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鯊號核潛艇(舷號:SSN-593),是美國海軍隸下的一艘攻擊核潛艇,是美國的第十九艘核潛艇。
長尾鯊號核潛艇是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的首艇,有許多創(chuàng)新,這包括潛艇線型上的縮小的指揮臺圍殼、圍殼舵、十字舵、單軸單槳,減振浮筏靜音技術,艇艏球型聲吶,計算機控制武器系統(tǒng),遠程反潛武器,以及首次采用的高強度鋼板,這些技術很多都被美國核潛艇沿用。
長尾鯊號核潛艇于1958年5月28日在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開工,1960年7月9日命名下水,1961年8月3日服役,1963年4月10日沉沒,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艘沉沒的核潛艇。
20世紀50年代中期,蘇聯(lián)也開始加速研制核潛艇,隨后研制建造了其第一代627型攻擊核潛艇。而當時美國海軍的主力鰹魚級攻擊核潛艇雖然航速快,性能優(yōu)異,但在設計上仍然延續(xù)著二戰(zhàn)時期潛艇以攻擊水面艦艇為首要任務的傳統(tǒng),在靜音性能方面并未有所發(fā)展,水聲偵測設備也不符合攻擊敵方潛艇的需求。因此美國海軍開始加緊研發(fā)全新的攻擊型核潛艇,用來“獵殺”蘇聯(lián)的戰(zhàn)略核潛艇,并能夠在其發(fā)射彈道導彈之前就將其搜獲并擊沉。
新型核潛艇計劃在1956年被美國海軍上將阿利·艾伯特·伯克提出,稱為“諾布斯卡計劃”(Project Nobska),旨在發(fā)展出優(yōu)秀的潛艇靜音、潛深以及偵測裝備等技術,使用于新一代的美國核潛艇上。依據(jù)此計劃,新的攻擊型核潛艇以反潛為第一要務,而不是如同以往的對付水面艦艇。
1956年10月,長尾鯊級的初始論證工作開始。當時,美國海軍第二代核潛艇鰹魚級已經(jīng)開工建造,其設計重點是水滴線型艇體及水下高速航行時的操縱性。而長尾鯊級的設計則重點強調綜合聲吶探測、低噪音、水下高速及深潛等水下綜合性能。
1957年5月,長尾鯊級的下潛深度指標被確定,反應堆也采用了與鰹魚級相同的S5W型壓水堆。然而如何在裝備相同反應堆的條件下,使長尾鯊級擁有更大的排水量和主尺度,而且比鰹魚級水下航速要更高成了最大的設計難題。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最新的AN/BQQ-2型綜合聲吶和“沙布洛克”遠程反潛火箭研制成功。為了給這種新型球形聲吶留出更多的空間,從長尾鯊級開始美國核潛艇把艇艏的魚雷發(fā)射管全都后移至潛艇的舯部,正式將潛艇的艏端空間全部讓給聲吶。為了有效的對新型“沙布洛克”遠程反潛火箭進行發(fā)射和控制,長尾鯊級安裝了最新的帶有部分數(shù)字化的MK113型水下射擊指揮系統(tǒng)。
1957年10月,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的初始設計指標基本明確,1958年3月,初始設計基本完成,1958年5月28日,長尾鯊級首艇長尾鯊號在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開工建造,1960年7月9日下水。
1961年8月3日,長尾鯊號服役,美國海軍艦船局給予長尾鯊號的編號是SCB188,艇號是SSN593。
1963年4月10日,長尾鯊號在波士頓以東220海里處開始進行大深度潛航試驗時,因事故沉沒,經(jīng)過六個月找到時,潛艇已經(jīng)變成一堆碎片,艇上129人無一生還。
