后常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并用檐廊或柱廊來聯(lián)系各個房間,巧妙地組成街坊。這種風格表現(xiàn)在建筑造型上是輕盈精巧。為適應潮濕炎熱的氣候,民宅建筑多為木穿斗結構,斜坡頂、薄封檐,開敞通透,輕巧自如。建筑的梁柱斷面較小,外墻體的高勒腳、半樁臺,室內加木地板架空。川西平原植被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樸素,多以冷色調為主。瓦為青色,墻為粉色(或灰磚色,梁柱為茶褐色,門窗多為棕色或木質材料本色)。其中裝修部分是小門樓,俗稱“龍門(或門道)”,但仍是以冷色調為主,常?!暗穸划嫛保诃h(huán)境為一體。用材因地制宜,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墻有磚墻、土墻、石塊(石板)墻、木墻(木板或原木)、編夾壁墻等;屋頂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樹板瓦等;還有用青廠條子作梁和門杠的。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即經濟節(jié)約,又與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相映成趣,鄉(xiāng)土氣息格外濃郁。呈現(xiàn)出一種相互的質感美,自然美?!疤烊撕弦弧钡沫h(huán)境觀把周圍的大環(huán)境引入封閉的小環(huán)境中,形成了人與住宅、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
川西民居是一種親情味的體現(xiàn)。川西人講究禮節(jié),喜好聚集娛樂,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濃厚的親情味,突出地表現(xiàn)在民居方式和鄰里關系上,有一種田園詩格式的詩意。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與寬屋檐,以及沿街推宅或店鋪外的檐廊,便為居住者創(chuàng)造了一個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間”,供家人納涼,婦人手工,小孩嬉戲,鄰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來客只用,使鄰里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對話,使蜀人深感“遠親不如近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