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州清真大寺位于同心縣韋州鎮(zhèn)。關于該寺始建年代說法不一,有說系明洪武十二至十三年(1379~1380)間,由當?shù)厝私饾M平帶頭赴各地募捐籌款建成;也有說系明代海文軒倡導所建。海文軒,名東陽,為中國伊斯蘭教經(jīng)堂教育創(chuàng)始人胡登洲之嫡傳弟子,明代后期人,學成后由陜西遷入寧夏同心、韋州一帶,設帳講學,培養(yǎng)宗教人才,后歿于當?shù)亍?/p>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所立《清真教述圣公碑記》,追述其事,可從中得知當年韋州一帶伊斯蘭教發(fā)展之盛況。據(jù)此亦可推斷出,該寺可能始建于明初,海東陽不遠千里來此設帳講學時,當?shù)乇厝灰呀?jīng)有了清真寺。他主持教務期間可能予以重建或續(xù)建。據(jù)悉,清康熙、雍正、光緒及民國年間曾多次擴建。該寺布局為對稱的兩進院式。大門為帶斗拱的3間7檁歇山,門前有滾子石,兩側為青水磚雕的看墻,有木柵欄圍護。大門兩旁為同一形制而較小的便門。進門為開闊的庭院,南北各為對稱的廂房。正面則為三層的“邦克樓”,斗拱十字脊,兩側還有對稱的月門。穿過邦克樓即為禮拜大殿。大殿三門九間,三脊(歇山頂)、兩卷(卷棚頂),窯殿較大,廊廳寬敞,可容納千余人同時禮拜。內(nèi)檐裝修及大殿兩側照壁磚雕,以山水花卉圖案為主,精工細雕。殿內(nèi)匾額、對聯(lián),多為阿文篆刻。大殿西南角有后門一座,門外有照壁一座。
民國時期,寺內(nèi)附設有回民女子小學。1938年曾在寺內(nèi)設阿訇教義國文初級講習所。
1966年“文革”時,該寺曾被拆毀。
1979年重修,占地面積2666平方米。如今的禮拜大殿為鋼筋水泥結構。另有阿訇住房、沐浴室、經(jīng)文小學和女學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