20世紀80年代,海洋學者巴勒德宣稱以小型潛艇探測“泰坦尼克”號,但實際上是受了美國海軍資助,去詳細拍攝長尾鯊號的“陳尸地點”狀況。拍攝時發(fā)現(xiàn)“長尾鯊”號的殘骸分成六大塊,各種碎片散布在400平方碼的范圍。后來調查結論稱,可能是長尾鯊號的一根海水管道破裂,導致海水大量涌入艙內,一些電線被海水浸泡和沖刷后又影響了電氣系統(tǒng),從而使?jié)撏适恿Γ梁5?。由于主機艙內海水系統(tǒng)強度不夠,造成耐壓殼破壞,導致該艇橫臥海底,艇員隨艇同沉,這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核潛艇沉沒事故。
長尾鯊級攻擊核潛艇相比之前美國海軍建造的核潛艇,在艇體外型和動力推進效率方面已經(jīng)基本沒有多少提升的空間,因此設計人員選擇從減少水下航行阻力入手。潛艇表面的各種附體結構會增加水下航行的阻力,從廣義來說指揮臺圍殼也屬于附體結構,為了大幅度降阻,長尾鯊級的指揮臺圍殼被減小到美國其他型號核潛艇的1/4。同時,指揮臺圍殼桅桿數(shù)量也銳減,只剩下潛望鏡、無線電桅桿、VLF通信天線、通氣管和ESM組合桅桿及雷達桅桿各一根。由于圍殼尺寸減小,為避免排氣管的管路設計過長以保證排氣通暢,應急柴油機-發(fā)電機組只好從機艙移到指揮臺圍殼正下方,以使應急柴油機的排氣管能夠直接向上通到圍殼內。
長尾鯊號核潛艇采用了水滴型艇體,與鰹魚級攻擊核潛艇相同,但兩者的水滴型艇體有明顯差異。鰹魚級艇身平行中體的范圍是從艏魚雷艙的后隔壁至反應堆艙的后隔壁之間,共有25個肋距,長約20.3米,相當于該級艇長度的26.4%;而長尾鯊級上的平行中體長度為36.9米,相當于該級艇長的43.5%。另外長尾鯊級的艇體外形比較豐滿,艇艏為球形,其長寬比為8.8,相比長寬比為7.87的鰹魚級顯得更為苗條。
長尾鯊號的指揮臺圍殼縱向剖面的面積僅為鰹魚級面積的1/3,位置更加靠近艇艏并設有圍殼舵,由于指揮臺圍殼相對低矮,因此可以在更小的深度航行。鰹魚級在水面航行時,其指揮臺上部可容納三名人員,但長尾鯊級的指揮臺部位只能容納一名艇員,必要時,其他人員必須站在圍殼舵上執(zhí)行任務。從長尾鯊級艇身平行中體到艉端是一段十分光順的艉段艇體,艉部裝有十字形垂直舵和水平舵,末端裝有一具直徑為3.35米的單軸7葉螺旋槳,槳葉呈大彎刀形狀,葉片較薄。
長尾鯊號核潛艇艇體為單雙殼體混合結構,指揮控制艙至反應堆艙、輔機艙這一段采用的是雙殼體結構。長尾鯊級在耐壓艇體上開有4個艙口,其中位于艏部和艉部的兩個是逃生艙口,另外一個艙口用來連接指揮臺圍殼與指揮艙,最后一個是位于指揮臺圍殼后面的“沙布洛克”裝填口。長尾鯊級首次采用了HY-80型高強度鋼,使該級艇的極限下潛深度可達396米,而在此以前的常規(guī)潛艇和核潛艇的下潛深度都是200米左右。潛艇增大下潛深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謂天然裝甲的不可透視的海水深度,減少了被水面反潛艦艇和反潛飛機搜索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從而增強了潛艇的生存能力,并在實施反潛戰(zhàn)時易處于有利戰(zhàn)位。
長尾鯊號核潛艇的耐壓艇體內分為5個艙室,從艏至艉的順序是艏居住艙、指揮控制及魚雷艙、反應堆艙、輔機艙和主機艙。首居住艙位于耐壓艇體內最前部,分兩層,上層為艇員居住區(qū),下層為水聲電子設備室。二艙指揮控制及居住艙被三層水平甲板分為4層,最上層布置的是作戰(zhàn)指揮控制室、總指揮室、通信室、艇長室以及通風機室等。
