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尖菊花是江蘇省鹽城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黃尖菊花胎菊:花蕾抱合呈球狀,淡黃色,色澤均勻,百粒重約106g,氣味清香;干制品金黃色,沖泡后湯色淡黃清亮,醇和回甘。朵花:花朵完整,朵大瓣寬,大小均勻,直徑約5cm,百枚重約230g;花瓣厚實,金蕊白瓣,香氣濃郁;干制品淡黃色,沖泡后花瓣舒展,湯色微黃清亮,味甘微苦。
氣候情況:黃尖鎮(zhèn)瀕臨黃海,屬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季風氣候??諝鉁嘏瘽駶?,雨水豐沛,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6.2kcal/cm2~121.0kcal/cm2,年均光照2240小時~2390小時,無霜期209天~218天,日平均氣溫13.7℃~14.4℃。
土壤地貌:黃尖鎮(zhèn)處于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屬江淮沖積母質,地域廣闊,境內的海堤公路將其分為菊花栽培區(qū)和“世界自然遺產--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鹽城黃海濕地”兩大區(qū)域。位于公路西側的栽培區(qū)土層深厚,砂壤土,鉀含量高,pH值7.0~8.0,有機質含量高,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是菊花生長的自然優(yōu)勢。
水文情況:黃尖鎮(zhèn)境內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西潮河等。年降水量平均910mm~1060mm,骨干灌排體系完善,灌溉水源有保障,水質優(yōu)良,屬國家三類地表水,富含多種礦物質。
鹽城亭湖區(qū)黃尖鎮(zhèn)所轄新同居委會、黃尖居委會、新街居委會、新洋港居委會、新閘村、涵洞村、花川村、指南村、洋尖村、興農村共計10個行政村(居)。地理坐標為東經120°14′0″~120°38′19″,北緯33°25′58″~33°43′56″。種植面積2295公頃,年產量2.07萬噸。
外在感官特征:胎菊:花蕾抱合呈球狀,淡黃色,色澤均勻,百粒重約106g,氣味清香;干制品金黃色,沖泡后湯色淡黃清亮,醇和回甘。朵花:花朵完整,朵大瓣寬,大小均勻,直徑約5cm,百枚重約230g;花瓣厚實,金蕊白瓣,香氣濃郁;干制品淡黃色,沖泡后花瓣舒展,湯色微黃清亮,味甘微苦。
內在品質指標:黃尖菊花總黃酮≥1.3%,水分≤10.5%,總灰分≤10.0%。
質量安全要求:產品質量指標應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62、GB2763的規(guī)定。
耕作制度:主要采用“水稻-菊花”及休耕輪作的耕作方式。
品種選用:選用經本地多年栽培、馴化和自然選擇而成的黃尖菊花品種為主。目前選用的是黃尖1號。生產管理過程:
育苗管理:采用無性繁殖,以嫩莖扦插育苗為主。在上一年花季結束,選定無病、無蟲口、健壯的種株,待其生長至12月中旬,割去地上部分莖枝,覆蓋2cm~3cm厚的腐熟秸稈保溫防凍,保護種根。
整地作畦:麥收后施入有機肥作基肥,耕翻20cm以上耙平起壟,按南北向筑成高30cm、寬200cm的畦,高標準配套田間溝系。
定植管理:6月上中旬定植,選擇陰天或晴天的傍晚移栽,畝移栽5000株左右,株行距均為35cm×40cm,采用條溝穴栽方式,栽深6cm~8cm,栽后覆土壓實,澆足定根水,提高移栽成活率。中耕除草:采用人工除草,活棵后中耕除草為主,生長發(fā)苗期除草松土2~3次,中后期除草采用人工拔除。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培土壅根,增強根系抗倒伏能力。
肥水管理:緩苗后施活棵肥,畝施尿素8kg左右;7月中旬施發(fā)棵肥,畝施三元復合肥15kg左右;8月中旬施花蕾肥,畝施三元復合肥15kg~20kg。3.3.6打頂摘心菊苗高15cm~20cm時打頂摘心,促進側芽生長增加分枝。定植后打頂3~4次,時間在7月上旬、8月上旬和下旬。
病蟲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科學運用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防治病蟲害。采用輪作換茬等方式防止枯萎??;采用性誘劑、誘蟲板等控制害蟲,結合使用苦參堿等生物農藥降低蚜蟲、薊馬害蟲基數;利用微生物農藥防治白銹病、根腐病等病害;在菊花采收前一個月禁止使用化學農藥。
收獲加工:9月下旬~11月上旬采收,以胎菊為主;以采花為主的,花瓣平直,70%花心散開時采摘。攤薄晾曬2小時~3小時后殺青、烘干,分級包裝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