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建于1956年12月30日,至今已有55年的歷史,(早在民國時期,上海就設有“市立通俗教育館”后改稱為“市立民眾教育館”,始建于1912年,首任館長柳亞子)?!拔母铩睍r期,市群藝館解體。1979年經(jīng)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批準重新恢復建制。長期以來,曾在市百一店樓上、外灘現(xiàn)俄羅斯領事館、長樂路周信芳故居、黃陂北路226號原美術館、復興中路文化廣場等地臨時辦公,先后搬遷16次。2001年6月,搬遷到現(xiàn)址(原上海市戲曲學校)。2006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在現(xiàn)原址進行了擴建改造?,F(xiàn)有建筑面積17300多平方米。
市群藝館的功能定位在其歷史沿革中始終是與時俱進的。五十年代以掃盲教育為主,六十年代以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為主,1979年恢復建制后,盡管多次搬遷,條件窘迫,仍在上海群眾文化工作領域取得不少成績。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興起,我館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自身的功能定位,各級黨委和領導也給予高度關心和指導。新館建成后它將是廣大市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是全市群眾文化創(chuàng)作、培訓、活動、理論研究等業(yè)務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xié)調機構,是引領示范全市群眾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基地。同時還承擔了“上海東方社區(qū)文藝指導中心”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的工作職能。
根據(jù)國務院辦公廳(2002)7號文《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中組部、文化部等四部委(2001)22號文件對群眾藝術館性質和任務的歸納,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yè)機構”,是“承擔政府公共文化事業(yè)、繁榮群眾文化的主導性業(yè)務部門”;是“組織、指導、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保護和弘揚民族民間文化”、營造良好城市人文環(huán)境的重要載體之一,是向“社會開放、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場所”,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和重要作用。