指揮控制及居住艙的第二層布置的是聲吶室、軍官會議室、軍官寢室、士兵居住艙、廚房、餐室以及食品倉庫等。第三層被寬大后移的魚雷艙所占據(jù),指揮控制及居住艙的最下層是專用壓載水艙、各種液艙、蓄電池室及倉庫等。指揮控制艙的后面是反應堆艙,艙內布置有一座壓水反應堆以及一回路系統(tǒng)。反應堆艙后方是輔機艙,內有輔助推進裝置,長尾鯊級是美國海軍首次采用輔助推進裝置的核潛艇。主機艙是耐壓艇體內的最后一個艙室,該艙的容積和甲板面積都很大。
長尾鯊號核潛艇裝備1座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的S5W壓水堆,采用三種推進裝置,分別為主推進裝置,輔助推進裝置和應急推進裝置。主推進裝置為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制造的二級齒輪減速汽輪機,最大功率1.5-2萬軸馬力,主機帶動螺旋槳可以使?jié)撏н_到水下31節(jié)的最高航速,由于采用二級齒輪減速,轉速被大幅度降低,從而可以降低螺旋槳的空泡噪聲。輔助推進裝置是輔助推進電機,位于輔機艙內,采用一種收放式結構。不使用時,收在主壓載水艙內。使用時,把推進軸和螺旋槳向下放出,使其吊在核潛艇底部,即可在水下旋轉360度,使?jié)撏г诓皇褂弥魍七M裝置時可低速航行。此外,當垂直舵發(fā)生故障或在進出港離靠碼頭需要仔細操艇時,可把輔助推進裝置作為側推裝置使用。由于長尾鯊級可能到北極海域活動,只裝備一個螺旋槳在被冰塊碰撞受損后,用輔助推進裝置獲得4節(jié)左右航速,可使?jié)撏傠x。應急推進裝置主要為應急推進電機,它利用傳動裝置與主推進軸連接完成對潛艇的推進,所用電源為蓄電池和為蓄電池充電的2臺300千瓦的發(fā)電機,在反應堆發(fā)生故障、主機發(fā)生故障或因主機發(fā)生故障進行通氣管航行及利用艇上聲吶在搜索敵人的目標時使用。
長尾鯊號核潛艇裝備了4具MK63型533毫米魚雷管,每舷2具,各自向兩舷外偏10度角,在艏居住艙與指揮控制艙之間的耐壓錐形連接殼體處穿透艇體伸出艇外??墒褂敏~雷、導彈、水雷等,包括管內4枚在內可裝載魚雷或導彈22枚。長尾鯊級裝備武器的特色之一是首次采用了“沙布洛克”遠程反潛火箭,能早期搜索遠距離潛艇并對其進行精確打擊。
長尾鯊號核潛艇為保證“沙布洛克”的精確遠程打擊能力,艇上安裝了由AN/BQR-7型被動聲吶和AN/BQR-6型主/被動聲吶組成的AN/BQQ-2型綜合聲吶,以及先進的MK113型水下射擊指揮系統(tǒng)。MK113型水下射擊指揮系統(tǒng)可根據(jù)潛望鏡、雷達、聲吶等傳感器提供的數(shù)據(jù),結合潛艇自身的縱傾、橫傾、航向、航速以及下潛深度等參數(shù),經(jīng)過運算后得出射擊數(shù)據(jù)。攻擊模式為,早期利用AN/BQR-7型被動聲吶進行警戒,當搜索到敵對目標時,先利用AN/BQR-6型主/被動聲吶對目標發(fā)射一個探測信號,對其進行定位,然后在一定距離再利用AN/BQQ-3型識別聲吶識別目標,隨后即可使用MK113型水下射擊指揮系統(tǒng)提供的數(shù)據(jù)對其發(fā)起攻擊,由于這套系統(tǒng)的存在,確保了“沙布洛克”導彈充分發(fā)揮威力。此外長尾鯊級還裝有1部AN/BPS-14平面搜索雷達和2部MK-2型誘餌發(fā)射器。
長尾鯊號核潛艇為了降低主機系統(tǒng),特別是齒輪傳動噪聲,曾想裝備汽輪發(fā)電機-電機推進系統(tǒng),這樣可以不經(jīng)過齒輪減速而直接驅動螺旋槳軸,但需要高速航行的長尾鯊級的推進系統(tǒng)功率必須達到1.5萬馬力,而相應的裝備低速轉動、功率為1.5萬馬力的推進電機的尺寸將十分巨大,根本無法安裝在潛艇上。另外美國還使用了當時英國的一種新的降噪途徑,即把潛艇的主機安裝在一種浮筏減振基座上,雖然沒有徹底消除艇上的噪聲源,但能夠非常有效地減振降噪,只是設計和建造時必須十分謹慎,以防因其失效而導致設備噪聲直接傳遞到艇體上。由于長尾鯊級采用了減振浮筏措施,其輔機艙和反應堆艙的容積增大了大約30%,主機艙的容積增加了60%。
艇體參數(shù)
艇長 84.9米
艇寬 9.6米
吃水 7.9米
排水量 3526噸(水面輕載)
3750噸(水上)
4310噸(水下)
航速 約16節(jié)(水上)
約31節(jié)(水下)
潛深 396米
艇員編制 127人
傳動 單軸單槳,7葉大側斜螺旋槳
動力系統(tǒng) 1座S5W型壓水堆,三種推進裝置
主推進裝置為二級齒輪減速汽輪機,最大功率1.5-2萬軸馬力
輔助推進裝置為收放式推進電機,可360度旋轉,可作為側推裝置
應急推進裝置為應急推進電機,電源為蓄電池及2臺300千瓦的發(fā)電機
1962年7月,長尾鯊號核潛艇到樸次茅斯海軍造船廠進行服役后的第一次修理,1963年3月結束,接著轉入修后試航工作。試航時,該艇共有乘員129人,其中有本艇12名軍官和96名士兵、1名潛艇兵力部的參謀官、3名海軍船廠的軍官和13名文職人員、1名海軍軍械工廠的技術員,另外還有3名承包商代理人。修理期間曾發(fā)現(xiàn)的故障均已排除。修船期間艦員和廠員之間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某種摩擦和不和,但并不十分嚴重。修后必須進行的上百項檢查工作已經(jīng)完成了10多項,剩下的則有待于潛艇出海時再加以檢驗。伴隨長尾鯊號出海的是由海軍少校斯烏??酥笓]的潛艇救援船“云雀”號?!霸迫浮鄙显O有專用的救援設備,其中有一個大型的潛水救生鐘,可用來援救在259米深度上的潛艇。
1963年4月10日,長尾鯊號核潛艇在科德角以東200海里威爾金松海溝處進行深潛試驗。當時風速3.5米/秒,試驗海區(qū)海面平靜。到發(fā)生事故期間的水下電話通話情況如下。
6時23分:“長尾鯊”浮到潛望深度,同“云雀”進行AN/UQC系統(tǒng)的水下電話通話試驗之后,開始向試驗深度潛航。
7時47分:“云雀”被告知該艇擬開始潛向試驗深度。
7時52分:“深度120米,一切正常?!庇捎谝M行例行的水密檢查,因而曾暫停繼續(xù)下潛。
7時54分:“距試驗深度差x米?!薄霸迫浮北桓嬷邢乱徊叫袆泳栽囼炆疃茸鳛楸容^基準,而不再提及深度的準確數(shù)字。這種預防性措施是為了避免被其他船只獲取電話信息,從而導致泄密。
8時9分:“長尾鯊”報告位于試驗深度的一半處(深度198米)。
8時35分:有“距試驗深度差91米”的聯(lián)絡。AN/UQC系統(tǒng)的聯(lián)絡狀態(tài)良好。
8時53分:“正在接近試驗深度?!?/p>
9時02分“云雀”號詢問潛艇的航線。長尾鯊號應答正常,航線均無變動。
9時12分:兩船進行了例行的通訊核對
9時13分:“發(fā)生小故障,準備上浮。正在向壓載水艙供氣,請注意。”最后一個完整信號從“長尾鯊”傳到了“云雀”。水下電話從來就不太清楚,這最后的信息更加嚴重失真。??苏f是“出現(xiàn)了不大的問題……有浮起角……試圖排水”。
9時17分:“……試驗深度……”有一種異常聲響信號終于傳到水面,但由于聲音已嚴重失真,海克船長已無法辨識,但瓦特松確信其中包括有“試驗深度”這樣的字眼,而且最后的聲音曾使他聯(lián)想到了潛艇的爆炸。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有在大西洋方面反潛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副艦長兼航海長斷言,是潛艇耐壓艇體壓壞的聲音,因為這聲響很像是在戰(zhàn)時服役期間他所熟悉的水下爆破聲。隨后,聯(lián)絡中斷,“云雀”開始搜索。直到10時58分,當??舜L把命令潛艇立即浮起的手榴彈投入水中無效之后,才發(fā)報給位于新倫敦的核潛艇艦隊司令部,美國海軍當局接到消息后,美下令讓深潛器“曲斯特”號參加搜索。
1963年6月27日,“曲斯特”號第3次潛到距海面2560米的海底處搜索時,收集到大量的紙片和碎物。在雜物中搜救人員發(fā)現(xiàn)有一只黃顏色的橡膠套鞋,這種套鞋只有在核潛艇的反應堆隔艙工作時才會使用。由于這種套鞋平時鎖在一個箱子里,因而決不會自動跑到海里來。搜救人員還發(fā)現(xiàn),用漏模印刷在套鞋上的號碼是SSN5……終于使這最后一批證物被確認為是長尾鯊號的遺物,最終確定長尾鯊號核潛艇連同129名乘員一起橫臥在2560米的海底。
每類艦艇事故都帶有本身特有的原因,但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艦船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一類是在航行條件和緊急情況下出現(xiàn)的原因。結構和技術上的原因是在艦船設計和制造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如設計水平低就往往會使艦船的平穩(wěn)性,機動性和結構強度不夠,或抗爆和防火性能差。造艦中不合要求,材料、工藝等不過關,都會留下后患,導致嚴重事故。航行條件下發(fā)生事故,則多是艦員對艦船的性能、使用掌握得不夠,或對航區(qū)的水文氣象和水道測量的條件不甚了解等。緊急情況下發(fā)生事故,往往是由于艦員對具體救護措施不清楚,消防技術器材欠準備等。
關于長尾鯊號失事的詳細調查顯示,其根源可能是當時瘋狂的美蘇軍備競賽,建造潛艇時采用了較快速便捷的方式,犧牲了質量管理,最終造成了悲劇性的后果。美國核潛艇的安全標準向來極端嚴格,但是“長尾鯊”號的艇內管路設施并未以超高安全標準加以建造,艇內直徑四英寸以上的水管路采用焊接來接合,但是四英寸以下的次級管路則采用溶銀銜接,也就是將銀環(huán)放在管路接口加熱,使其以毛細原理滲入管路接合處細縫;雖然溶銀銜接較焊接方便省時,但是管路沒有確實接牢的機率較高。同時由于長尾鯊號的建造時程緊湊,導致這些管路的質量檢測工作沒有確實執(zhí)行,工作人員僅僅檢驗了容易接近的接點,而被對象擋住的接點就不予檢查。當時“長尾鯊”號有145個壓載水艙管路接受檢查,其中20個通過了簡易的凈力檢查,但未通過昂貴耗時的超音波檢查,其它還有幾百處管路根本未進行超音波檢查。
長尾鯊號的沉沒使美國海軍發(fā)展核潛艇的銳氣受到了挫折,推遲了長尾鯊號同級艇的研制進度,美國海軍重新檢查其它該級潛艇后,果然發(fā)現(xiàn)許多采用溶銀銜接的管路沒有確實接牢。在深海中,這些壓載水艙管路內流動著高壓海水,一旦有了裂縫,海水就會迅猛地灌入艇體。此外,負責將海水引入反應器冷卻系統(tǒng)的海水閥也可能是罪魁禍首,因為這個閥門在電力中斷時無法關閉,萬一遇到這種情況也會造成大量進水。此外,長尾鯊號雖然能潛至以往潛艇無法到達的深度,但其壓載水艙仍采用舊式設計,灌氣速率太慢使得出水速率不足,無法配合“長尾鯊”號能夠抵達的深度;如果“長尾鯊”號在以往美國潛艇抵達不了的深度遭遇大量進水,就算壓載水艙全力排水以進行緊急上浮,其出水速率也抵不過船身在該深度的進水速率,使得潛艇無可避免地沉往海底。長尾鯊號的壓載水艙灌氣筏上有過濾器以防外物損壞,但灌氣時會在過濾器上聚集大量水氣,快速降壓時水氣就有可能結冰,造成阻塞進氣,使其無法有效地灌氣排水。
1963年6月,美國海軍部長弗考斯公開了調查委員會有茉“長尾鯊”失事的調查結論:“機艙內突然地大量進水,被認為是核潛艇"長尾鯊"號于1963年4月10日沉沒在科德角以東200海里處的最為可能的原因?!?/p>
“海軍深信最可能的原因是長尾鯊號的海水系統(tǒng)的某個局部出了毛病,且很可能在機艙范圍。潛艇周圍的海水在巨大壓力作用下涌入艙室時會造成猛烈的水霧。進入艙室的海水使輸電網(wǎng)絡失效且導致潛艇失去動力。長尾鯊號航速下降之后開始下沉,片刻便超越它的臨界深度,最后停在2560米的海底上?!?/p>
長尾鯊號沉沒之后,美國海軍采取了一系列善后措施:
——對已服役和已下水之各艇(長尾鯊號失事時,其同級艇2艘已服役,7艘已下水)強度進行仔細的檢查?!獙Π丛媱澮呀?jīng)制成的所有耐壓部分,均加大其安全系數(shù),減少試驗試航深度,降低試驗壓力,對各型潛艇的潛航深度作"了限制。如設定壓壞深度為396米、安全系數(shù)取1.5時,則試驗深度大致為270米。
——由于以上處置將顯著地限制本級艇的效能,為力求維持住史無前例的396米的試驗潛航這一記錄,決定對“三葉尾魚”號、“小鯊魚”號等實施特別的改型工程。
——改進應急主壓載水艙吹除系統(tǒng)。原來的吹除系統(tǒng)繼續(xù)用作正常情況下的吹除而予以保留,附加一段應急旁路,以便在緊急情況下加大空氣的供給。在美國國會關于該艇沉沒作證時,提到主壓載水艙吹除系統(tǒng)的設計概念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限制了潛艇從進水事故中恢復生命力的能力。根據(jù)一是整個系統(tǒng)的設計概念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潛艇抄來的,吹除速度沒有增加到足以應付大深度時的能力,從而發(fā)生的高速進水導致了事故;二是管路長度的計算和控制裝置的復雜性使得主壓載水艙的吹除系統(tǒng)成了薄弱環(huán)節(jié)。
——1964年3月,美在新倫敦潛艇基地新設了潛艇安全計劃中心,其任務是:對正在服役、建造和設計中的全部潛艇從設計藍圖到實艇的全部裝置和結構的強度進行驗核,對已有的艦員編制和部署進行調研和修訂,對包括核武器、核動力裝置在內的潛艇總體安全問題經(jīng)常予以密切注意,發(fā)現(xiàn)問題可向海軍作戰(zhàn)部長、艦隊司令或潛艇縱隊司令部提出建議。
根據(jù)長尾鯊號事故詳細調查的結果,美國海軍對長尾鯊級后續(xù)艇的設計都做了若干修正與強化,同時開始徹底檢討潛艇的建造流程、安全措施以及后勤保養(yǎng),并做出了許多改進。這包括潛艇的管路建造工程全面采用焊接,徹底放棄溶銀銜接。壓載水艙的緊急灌氣管路的口徑加大,灌氣速率較以往增加七倍左右,可以使?jié)撏г谳^大的深度時也能快速上浮。反應器冷卻系統(tǒng)海水筏增加了液壓輔助機械,在失去電力時能從控制中心直接關閉。壓載水艙緊急灌氣時的空氣要盡量保持干燥,以免水氣結冰。在指揮控制室安裝用于緊急上浮的備用機械控制裝置,并清楚標示在明顯的位置上。
鑒于蘇聯(lián)核潛艇力量的不斷增強,美國海軍為了保證核潛艇的優(yōu)勢,針對長尾鯊號沉沒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建造了第四代鱘魚級攻擊核潛艇。之后美國海軍又推出了一系列加強潛艇安全的措施,但是當時仍處于與蘇聯(lián)瘋狂軍事競爭的狀態(tài),不惜犧牲船只的狀況與安全性,也要讓核潛艇出航,因此工作并不細致,許多安全考慮還是被忽略。除了其他若干安全強化措施外,美國海軍還修正了當時為了增加潛艇出勤而忽略安全維修的態(tài)度,為救援可能遇難的潛艇還專門發(fā)展了深海救援載具DSRV。此外從1960至1980年的數(shù)次海底采樣顯示,沉沒的長尾鯊號并沒有造成輻射污染。
長尾鯊號核潛艇與美國先前建造的核潛艇甚至全世界各國的潛艇相比,無論是在外型還是內部設計上都有極大提升。雖然長尾鯊號是美國海軍史上第一艘意外失事沉沒的核潛艇,但由于它的革命性新設計是往后所有美國潛艇的原型,因此其地位不容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